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盡頭是丁尼帕(潮汕話:做文胸)。
每每刷到這樣的視頻,會笑到前胸貼后背。
然而,在獨處思考時,我總會想起自己身披長衫,卻仍守在家里郁郁不得志。
確實,正值青年,我本該熱血沸騰,為實現自身價值而努力奮斗。
只是經歷過社會和職場的毒打,心中燃燒的焰火,已然黯淡微弱。
又想到廣州外賣員超額的新聞,我發覺身邊的青年大都一樣,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為生存而選擇自己不喜歡的生計。
“一切煩悶都起于理想與現實的沖突?!?/p>
朱光潛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中說道。
閑來無事,其實算是無業游民,便抱著對“救命稻草”的期待,讀完此書。
而令我茅塞頓開的,對人生也有了新的信條和方向,莫過于書中的這篇文章《談現實與立志》。
“在學校肄業時代,多數人都受經濟的壓迫;到畢業以后,每個人都有失業的恐慌。
雖然有一副熱心腸要替社會做一番事業,社會總是不給你一個機會。
縱然有了機會,社會積弊太深,你也往往覺得無從下手,有‘獨木難支大廈’之感?!?/p>
先生似乎把青年從學校到社會過程中的全部煩悶情緒,都一一道破。
而我正處于失業的狀態,煩悶心情難以言表。
只能每天吐槽和埋怨世道的不公,就業環境的惡劣。
但這種心理究竟是怯懦懶怠的表現。
把一切責任和過錯,都歸咎于環境,來回避現實。
按照先生的說法,就是“猶如中國民族現在不能自拔于貧弱,一味委過于外國的富強一樣,都是懦夫的舉動?!?/p>
我就是先生筆下的懦夫呀,缺乏自信力和奮斗的決心。
為了罵醒我,先生舉了沈從文的例子。
其小兵出身,但有自信力和決心。他在謄寫公文之暇看書寫作,孜孜不輟,現在已成為中國數一數二的小說家。
還有匡互生先生為立達學園犧牲性命的事例。
并且從中得出一個觀點:“個人不放棄他得自信力和奮斗的決心,腳踏實地做下去,前途絕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黑暗。”
先生的話振聾發聵!
歸結成一句話:“人總要有志氣”。
當然,所謂的志氣,不僅是青年心中的愿望。
通俗點說,一個小孩子說他將來要做大總統,一個乞丐說他將來成了大闊佬以后要砍他仇人的腦袋,完全不思量達到這種目的的方法和步驟如何。
這種志氣或者說愿望,便是一種狂妄的妄想。
先生在文中也詳細闡述了“志”應該兼含“意志”和“目的”二義。
認清“目的”和達到“目的”的路,并且下堅忍不拔的“決心”向那條路走去,不達目的不止,這才是“立志”的真正定義。
而我之所以缺乏自信力和奮斗的決心。
就是把妄想認為是志向,期望在遼遠的未來望出一個黃金時代,然后選擇躺平,一邊埋怨所處的環境惡劣,一邊又等待著奇跡降臨。
慶幸的是,先生不單單是罵醒了我,還給出了一劑良方“三此主義”:此身、此時、此地。
一、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讓此身(自己)去做,不推諉給旁人。
二、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再做。
三、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的另一種環境去做。
三次主義,也可用一言蔽之,就是“從現世修來世”。
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說太多話,想太多事,還不如實地踐行。
所謂的煩悶,都是空想導致的,你不去踐行,怎能知道環境不行呢?
正如那些應聘外賣員的高材生,正是換另外一種方式,去踐行自己的理想。
只要度過現在的難處,或許未來就會迎來光明,不是嗎?
感覺自己渾身又充滿了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