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著名相聲演員牛群因姓氏關系和名人身份曾經與中國著名的養牛大縣蒙城結緣,成為安徽省蒙城縣主管“牛經濟”和“牛文化”的掛職副縣長,媒體爭相報道, 名聲大振,國人皆知蒙城為"牛城"。
蒙城是莊子故里,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楹聯之鄉, 中國楹聯學會主辦的《中國楹聯報》的駐地,《中國楹聯報》創刊1987年,發行遍及全球華人華裔,是唯一以楹聯為主題的全國性報紙。她融對聯、詩詞、書畫于一報,集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于一體,匯觀賞性、實用性、資料性于一身,是品味佳作,傳承國學,提升素質的理想報紙。
我拜訪了《中國楹聯報社》副社長邵俊強,拜讀了邵老師的《蒙城印象》散文集,蒙城的確是一座遺存豐厚的歷史文化之城,蒙城的地域文化,不僅是屬于蒙城的,也是中華民族的。邵老師的散文,娓娓道來的樸實文字,看的是蒙城,讀的是中國,語境和諧,意象生動,滲透出對歷史、對家園、對文化的敬意和虔誠。體現了中華民族最本質、最核心的價值理念——鄉土中國、鄉土情懷、鄉土文化。散文獨特,趣味豐富,感動久遠。
蒙城莊子祠位于在安徽省蒙城縣縣城北漆園辦事處。始建于北宋,后幾經戰火,現存莊子祠是蒙城縣政府在宋代莊子祠舊址上新建的,總占地面積52畝,總建筑面積1086平方米,全祠由祠堂建筑群與萬樹園兩部分組成。主要建筑有大三門、影壁、山門、逍遙堂、古衡門,濮池、五笑亭、觀臺、觀魚橋、夢蝶樓、南華經閣、東西碑廊、道舍、客舍等。2011年5月莊子祠正式掛牌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安徽省蒙城縣許疃鎮畢集村東200米,有一處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遺存。這就是被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的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 尉遲寺遺址之所以成為考古界公認的“中國原始第一村”,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這里首次發現了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房屋遺址。在第一階段出土的41間紅燒土房,是當時人類最豪華的住宅。這些房子全部是木質網狀框架,外抹灰泥,整體燒烤而成,而這還不是村落的中心建筑。為了全面體現“第一村”的規模,專家確定第二階段發掘直指村落中央,經鉆探勘察,專家推測這里建筑前面可能還有一大片中心廣場。中國史前建筑學家楊鴻勛說,這就是尉遲寺遺址的“金礦”,它的價值可以說是5000年前的“天安門廣場”。
濟南解放時的起義將領吳化文,在山東為眾人所周知,吳化文將軍是蒙城縣移村集人。愛國將領馮玉祥的伯樂恩人陸建章是安徽蒙城人。拜訪中華奇才張錫文 (濰坊 王治剛)
拜訪中華奇才張錫文
大干世界,無奇不有,我的故鄉井頭往東四十多公里的安丘市境內,有位中華奇才張錫文,其號青云居士,山東安丘石埠子鎮人,歷任教師、鄉鎮副鎮長、安丘市審計局副局長等職。其以漢字筆畫一口清、數字加法一口準、左手反筆書法及雙手同時正反筆書法為“齊魯三絕” 。我遵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原則,也為朋友們負責的原則,自已沒有親眼見到,總覺著不能草率行事,冒然撰文。
2017年3月4日,我在安丘市李連科局長的引薦下,拜訪了中華奇才張錫文,初見張錫文老師,給人的感覺與普通人并無二致,他同李局長還是同齡人。在相互寒喧拉家常話的過程中,我昌昧提出,能否現場演示,我想親眼見識一下他的齊魯三絕。張錫文老師爽快的同意了,笑著對我說,讓我出題吧,我反而拘謹不好意思了,為他擔心,太復雜了,萬一他再答錯了,我提議先說四個字,讓他算一下,他說太簡單了,怎么也得一口氣先說十個字以上的測試。我還是堅持謹慎的原則,說了四個字"九州人文",話音剛落,張錫文老師立即回答是十四筆畫,我驚訝不已,張錫文老師微笑著說,讓我再出題復雜些,我隨即現場發揮說了一句話,只見張錫文老師嘴唇隨著我說話的過程嚅動著,我話音剛落,他立即回答了本句話文字的累計筆畫數,我用筆書寫計算了一下,核實準確無誤,感覺太神奇了!張錫文老師卻平靜的說,讓我再出題,我不好意思耽誤他的寶貴時間,提議讓他再演示加法一口清,他同意了,讓我在寫字板上隨意寫四位阿拉伯數字為一組,寫下若干組,寫得過程他不能看,寫完后,蓋上報紙。揭開報紙后我默讀,他口算,我還沒默讀完,他已經報出計算結果,我用計算器核實準確無誤,感覺太神奇了。接下來張錫文老師用他的左手反筆書法為我的公眾號“九州人文”題名,還同時正反筆書法為我書寫了雙福齊至。
自1994年以來,他及他的絕活演出團演出的足跡己遍及全國,深受億萬觀眾的歡迎,成為當代的一大奇才。他能一口說出若干漢字的筆畫總數;能迅速計算出若干數字的總和,比計算器快三倍以上,其速度為世界之最;他的反筆、雙筆書法也頗具功力,為眾多中外書法愛好者喜歡和收藏。他獨創雙手同書九九鴛鴦壽形神兼備,寓意深刻,已風靡全國,成為祝壽送禮的珍品,其書法作品已流傳到世界上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錢琪琛、姜春云、王文元等領導人,曾看過其表演,并予以高度評價,現本人檔案己被檔案館作為名人檔案永久保存。其絕活之絕之多,堪稱世界之最,凡領教過其絕活者無不心服口服,嘆為觀止。至于為什么能有如此絕技,其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2017年3月4日
【作者簡介】王治剛 筆名致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臨朐縣井頭村人。從事營銷工作,業余酷愛讀書,喜歡寫作,主要文學作品:《月是故鄉明》、《懷念我的奶奶》、《奮斗》、《探訪朐山村》、《中國神秘的朐氏》、《中華逄氏尋根地》、《闖山西》、《闖關中》、《闖關東》、《下南湖》等散文隨筆,專長于山東移民文化研究,為在外的山東移民和烈士公益尋親二十多年,山東電視臺、山東商報等多家媒體采訪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