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海外移民運動從鄭和下西洋開始走向高潮,從那時開始,越來越多的國家成為中國的朝貢國,由朝貢貿易所帶來的私人貿易也開始走向鼎盛時期,其所帶動的移民人數也隨著貿易量的增加而水漲船高。有明一代的移民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
到了近代,隨著海外勞工合法化的開展,中國的對外移民人數達到了頂峰,僅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的30年時間里,清朝移民到馬來半島的人數就達到了近2億人。然而與西方相比,明清如此龐大的移民人數卻沒能建立一塊殖民地,這又是為何呢?
一、主體不同
縱觀世界殖民史,西方國家向外開展殖民活動的主體基本上是國家,或者是能夠代表國家行使權力的國王等貴族階層。其殖民模式基本上是在國家的資助下,通過探險團隊和專業公司到世界各地進行探險,并在各地建立定居點和貿易路線,同時派駐軍隊和官員對定居點進行管理和保護。在這一過程中,商人、手工業者等移民跟隨國家行動遷居到定居點進行定居繁衍,殖民地由此建立。
而明清對外移民的主體卻是以公民個體為主,與國家幾乎沒有任何關系。這種個體性移民行為不僅沒有像西方國家一樣得到官方支持,相反在大多數時候還是國家打擊的對象。
比如清朝法律就規定,禁止海外定居的華人回國,違反者一旦被發現就將被處以極刑。從當時的官方語境來講,移民實際上就是一種違法行為,且觸碰的國家律法的紅線。
二、目的不同
西方殖民和移民的目的是出于對財富和奢侈品的渴望,貿易商在整個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西方殖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建立貿易路線,和擴張貿易網絡。從本質上講,西方的殖民行為是為了使他們的國家更加富強,在這一過程,通過邊際效應的擴展,使參與到殖民運動中的個體也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
而明清個體的對外移民,雖然人數眾多,但其目的卻往往是被迫的。根據統計,70%的移民是因為在國內經濟困難,為謀求生存而被迫選擇移民。這些移民到了海外后,由于無組織的個體特征,很難在當地形成團體社會。同時由于迫切的生存動機,移民到達后,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謀生上,根本無暇去謀求生存以外的其他事務。
三、傳統不同
西方移民到達目的地后,基本上就會在當地的定居點定居,家庭要么從原籍國一同遷來,要么就直接在當地組建家庭,并由此世代繁衍,定居點內也完善的建立了服務這些定居家庭的學校、醫院、治安等社會公共服務機構,殖民地由此而逐步建立并擴展。
明清兩代的移民雖然人數多,但不僅沒有國家背景作為支撐,大多數也沒有家庭作為支撐,即家庭往往是滯留在國內的。移民到達目的后,與國內保持著密切的血緣關系和地緣聯系。由于安土重遷的傳統,移民海外的個體把賺到錢大部分都郵寄回了遠在國內的家庭,并從未計劃過要將家庭前往海外,相反大多數移民都計劃在賺夠足夠的錢后,選擇冒險重返國內。這種傳統因素的強大基因,促使明清的海外移民不可能在海外建立穩固的殖民地。
明清的海禁政策、統治者狹隘的自尊心理和國人“月是故鄉明”的歷史傳統,導致即使有再多的海外移民,明清也不可能在海外建立一塊殖民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