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號消息 記者項俊平 武漢報道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以下簡稱“科普工作室”)聯席會議4月11日在漢召開。會議認真總結了“科普工作室”過去兩年的工作成績,并就下一階段的工作計劃、目標任務、品牌打造進行了深入討論。
“科普工作室”是全國農業行業首家以院士領銜命名的農業科普工作室,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武漢市農業科學院共同創建,武漢農學會、武漢市農科院作物所承辦,黃陂區科協協辦。今年6月,“科普工作室”將迎來成立兩周年。
“科普工作室”共建單位武漢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鄭華,學術學會部部長彭竹春,科普部副部長吳宇明,市農業農村局,市農科院有關部門負責人,黃陂區科協黨組書記彭光斌,以及“科普工作室”執行團隊成員武漢農學會會長丁俊平、副會長王振和,武漢農學會秘書長熊恒多、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副主任張凱,武漢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二級正高職高級農藝師朱伯華,武漢大學藥學院博士孫雪等出席聯席會議。
據武漢農學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科普工作室”在鄧子新院士親自指導參與下,緊緊依靠市科協、市農業農村局、市農業科學院等部門的堅強領導,通過開展科普“五進”和鄉村振興院士行等系列活動,探索農業科普活動模式,致力打造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新平臺、“三農”科普宣傳新陣地,初步形成以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為龍頭、專家教授宣講為重點、以全領域宣傳普及為抓手的農業科普矩陣,在“三農”知識要點普及、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助力“三農”建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自2021年以來,“科普工作室”全面發揮院士專家團隊的引領作用,積極開展科普“五進”活動和鄉村振興院士行活動,截至目前,共舉辦了線上、線下等各類科普活動46場,發布農業科普視頻700多條、圖文報道共800多篇,線上線下總計覆蓋人群超億人次。
在鄧子新院士的感召和影響下,150余名專家和科技工作者陸續加入到科普專家團隊和科普志愿服務隊中來,一批鄉村振興專家工作室陸續建立,一批農業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不斷涌現,特別是科普著作《鄉村振興院士行系列科普叢書》的出版給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填補了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空白。
圍繞公眾關注的熱點,開展科普活動,是“科普工作室”工作的一大亮點。2021年,“武漢市加拿大一枝黃花”防除工作沖上全網熱搜第一,閱讀量達4.4億次。2022年,結合春季防除工作,聯合湖北之聲開展專場科普宣傳,組織農業專家教市民等辨識“加拿大一枝黃花”,活動同步進行網終實時直播,直播人數高達400萬人次以上,對市民反饋的的疑似點位100多余處派專家赴現場指導處置,讓更多的公眾參與到了防除工作中,央視《新聞周刊》點評武漢市“加拿大一枝黃花”群防群控實踐,是一次全民生態科普的積極嘗試。
據不完全統計,通過網上征集、問卷答題、田間地頭走訪等,全市確立了農作物轉基因、外來入侵生物防控、健康吃菜、抗生素濫用等社會熱點,先后邀請了80多位專家開展科普講座、互動訪談和咨詢指導等,累計回答線上線下問題500余條次,現場受眾3000多人次,網絡覆蓋人數達近億人次。
“科普工作室”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也有建樹。2021年11月,鄧子新、陳孝平兩位知名院士,率領武漢農學會、武漢醫學會以及專家團隊深入房縣舉行“院士領銜農醫聯手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房縣行”科普活動,共促成企業簽訂投資與技術合作協議28項,吸引投資超80億元,其中30億元的合成生物創新城已于2022年7月8日啟動奠基。
2年來,“科普工作室”先后參加院士論壇、各兄弟科普工作室活動、科學年會、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等各種跨界活動10多場次。聯合農學、醫學、經濟、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通信等多學科專家組成鄉村振興院士行執行團隊,在房縣、五峰、恩施、鄖西、谷城開展調研活動,進一步加速農業科普活動的轉化力。
截至目前,通過科普講座和延伸服務,全市累計推廣蝦稻共作、兩減示范、農光互補、設施農業、糧食安全等農業“四新”技術成果30多項,服務示范面積200多萬畝,一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裝備加速落地。
借助新媒體傳播科普活動,“科普工作室”頗有心得。兩年來,“科普工作室”積極發揮優質科普資源與新媒體傳播深度融合效應,將圖、文、聲、像等多種手段匯聚整合為多媒體形式,讓受眾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更直觀地接受科普信息。2022年6月27日,位于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的江豚“福久”順利產下雌性幼豚“F9C22”,“科普工作室”聯合新華社、湖北日報等30余家媒體,專題策劃“江豚分娩直播”,先后組織了3場新媒體直播,現場解答網民問題,通過直播、圖文、短視頻等一系列報道,300多家媒體轉播轉載,2.2億網民在線陪產“江豚寶寶”,共同見證“江豚添丁”,在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的同時,有效吸引廣大公眾關注并參與長江江豚保護。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普助力全民科學素質提升任重道遠,下一步,“科普工作室”要探索優化功能型黨支部的建設模式,進一步發揮院士專家咨詢決策效能,聚焦調研項目,向全市、向武漢都市圈拓展發力,不斷創新農業科普的形式與載體,擴大農業科普的覆蓋面,打造一流科普品牌,努力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發揮社會作用貢獻“三農力量”。
市農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各單位的共同協作支持下,“科普工作室”取得了顯著成績,下一步,市農科院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從人才和資源兩方面繼續支持工作室發展,為其打造全省知名科普品牌助力。
鄭華對“科普工作室”在過去兩年的工作成果給予肯定。她表示,科普活動要有頂層設計,讓特色更加鮮明。不僅要打造“爆款”,更要注重“基礎款”的持續普及效果。“爆款”活動能夠吸引全國科普戰線的目光,對提高影響力打造示范作用有積極作用,而“基礎款”活動的持續深耕才是擴大農業科普的覆蓋面的關鍵,在基礎中發掘“爆款”要作為未來的主要工作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