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碳酸鋰的價格可以用一個詞形容:一瀉千里。
3月21日,上海鋼聯發布的價格顯示,電池級碳酸鋰市場低端價已經跌至29萬元/噸,在“口罩”以及上游礦山資源被壟斷等影響下,市場供需失衡,去年11月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一度高達60萬元/噸,而短短四個多月價格已經跌去五成多。
從去年12月開始,碳酸鋰價格就已經開始下降,雖然對于新能源產業關鍵原材料的價格回歸合理區間,大家已經有心里準備,但價格下滑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市場的預期。而市場預期的一個小小改變,都會體現到新能源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真實需求,所以2023市場風向變得不確定起來。
年初,特斯拉打響價格戰第一槍。隨后比亞迪、長城、極氪、問界、小鵬、零跑、蔚來等超過20個汽車品牌紛紛選擇降價。最近燃油車又掀起了一輪降價狂潮,開始是由湖北省“東風系”汽車首先爆出的單車直降九萬元,隨后逐漸蔓延至絕大多數燃油車品牌。成都單車最高補貼15萬元,上汽大眾官方補貼37億元,豐田有經銷商喊出“買一送一”的口號等等。目前有超40個汽車品牌上百款車型參與價格戰,最高優惠超10萬元,價格戰愈演愈烈,可以預見今年的新能源乃至整個汽車市場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降價的背后是需求的收緊。3月初,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曾公開表示:“碳酸鋰無論如何都要大幅降價了,因為需求遠遠不如預期。”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7.7萬輛和93.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8.1%和20.8%,市場占有率達到25.7%。這和去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超90%的同比增速相比差距不小。2023年,新能源汽車需求下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時代卻已來臨,2022年盲目擴張的惡果正在顯現。據統計,2022年一季度開始,新能源車企的產能利用率普遍下降。2022年三季度,相對較好的特斯拉和比亞迪,產能利用率也剛超過70%;而蔚來、理想在50%左右,小鵬不到40%。但擴產并未停止。特斯拉在半年內產能提升81%,已達190萬年產輛。光上海工廠一家就已經達到75萬年產輛,擴張67%。產能和需求的“一升一降”,改變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預期,在這種大環境下,下游客戶不敢下大訂單,甚至出現退單現象,這些都進一步加速了碳酸鋰價格的下滑。
如此快速、幅度巨大的價格下降,會給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條帶來哪些影響?首先對原料資源端,價格的沖擊會將一些規模小、成本高、技術水平差的產能將被淘汰出局,加速整個產業的優化整合。
然而從長遠來說,目前面臨的困境都是新能源汽車良性發展不得不經歷的“陣痛”。未來,隨著碳酸鋰20萬元時代的來臨,新能源汽車企業成本高的問題將迎刃而解,燃油替代化才可能實現,電車綻放的時代才指日可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