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都始于金完顏亮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由此肇始,北京拉開了成為全國性都城的序幕。這是北京在城市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
因為,從這時開始,北京才成為真正的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4月21日北京即將迎來建都870周年紀念。
從“薊”到金中都的歷史演進
北京最早的原始聚落叫“薊”。而之所以稱“薊”,又是因為它是依傍于薊丘發展起來的。
據已故歷史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人稱“北京通”的侯仁之先生論證,這個“薊丘”就在今天廣安門外的白云觀一帶。因其地勢相對較高,其上長有薊草,故而得名“薊丘”。北京早期的聚落“薊”,就是仰仗著這個薊丘和附近蓮花池水系而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
從地理形勢而言,“薊”的所在又是華北大平原的北端,“左環滄海,右擁太行”,“薊”正處在華北平原與東北、內蒙古南北往來交通的樞紐位置之上。其作用有如華北平原北部的一個門戶。所以,當“薊”成為邦國中心之后,自秦統一六國之后,一直到成為隋唐的幽州之后,每當漢族統治勢力強大,內足以壓制地方勢力的紛爭,外足以擴張、開拓疆土的時候,就一定會以“薊”為經略東北的基地。反之,每當漢族統治者勢力衰微,東北游牧部族也常常會乘機內侵,此時的薊城又會成為漢族統治者防御的軍事重鎮。
自然,這其間也會出現一些比較平和安定的局面。每及于此,薊城又會很快地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東北部的一個經濟中心,并成為漢族與游牧民族之間物資、文化交流的良好場所。
漢司馬遷曾在他的《史記-貨殖列傳》中這樣寫道:“夫燕(薊)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南通齊趙,東北邊胡……有魚鹽棗之饒。北鄰烏桓夫余,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
這寥寥數語,已經把薊城在民族經濟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說得很清楚了。
公元10世紀,原居于現今遼寧西北部西遼河上游西喇木倫河(當時叫潢水)流域的游牧民族一一契丹族的勢力日益壯大,并于公元916年在臨潢(今內蒙巴林左旗)稱帝,正式建立契丹政權。當它在南下吞并了“燕云十六州”之后,便正式稱國“遼”。
遼在當時設有五京: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并在唐幽州建立陪都,即南京,又稱燕京。其最鮮明的標志性建筑,就是曾立于南京城內,而今尚存的天寧寺塔。
公元12世紀初,興起于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日益強盛了起來,并于公元1115年正式建國,國號“金”,建都于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而且很快將勢力擴展至淮水(河)沿岸。于是金朝統治者便決定將首都從東北會寧府遷至燕京,并改稱中都。從此,北京作為我國封建王朝統治中心的歷史,便由此開始了。
金海陵王完顏亮何以要遷都燕京
當金朝統治的勢力已向南擴展到了淮河和陜西潼關的大散關一線,華北大平原也就轉入了相對穩定的狀態。而原先設于會寧府的上京,雖是女真族的發源之地,但顯然已難以滿足龐大帝國的需求。而燕京作為遼國陪都的所在,也已具備了建立封建國都的條件。何況,燕京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遷都勢在必行。
金中都復原圖
其實,早在金熙宗時期(公元1136~1148年),吸收先進的漢文化,改革女真族落后舊俗的政治革新工作,早已在悄然進行。而海陵王完顏亮不僅早就是一位漢文化的向往者、推進者,而且一直仰慕中原先進的物質文明和漢族文化,且還一直懷著南下一統天下的勃勃雄心。不僅如此,他是以庶長通過謀弒取得帝位的。因之,宗室中對他多心懷不滿。這也就更促使他下定決心,通過遷都以擺脫守舊貴族勢力的層層阻擾。
當然,金統治集團內部也有人亦在主張遷都?!对唤y志》載,“上書者咸言上京臨潢府僻在一隅,官艱于漕運,民艱于赴愬,不如都燕以應天地之中”。甚至還有人進言:“燕京自古霸國,虎視中原,為世之基,陛下應修燕京,時復巡幸?!?/p>
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完顏亮在頒布的《議遷都燕京詔》中這樣說:“昨因綏撫南服,分置行臺,時則邊防未寧,法令未具。本非永計,只是權從?!倍谛信_既撤之后“又以京師粵在一隅,而方疆廣于萬里。以北則民清而事簡;以南則地遠而事繁。深慮州府申陳,或至半年,而往復;閭閻疾苦,何由期月而周知;供饋困頓于轉輸,使命苦于驛頓;未可時巡于四表,莫始于經營于兩都。眷惟全燕,實為要會,將因宮廟而創官府之署,廣阡陌以展西南之城。尸憚暫時之艱,以就得中之制”,隨即下令遷都。
金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正式遷都燕京,完顏亮率文武百官抵燕,并改名中都;改析津府為大興府、改汴京為南京開封府、改中京大定府為北京大定府。這樣,連同原有的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稱五京。
位于豐臺區鳳凰嘴的金中都城墻遺址
修建完成的中都城,城內城宏偉,“延亙阡陌,上切霄漢,雖漢阿房、建章,不過如是”;皇城內外,苑囿密布,市面繁榮,士民輻輳;城外四周也修建整齊。當時的金人還有記:“入城,道旁無居民,城壕外土岸高厚,夾道植柳甚整,行約五里,經端禮門外,方至南門;過城壕,上大石橋,入第一樓,七間,無名。旁有二亭,兩旁青粉高屏,墻甚高……”看來,建成后的中都城,還是一座環境優美、街市繁華的都城。
1990年,金中都水關遺址發掘現場。金中都水關的發現,可以基本復原歷史上金中都城內一條重要水系的發源、流經方向和位置。證實了金中都的修建,基本上是仿照宋汴京的官式作法。
趙福生為前來考察的專家學者們介紹水關遺址出土情況考察。圖中從左至右為單士元、羅哲文、于杰、侯仁之、趙福生、王金魯、孔繁峙、蘇天鈞、陳旭。
不僅如此,為了斷絕女真上層貴族復辟的念頭,還于貞元四年(公元1156年)盡毀上京宮殿、宅第,乃至將原在上京的王陵,悉數遷至中都城郊外,安葬在大房山云峰嶺下。
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不僅標志著金朝歷史開啟了新的一頁,就是在北京的城市發展史上,也是一個有著重大意義的新紀元。
金中都城在北京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史上,曾先后出現過幾個歷史悠久,且非常重要的都城。如陜西關中平原的西安,地處華北平原的北京。
西安是從先秦一直到唐代的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歷時數千年;北京則是從元代一直到現代的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歷時數百余年,且少有變更。而金中都城正是從西安轉移到北京來的過渡性都城。它既開辟了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先河,也奠定了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基礎。不僅如此,金以燕京為都,將中原漢族都城的規劃建設、營國制度引進了地處華北平原北端的幽燕之地。且在金中都城的規劃建設中“制度如汴”,即是以宋朝汴梁城為則,在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改造而成。建成后的中都城包括外廓城、皇城和宮城,即遼南京城的方形“子母式”城格局,即皇城套于外廓城的西南隅,改建成“三套方城”的格局,皇城套于外廓城中央略偏西南,由東、南、北面形成套式,西面則是皇城和外廓城的共城墻。城內的總體布局,乃至宮闕制度都法自汴京開封。
宋朝的汴京,又法自漢、唐,金中都則法自漢、唐和汴京。在宮門作畫施彩等裝飾上,更是直接仿自汴京。在都城內外則營建的中央官署(如內閣六部、尚書省、會同館等)、內?。ɑ实鄣慕坦偈穑?、宗廟、祖陵、學府、寺院、苑囿、園林等均仿自汴京。
金中都城的規劃布局和建筑設計,還為元、明都城規劃布局、建筑設計開創了先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內地的漢式營建程式,又通過金滅北宋后捕獲的大批能工巧匠,將漢文化傳到了北方。而中都城的東、西、南、北城門,各以施仁、彰儀、端禮、崇智命名,寓有崇尚仁、義、理、智之意,正是漢文化在這里的具體體現。
金中都皇城宮城復原圖(引自《金中都》)
不僅如此,金中都在修建過程中,雖征調了大量的兵民服役,但承擔設計的匠師亦多為北宋的人,且在建筑過程中甚至還直接拆取汴京宮殿的門窗,連汴京城內原徽宗作假山的艮岳石也被拆下運抵中都點綴御苑。
修筑完成之后的中都城,官殿弘偉壯麗,“延亙阡陌,上切霄漢,雖漢阿房、建章,不過如是”?;食莾韧飧窃粪竺懿?,市面繁榮,“士民輻輳”。
金中都水關遺址柏木樁
金中都水關遺址現狀
在治國制度上,金朝在遷都燕京之前就已作了多項改革。遷都之后則更在禮樂、儀衛、職官、文化教育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強化改革的措施,全面采用中原的傳統禮樂、儀衛制度,“日修月葺,粲然大備”;在官職設置上,則大量采用唐、宋制度而略有調整,中央政府置“三師”“三公”“三省”,獨置尚書而罷“中書”“門下”。兩省以下的院、臺、府、司、局、署、所等,大多參照唐、宋時的設置,“各統其屬,以修其職。職有定位,雖有常數,紀綱明,庶務舉,是以終金元世守而不敢變焉”。在文化教育方面,如設進士、律、經童、制舉、武舉、試學士院官、司天醫學等科,“皆因遼、宋制”。在政治、經濟、生活習俗、衣冠等,亦大量同中原傳統制度保持一致的改革……
金中都遺址出土的銅坐龍(復制品)
位于北京二環西南角的金中都公園 CFP供圖
總之,自金遷都燕京,建成中都城之后,北京便成為一代王朝的正式帝都。它不僅在北京城的發展史上開啟了成為中國淮水、秦嶺以北,半個中國都城的先河,成為北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亦為元、明、清三代,多民族大一統的王朝定鼎于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文字 | 朱祖希(作者系中國文物學會特聘專家,原北京地理學會副理事長、教授。本文由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推薦。)
圖片| 趙福生、黃加佳
編輯| 張小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