英皇電影巡禮活動中,曾經叱咤大銀幕的五位電影人的合照掀起了無數人的一片回憶殺。
有的人說這是三代電影人的同框,也有的人說張家輝咖位相比較其他四人來說要差不少。
怎么說呢,首先說年齡,這張合影里年齡最長的是成龍,他出生于1954年,而張家輝雖然在人們的印象中要年輕很多,但其實他和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算是同齡人。
張家輝出生于1964年,不過比劉德華和張學友年輕3歲而已,比1962年生人的梁朝偉才小兩歲。
所以,如果以十年為一代的話,這頂多算是兩代人的合影。
但為什么張家輝會讓人覺得要年輕很多,甚至是產生不同年代的感覺呢?這就要從幾人的從藝之路說起了。
五人中,成名最早的便是成龍,他少年時代師從于占元學習戲曲,是大名鼎鼎的京劇“七小福”之一。
那時候,電影電視其實已經開始成為了人們一種新的娛樂方式。但京劇作為傳統藝術,自然是有其深厚土壤的,所以在當時,京劇仍然和這些新興事物分庭抗禮了一段時間。
可這樣的時間并不長,時代的發展對于某些人或事來說,都是有些無情的,京劇雖然有數百年的強大生命力,卻依然走向了衰落。
戲曲沒落后,17歲的成龍以龍虎武師的身份在1971年開始了其傳奇的電影之路。
但說實話,早期的成龍星途并不順利。在當時一干功夫巨星的陰影下,稚氣未脫、還沒長開的成龍根本不具備什么明顯優勢,而這種情況直到幾年后才得以改變。
1978年,成龍在電影《蛇形刁手》和《醉拳》中,終于找到并確立了適合自己的電影風格——功夫喜劇。
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不但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甚至影響了整個香港動作電影的風格走向。
在這之后,成龍進入了嘉禾電影公司,拓寬了自己的職業道路,開始嘗試導演工作,并憑借電影《笑拳怪招》中的自導自演,順利的拿下了香港年度票房排行榜的冠軍。
1981年,成龍第一次闖蕩好萊塢失敗,在拍攝了電影《炮彈飛車》后返回香港,這對曾經志得意滿的成龍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打擊。
就在同一年,20歲的劉德華則剛剛考入無線藝人培訓班,成為了第10期的學員。
之后他跑過不少的龍套,在1982年才憑借電視劇《獵鷹》中臥底警察江大偉這一角色嶄露頭角,為觀眾所熟知和喜愛。
而真正讓劉德華聲名鵲起的,是1983年的古裝電視劇《神雕俠侶》,劉德華以俊朗的外形,演繹了放蕩不羈的楊過,收獲了自己的第一批忠心粉絲。
同年,劉德華也成為了著名的無線“五虎”之一,這個很有些氣勢的組合稱號,幾乎跟隨了他一生,也牽帶出了很多具有傳奇色彩的恩恩怨怨。
1983,是劉德華的幸運之年,而已成名五年的成龍也在這一年上映了兩部優秀作品。
一部是自己“七小福”時代大師兄洪金寶執導的喜劇動作電影《奇謀妙計五福星》,另一部則是他自己做導演又做主演的經典電影《A計劃》,這部電影中正義又詼諧的主角馬如龍,可以說是成龍很有代表性的角色之一了。
而就在劉德華因為飾演“楊過”而大紅大紫的時候,比劉德華小一歲的21歲的梁朝偉順利從第11期藝人培訓班結業了,成為了無線的簽約藝人。
雖然因為和劉德華等幾人共同表演過一個節目,梁朝偉在結業的那年也變成了“五虎之一”,但真正讓他一戰成名的則是簽約無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84年的電視劇《鹿鼎記》。
在這部金庸名著改編的劇集中,梁朝偉飾演了有情有義、聰明機智卻又油嘴滑舌的韋小寶,而早他一年成名的劉德華,則飾演了第二男主角康熙皇帝。
這不是兩人的第一次合作,他們的第一次合作是電視劇《獵鷹》,只是和劉德華的主演身份比起來,梁朝偉只演了一個小配角而已。
和又帥又酷的劉德華不同,梁朝偉年輕時雖然也堪稱容貌俊美,但他卻擁有劉德華身上不曾擁有的頑皮和憂郁之氣,在這種矛盾又獨特的氣質圍繞下,梁朝偉迅速積攢起了自己的人氣。
1984年,梁朝偉和劉德華以第一主演和第二主演的身份共同出演了電視劇《鹿鼎記》,從此也開啟了兩人之間充滿傳聞的恩怨故事。
這一年,30歲成龍則更進一步,不但和自己的師兄弟洪金寶、元彪合作了電影《快餐車》,更是憑借《A計劃》中的出色表現,而獲得了第21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的提名。
也是在這同一年,23歲的張學友出道了。
1984年,香港舉辦了第一屆十八區業余歌唱大賽,張學友演唱了歌曲《大地恩情》而獲得了第一名,同年便和寶麗金簽約,正式踏入了歌壇。
在第二年也就是1985年,張學友就憑借歌曲《情已逝》躋身十大金曲獎,讓自己慢慢地開始走向了歌神之路。
根據香港藝人歷來影視歌不分家的特點,張學友從1986年便開始了自己的“觸電”經歷,在《猛鬼差館》和《意亂情迷》等多部電影中有過頗為不俗的表現。
1988年,張學友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影視高峰。
在王家衛的處女作《旺角卡門》中,張學友出演了一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黑幫底層人物“烏蠅”,并憑借這一角色,張學友獲得了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獎項 。
跨界,又跨的成功,讓無數人看到了歌神的出色演技。
1988年,不但是張學友在電影界收獲的一年,也是早已紅遍亞洲的成龍收獲的一年。
在這一年,成龍繼續和師兄弟的鐵三角合作,拍攝了動作電影《飛龍猛將》。而他自導自演的電影《警察故事續集》也獲得了第2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提名,同時這部電影還在香港拿走了3415萬港元的票房,并打破了臺灣地區的票房紀錄。
還在這一年,劉德華和梁朝偉也沒閑著。
除了因為和張學友共同出演電影《旺角卡門》,而被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外,劉德華還與葉德嫻在電影《法內情》中飾演了一對悲情母子,進而收獲了無數影迷的眼淚。
與將重心轉向大銀幕的劉德華不同,梁朝偉在拍攝電影的同時,依然在電視劇領域內開花不斷。
1988年,梁朝偉因為另一部古裝劇又火了一把。
這部劇同樣是出自名家之作,它就是古龍的經典著作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絕代雙驕》,梁朝偉飾演了調皮搗蛋又善良可愛的小魚兒。
而就在文章內的幾人收獲滿滿的這年里,張家輝則剛剛踏入娛樂圈。
1988年,張家輝經人介紹進入了“警察專業戶”李修賢的萬能影業公司,在主做幕后工作的同時也開始出演一些影視角色,這一年他24歲。
第二年,張家輝便跳去了亞洲電視臺,并在同一年拍攝了一部電視劇叫做《赤子雄風》,這部警匪題材的電視劇,曾在內地著實的火過一陣。
張家輝出道最晚,他晚了成龍近十數年,也晚了劉德華和梁朝偉5、6年的時間,甚至是以歌手身份出道的張學友,也比他早了4年左右。
而更為災難性的則是,張家輝出道時也是香港電影最為鼎盛的時期。在這個十年左右的黃金期中,地理面積并不大的香港島,涌現出了一大批的優秀演員。
他們或為天王巨星,或為黃金綠葉,他們或帥或丑,或胖或瘦,但卻都擁有各自鮮明的特點,他們如繁星一般閃耀著華語甚至是亞洲的影壇,使那個時代充滿著無限的魅力。
所以雖然張家輝有著不錯的開始和不俗的演技,卻依然被當時一大批優秀的演員們所壓制著。
以至于張家輝在之后將近十年的時間內,無論做主角還是做配角,無論是演正劇還是演喜劇,都無法在璀璨的星河中冒出頭來。
這種情況直到1998年才得到改善,因為這年,34歲的張家輝憑借王晶的電影《賭俠1999》,獲得了第1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其演藝生涯第一得到了觀眾和業內的認可。
而1998年,則是成龍打入好萊塢的第三年,此時已經44歲的他也從一個華語和亞洲范圍內的電影明星,成長為了一個國際巨星。
這一年,成龍離開了嘉禾,全面開始了自己的好萊塢生涯,并在同年拍攝了電影《尖峰時刻》。
這部電影不但最終收獲了1億4千萬美元票房,還拿到了北美票房排行榜的第七名,更使成龍登上了美國《時代》雜志的封面,從此躋身好萊塢一線明星的行列。
1998年,37歲的劉德華拍攝了一部叫做《龍在江湖》的電影。
這是一部讓人看了心頭發苦的黑幫電影,它苦就苦在電影充滿了一個小人物身陷命運怪圈而無法自拔的悲哀。
而劉德華因為在電影中飾演了頗為悲劇的江湖人韋吉祥,所以也被很多影迷熱評為是其最好的電影之一。
同年,36歲的梁朝偉則全面豐收了。
1998年,已經把重心轉向大銀幕的梁朝偉,因為在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泄》中表現出色,而獲得了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第3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的雙料影帝。
至此梁朝偉在電影圈徹底封神,也成為了一個演技上的標桿。
緊接著,梁朝偉又主演了游達志導演的電影《暗花》,并在次年,也就是1999年的第1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再次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
說實話,《暗花》雖然沒讓梁朝偉再度封神,但他演的腐警阿琛這一角色,卻因為充滿了宿命下的猶豫和糾結,而可以被稱之為是梁朝偉的巔峰代表作之一。
而1998年的張學友,則已經息影兩年。
1996年,在演繹不少經典角色之后,張學友決定專注音樂方面的工作,所以暫時退出了影視圈。
張學友算是一個奇怪的藝人,他長相談不上帥氣俊朗,還是歌手身份出道,卻在電影領域中驚艷了很多人。
所以在當我們每每提到張學友,在不忘其歌手身份的同時,也會想起包括《東成西就》里的洪七公、《喋血街頭》中的阿輝和《倩女幽魂》內那個脾氣古怪的術士知秋一葉等很多不同類型的電影人物來。
前面說過,1998年,是張家輝的關鍵年。
因為從此之后,張家輝的演藝之路開始走上了正軌,不斷的為觀眾獻上一個又一個的優秀角色。
比如系列電影《黑社會》中,那個四肢發達卻頭腦簡單的“飛機”。
比如電影《證人》中的亡命之徒,洪荊。
又比如電影《大追捕》中,讓人禁不住淚奔的苦命男人“王遠陽”。
可以說,張家輝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因為這是他不斷努力和敬業下的一種必然。
但這中間其實有一個原因是不得不被提起的,那就是自千禧年之后,香港影壇那一眾黃金時代的干將們,其實已經開始逐步的因為各自原因而退出了自己的歷史舞臺。
這種漸漸出現的真空下,作為年齡和履歷都不太年輕的張家輝等一些演員們,也就順理成章的接過了香港電影“東方好萊塢”的這面大旗,同時也扛起了香港電影最后的顏面。
可誰知他們這一扛就扛了二十年,想放下卻找不到接班人了。
所以,這張被稱為“五帝同框”的合照中,張家輝雖說是最年輕的,但卻并不真的年輕多少。
只是他出道最晚,而那時的其他四人早已在各自的領域內紅透了半邊天。又因為生不逢時,張家輝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低迷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
等他成長起來之后,千禧年已過,香港電影開始走向沒落,其他人或已過巔峰,或已處于半隱退狀態,這才會讓人產生他們不是一代人的錯覺。
一張新照片,卻引發了無數人的舊日回憶,讓人們發出很多感慨。
感慨著時光飛逝,青春不再,以五人為代表的那個令無數人著迷的夢幻時代,終將一去不復返了。
看著熟悉卻又老去的面容,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閃回著,這些電影人帶給我們很多青蔥般的回憶,也讓我們在回憶中想起自己過往的點點滴滴。
這些回憶不僅僅是電影,也不僅僅是明星,還包括我們的朋友和親人,友情和愛情。
它們如無法抹去的鋼印一般,牢牢的打在我們的腦海深處,直到我們老去,活力不再,卻仍然保留著那一段一段的回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