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約一個朋友吃飯,我倆其實不熟,原本是想聽他聊聊有關心理咨詢方面的事,畢竟這是他的主業。結果我倆聊到一半,他突然和我聊起了玄學,當時我覺得他挺“神叨”的,我讓他給我推薦心理學方面的書,結果他推薦的那本更像玄學,叫《零極限》。
我最近讀完了它,讀完的感受有些復雜。
《零極限》在豆瓣上的內容介紹如下:
我花了一個下午讀完了這本書,我能總結的經驗只有兩條:一是,如果你想在書里找到科學的方法論,來通過理性的方法說服你去實踐這種療法,那你還是別看,因為整本書都沒有這樣的方法。它只講了“清理”,和“清理”帶來的好處。二是,也許這個世界上的確存在很多事情,是我們現階段無法解釋和理解的。但它可能是真的有用,區別在于你是否愿意去相信它。
《零極限》這系列相關的書,網上能找到很多本,實話實說,即便我已經讀完了兩本,讓我相信作者最初提到的,只靠那四句“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就治好了一整間醫院的精神病人,我仍然還是難以相信。
但在讀完這本書后的當天晚上,我試著用這四句話去處理我前段時間遇到的問題,卻又有了小而微妙的體驗。
事情是這樣的,前段時間是我三十二歲生日,過了三十之后,我對于舉辦生日宴會這件事情的熱情完全喪失。一是耗費心力,二是也給參與聚會的朋友增添麻煩。因為給人送禮這件事如果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必須得要送點什么”,立刻就變得索然無味,也失去了原本慶祝生日的意義。
可能也是我個人的標準,禮物可以不收,但在生日當天送上一句祝福,多少也是件令人開心的事情。
我生日的前半個月,是另外幾個朋友的生日。他們現今都已經不在北京,搬去了其他城市工作生活,但每每想到曾經一起的日子,開心還是要大于現在所感受的無奈。因此,他們的生日當天我都送上了祝福,盡可能用我最真誠的態度,打了一段認真想要表達的話。對方看完文字,也向我表示感謝,且告訴我“無論如何,你對我而言都是很重要的朋友”。
然而,到了我的生日當天,對方壓根沒有理我,并且除了我說祝福那次,我們再無其他聯系。
實話實說,我對此而感到難過。
不只是因為缺了一句祝福,而是原本我就因為物理距離,而對我們的關系產生了信任危機,而現實情況是對方確實也在少了我的情況下過得很好。我的內心一定是期待他在我生日的這個重要節點跟我說上一句“生日快樂”,好證明他還在乎我,然而不管對方是忘了還是如何。
我的內心因此而粗暴地得出結論:對方肯定是不在乎你了,就連他說的“你很重要”也是假的。
為此,那幾天我一旦處理完手邊的事,內心就止不住的想起這個朋友,并且對他產生一連串的評判,認為他“虛偽”,“自大”,甚至“沒有信用”,總之一切負面的詞匯,我都能和他產生關聯,也覺得這段關系可能就這樣了,以后我們就不是朋友了。
但我并沒有因此去找對方質問,因為也太神經質了。而我再次開始了“內耗”,想到這個就心情不好,但同時又沒有什么方法,能讓自己不去想它。
過了兩天當我逐漸冷靜下來,開始思考這一切可能是源自我自身童年時期遺留的“信任問題”,以及我對這個朋友本身還有期待。我就逐漸沒有那么憤怒。
剛好在這個節點,我讀完了這本《零極限》,于是就在那個下午,我呆在家里,心里想著這個朋友,對他在心里默念書里提到的那四句話“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當天晚上,他突然和我恢復了聯系。
關于這本書的真實心得,并不是我想告訴你們說這個療法有多神奇,你們也一定要馬上去實踐它。而是我在重復那四句話的當下,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種“平靜的力量”,也就像書里所以到的“清理”。
那個當下,我問自己,是真的不想再和這位朋友有關聯嗎?他沒有像我期待的那樣去做,真的是因為不在乎我嗎?
最后,在我想明白了這些問題之后,自然而然就沒再為此而感到困擾。好巧不巧,就在這個時刻,對方也給我發來消息,哪怕消息和我那幾天所煩惱的事情毫無關系,但我已經不在乎了。
于是我體會到,也許清理,是讓自己不被一些沒有好處的念頭攻擊。所謂的《零極限》,也不是去想“是否讀了這本書”我就再也沒有煩惱,而是“讀了這本書以后,我又多了一樣處理煩惱用的工具”。
于是我也感謝那位朋友,針對我最開始認為他“神叨”的事情,寫完這篇推送以后,我想我馬上會在心里向他默念那四句話。
微博 | @高嘉程Russell
小宇宙,喜馬拉雅 |小高的島
公眾號 | 送你一程
合作|wechat:snycxz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