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知姐姐(安徽省愛心助學協會會長)
文化顧問:翁飛 (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博士)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之一,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5日,也就是農歷閏二月十五日。可是最近,很多看短視頻的人都刷到“今年清明在閏二月,閏二月不能上墳”的說法,搞得很是鬧心。 “閏二月”的來歷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楊婧介紹,農歷是我國傳統歷法,是一種陰陽合歷。陰歷是以月亮的盈虧即朔望變化而制定的,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天,而陽歷(也稱公歷)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為一回歸年而制定的,一個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天。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至,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在陽歷上是固定的,一個月兩個節氣,交節時間最多相差一兩天的時間,而在農歷上則是不固定的。所以今年二十四節氣在排列時,清明節氣也就排在了農歷閏二月的十五日。
新華社在“今年為何會有閏二月”報道中介紹,閏二月比較罕見,“上一次是2004年(甲申年)”,今年是2023年(癸卯年),“下一次是2042年(壬戌年)”。
中?國的這個歷是夏禹的歷法,又叫夏歷,陰歷,因以太陰——月亮為標準,每月十五,月亮從東方出來,一定是圓的,用這個標準,可以知道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推測出農作的時間。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易經雜說》里說,中國人用“六十花甲”記天體的運行,六十年一個大轉,不管歲差如何(即天文上所謂的躔度,也就是古代說的太陽與地球間一天走一度,走完了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為一年;以三百六十天為一年,尚有剩余,將其剩余下來的度數,累積變成潤月,這就是陰歷的計算。而陽歷則是每年有七個月是三十一天,因為方法不同,數字一樣),但六十花甲算下來,億萬年的宇宙數字,亦不差分毫,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法則。 由此可見,咱們的老祖宗用陰歷紀年時,已經考慮到了“閏月”的存在。
閏?二月清明節不能去上墳嗎? 這多出來的一個“閏月”,在北方一些地方將其稱為“虛月”,老輩人認為這是人間多出來的一個月,如果閏月上墳祭祀,先人可能收不到。其實,這是一種迷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自古以來,清明節祭掃體現的是對祖先的感恩、緬懷、思念與尊重的同時,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時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 史料記載,1959年6月下旬,老?人家回故鄉韶山,早上5點多鐘去祭掃父母親的墓,敬獻松枝并三鞠躬;到毛震祠堂時,當地干部說里面沒擺祖宗牌位了,毛澤東卻毫不在意,堅持進去鞠躬行禮說:“管他三七二十一,鞠三個躬再說”“菩薩是迷信,但烈士墓和祖宗牌子是個紀念。”
如果時間允許,大家可以選擇清明節前幾天或者后幾天,如3月29日正好是星期日,掃墓踏青同時,欣賞美好春光。掃墓時最好以早上為佳,白天為宜。 慎終追遠固然重要,孝敬雙親,珍惜當下,善待身邊人,感恩生活,更應是我們生活的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