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茂敦
為什么現在的人很難沉下心讀書?作為寫書的作者、出版人和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思考,會得出不同的看法。在我看來,這個普遍性現象要從內因和外因兩個層面去深度解讀,得出的答案可能更為精準。
內因:時空環境變化,忽視了讀書的巨大作用
如今,是移動互聯時代,也是市場經濟時代,相比20年前,生活節奏變得更快,加上獲取外部信息和娛樂的渠道變得更為便捷,很多人選擇了通過手機和電腦獲得知識,通過短視頻來打發時間。由此,在大部分人眼中,讀書的地位已經大幅下降。
當然,還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原因,在高房價持續多年之后,人們的心思,更多是把拼命賺錢當成是第一要務。客觀來說,這種變化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無可厚非,也不必指責。
畢竟,讀書是個性化行為,而且要把讀書學到的知識變成經濟收入,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總的來說,因為時空環境不同,讓很多人有意無意忽視了讀書的巨大作用。
外因:社會急劇變遷,影響人們的認知
其實,內因和外因是互相作用的。正是因為社會發展發生巨大變化,極大地影響和重塑了人們的很多行為。
比如,現在六七十歲的人,大多經歷過經濟羸弱,生活極其困難的特殊時期。當時的人們,要想獲得美好的前途和更好的生活,除了努力讀書,考上中專或大學,進入鐵飯碗的隊伍,似乎別無它途。
如今,90后日漸成為社會中堅,00后成為新一代消費核心群體,他們成長于互聯網時代,思維活躍,對待工作、人生和感情的看法,與父輩相比,已經有很大不同。
這些年輕群體,普遍更強調個性,喜歡以個人為中心,不太愿意承擔社會和家庭責任,并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
在他們看來,當自己需要什么知識或信息時,一部手機即可搞定,做法其實很簡單:要么直接上網查詢答案,要么花錢購買專業服務即可。簡而言之,在新新人類的眼中,覺得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去讀那么多書。換句話說,是社會的急劇變遷,影響著人們的認知。
簡評:不用太擔心年輕人的做法
宋真宗趙恒曾作《勸學詩》,“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意思是說,讀書才有出路,通過讀書可以住上好的房子,也可以抱得美人歸。應該說,趙恒流傳千百年的名句,有當時的歷史背景,自然有其局限性。
如今,已經是科技日新月異,社會發展一日千里的21世紀,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活法和特點。在我看來,其實不用太擔心年輕人的做法和想法。新與舊,本身很難說清楚孰優孰劣。如今的新做法,在不久的將來,也必將被更新的做法所取代。
當然,從修身養性,提升個人綜合能力的角度出發,在繁忙之中擠出時間,多讀書,多思考,絕對是好事一件,值得鼓勵和提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