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佳
學生時代,每周三下午放假,養成了一個習慣:邊聽收音機邊寫作業。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電影錄音剪輯,就成了我的最愛。在電波中,我與很多精彩的外國電影”有期而遇“。
今天的女主蘇秀,正是聲音藝術的代言人,她不但是資深的”配音藝術家“,而且還被同事稱為”上譯廠的佘太君“。而在蘇秀自己的筆下,她稱自己與同事們都是”穿著紅舞鞋、停不下來的人“……
01
蘇秀,1926年出生在長春,父母都在中長鐵路的學校當老師,家境殷實。后來九.一八事變后,她隨父母定居哈爾濱。在東北的日 子,蘇秀逐漸意識到身邊發生的一切,“我們都是中國人,不是什么滿洲人,知道日本是侵略者,而不是什么友邦。”
中學時代的蘇秀,有兩個崇拜的偶像:一是南宋詞人李清照,另一是波蘭科學家居里夫人。在蘇秀看來,這兩人都和自己一樣有著亡國之恨,再者這兩人都卓有成就,而自己也應像她們一樣學有所成。
高中畢業后,蘇秀前往北平讀大學。后北平淪陷,她又被迫回到哈爾濱。抗戰勝利后,蘇秀結婚生子,當了家庭主婦,后隨夫君來上海定居。
02
上海解放后,滿街都是穿著列寧裝的革命女性。在蘇秀看來,這簡直是個巨大的刺激,她也想走出家門,而不是整天圍著鍋臺轉。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1950年,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劇團招收新人,蘇秀一考即中,成為正式員工。哪知,專業的劇團,其編制還要加上“業余”二字,這就意味著蘇秀穿不了那身代表干部身份的列寧裝。
后來,中央電影局電影演員表演藝術研究所(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前身)招生,蘇秀再次榜上有名。看著蘇秀的檔案,電影局主管招生的老師勸她:“你已結婚生娃,就別再念書了,干脆到翻譯片組去工作吧。”
聽人勸,吃飽飯,于是蘇秀就穿著列寧裝,意氣風發地走進了翻譯片組。那是1950年9月7日,她成了新中國第一代配音演員,就像穿上了一雙紅舞鞋,不停地跳,再也停不下來了。
03
當時的翻譯片組,隸屬于上海電影制片廠,正處于起步階段。組長陳敘一還帶著組員們去了長春,向一口馇子味的老大哥們取經。盡管工作的錄音棚被同事們戲稱為“漏雨棚”、“奶奶廟”,但蘇秀還是感到了自己的幸運,因為“她一直和大師在合作,而大師們就像一個個大學”。
每當提及上譯廠的巨大成就,老廠長陳敘一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他在上海長大,精通英語,并能邊看影片,邊為周圍的人同聲傳譯,水平好高了。
剛起步的譯制片事業,并不風光,許多被分到翻譯片組的演員,都認為能說話就能配音,況且認為自己的形象不錯,都想去拍電影。
其實配音并不是件簡單的事,要把人物配得貼切、傳神、有光彩,是需要不斷追求的。為此,陳敘一就請孫道臨、舒繡文、張瑞芳等資深演員來組配音,使進組的這些新人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學習怎樣讀臺詞,怎樣塑造人物。
很快,蘇秀就成長起來了。由此,她也發現了一個無限廣闊的天地,需要自己付出畢生的精力。
04
在配音領域,蘇秀的戲路很廣。在她20歲時,能配70歲的老太婆;人到中年時,又回來給年輕姑娘配音。角色有高高在上的女王,還有一臉無奈的小偷妻子。在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中,上譯廠群星閃耀。而蘇秀為黃色小說家奧特伯恩太太配音,那神經兮兮的夸張勁兒,真令人起雞皮疙瘩,但其間的節奏與嚴絲合縫的口型,你又不得不暗道一聲“厲害”。
在同事眼中,蘇秀的配音有不少可算是“絕配”。她不僅能配出原片演員的“神”,還同時根據自己的條件和人物的需要,并能運用聲音和語言表達的功力,還原原片人物的“魂”。
《孤星血淚》中,她配哈維小姐,一個新婚時就被丈夫拋棄的女子,時刻想著對所有男人實施報復。配戲時,蘇秀流露出的那種變態、扭曲心態和戾氣,令人不寒而栗。
《華麗的家族》中,蘇秀配女主角相子,那個飛揚跋扈的女管家兼情婦,為達個人目的絕不罷休的主兒。蘇秀把此人那種八面玲瓏的嘴臉,演繹得恰如其分,總有一股“理直氣壯的勁兒”,并無刻意表現“壞”之嫌,但與畫面極“貼”,真實而可信。
05
在上譯廠,與其他負有盛名的女配音演員相比,蘇秀還有一個令人矚目的身份,她是首位譯制女導演,戲稱”上譯廠的佘太君“。
其實從1951年起,蘇秀就開始做導演。她的第一部作品,是蘇聯動畫片《黃鶴的故事》。后來,過渡到故事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也是她的作品。
喜劇片,是蘇秀喜歡的類型,因為其創作空間大,可以不受任何規則的約束。當她看到法國電影《虎口脫險》時,很希望自己能被選中,擔當導演。還好,老廠長真把這部影片給了她。
為了更好地理解原片,蘇秀會將其拆分為兩、三百個小段,一遍遍反復觀看,仔細揣摩,引導演員”像說相聲一樣“完成了配音。
尤其,指揮家與油漆匠斗嘴那段,觀眾們幾乎忘記了配音演員的存在,就感覺是原片演員在說中國話,成就了一個難以逾越的”傳奇“。
生命的意義,在于其欣慰與滿足感。在蘇秀眼中,配音則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譯制片配完了,就不能再改了。”我到現在還會想,某句臺詞到底怎么翻譯才更貼切,更傳神。其實,我早已離開工作崗位了,這些思考已經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了。不過,這是我一輩子養成的習慣,就像穿上了紅舞鞋,再也停不下來了。“
2023年1月7日,時光老人帶走了97歲的蘇秀,也帶走了她從不停歇的紅舞鞋。
編劇史航曾說,我們要以欣賞唐詩、宋詞的心態,去欣賞上譯廠80年代的譯制片,那是可以傳世的藝術品。為了這一小目標,我再次打開了《蘇秀配音合集》,領略她風情萬種的聲音瞬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