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7月,蔣介石收到一個包裹,打開一看,里面是一條舊裙子和一副對聯。
他莫名其妙,隨即拍桌大怒,心理大罵“娘希匹!”
但一看送禮人的署名,他只好強壓怒火,悻悻作罷。
是誰給蔣介石寄裙子?而且是用過的。干嗎給他寄裙子?還附送對聯!
蔣介石是一位鐵腕人物、獨裁型領袖,實行“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三一”式統治,貫穿于他一生的是“反共”兩字。
1924年1月20日,國民黨“一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確立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得以落地,國共首次合作。
孫中山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彌留之際,他緊緊握著何香凝的手,連喊了三聲“廖仲愷夫人,我感謝你”。圍繞在孫中山身邊的人聞言落淚,何香凝掩淚對孫中山說:
“先生改組國民黨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此后我誓必擁護孫先生改組國民黨的精神。孫先生的一切主張,我也誓必遵守……”
7月,作為中山遺囑記錄人、深受器重的汪精衛(wèi),一下子成為中山先生繼承人,出任國民政府主席兼軍委主席,胡漢民任外交部長,廖仲愷任財政部長,許崇智任軍事部長,他們成為國民黨的“四巨頭”。
廖仲愷
廖仲愷是孫中山的倚柱,國民黨內左派領袖。孫中山病逝之后,廖仲愷接過孫中山的革命大旗,堅持奉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積極推動國民革命的發(fā)展。
然而他所做的一切,卻是國民黨右派所不愿看到的。
一個月后,即當年的8月20日上午,廖仲愷被刺身亡。
何香凝和廖仲愷
孫中山和廖仲愷相繼去世后,何香凝在自家門口貼了四個大字:“精神不死”,并慷慨激昂地表示:“茍利于國,則吾舉家以殉亦所不惜。”
以此明志,表達與國民黨右派斗爭到底的決心。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此時,擔任國民黨軍事委員兼黃埔軍校校長以及廣州市衛(wèi)戍司令的蔣介石,機緣巧合地成為“處理廖案特別委員會”的三委員之一。手握兵權的他,拘捕了受此案牽連的胡漢民,同時迫使許崇智去滬“養(yǎng)病”。
“四巨頭”少了三個,“漁翁”蔣介石崛起,取而代之,把許崇智的部隊歸于自己手下,成為國民黨內手握重兵的最有實力的人物。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1925年10月1日,一直以孫中山忠實信徒自居的蔣介石,為完成總理遺訓,帶兵東征討伐陳炯明,在共產黨人的幫助下,一舉蕩平了陳部,凱旋而歸。
樹欲靜而風不止。1925年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聚集在孫中山靈柩暫時停放的北京遠郊西山碧云寺開會,另立中央,成立了一個與左派的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相抗衡的黨部,國民黨內部出現裂痕。
因東征有功,在1926年1月國民黨二屆一中全會上,蔣介石進入了領導核心,成為中執(zhí)委的九常委之一,不久,榮升為國民革命軍總監(jiān),在廣州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人物。
汪精衛(wèi)仍然是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的“當家人”。
汪精衛(wèi)
當時在廣州,越左越革命。蔣介石不得不披上“紅色外衣”,他熱烈地稱頌俄共、中共,口口聲聲主張國共合作,甚至希望共產國際直接領導中國國民黨,為此,1926年2月,他當選為共產國際主席團名譽委員,成了標準的“紅角”。
他的一系列左派言論、左派舉動,在公眾中樹立了他國民黨左派領袖的形象。
不過,在暗地里,在私底下,他對于共產國際,對于中共早有提防。
1926年3月,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散布蘇聯顧問和共產黨員要劫持蔣介石的謠言,以此為借口拘捕了海軍局代局長、共產黨員李之龍,監(jiān)視蘇聯顧問,包圍蘇聯領事館,在廣州實行緊急戒嚴,強迫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中工作的共產黨員退出。
這是他對共產黨的一次試探,我們稱之為“探共”。
何香凝聞訊頗為激憤,她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么,才能對得起已經離世的孫中山和廖仲愷。她找到了蔣介石痛斥:
“總理死后,尸骨未寒;仲愷死后,血也未干,你這樣做,何以對得起孫先生?”
面對何香凝的質問,蔣介石不敢多說什么,當即打電話下令,將包圍蘇聯顧問的軍隊全部撤去。
通過這件事情,何香凝就看清了蔣介石的反動本質,預見他日后必定會背叛三大政策。
通過小試鋒芒,蔣介石達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
一是拘捕了李之龍,打擊了中共;
二是逼走了“受驚”的汪精衛(wèi),逼他“暫時休假”,蔣介石掌握了黨政軍大權;
三是威逼支持汪精衛(wèi)的蘇聯首席軍事顧問季山嘉離粵回國,蘇聯同意。
但此時,蔣介石羽翼未豐,中共勢力頗強,國民黨黨內反蔣勢力也不小,他不得不做些收斂。
他聲稱:
“3月18號中山艦案,是與中國共產黨本部沒有關系的。我絕不承認3月18日那天的事件,共產黨有什么陰謀在內……”
這樣,蔣介石保住了“聯共”、“聯俄”的“左派”形象,也麻痹了中共總書記陳獨秀。
是狐貍總要露出尾巴的。
兩個月后,蔣介石開始“分共”。
5月15日,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召開。在蔣介石的提議下,他的幕后參謀張靜江接替汪精衛(wèi)出任中執(zhí)委主席,由譚延闿接替汪精衛(wèi)出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兼國民政府主席。
也就在這次會上,他拋出了《整理黨務案》,規(guī)定:
凡加入國民黨的中共黨員需將名單交給國民黨黨主席,且不得充任國民黨中央機關的部長職務,已擔任的要辭職;中共所發(fā)之一切訓令,應先交聯席會議通過,等等。
張國燾作為中共中央代表,按照陳獨秀意見,要大家簽字接受。
這樣,蔣介石將壓在頭頂的汪精衛(wèi)“這座大山”搬去,他離權力頂峰又進了一步,同時,開始公開背離新“三民主義”。
1926年的蔣介石
6月5日,蔣介石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6月29日,蔣介石出任國民政府委員;
7月5日,蔣介石出任國民黨中執(zhí)委軍人部部長。
7月6日,張靜江以患足疾為由辭職,蔣介石出任國民黨中執(zhí)委主席。
由此,他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成為黨內一號人物。
7月9日,蔣介石揮師北伐。
這時中共還有利用價值,國共仍在合作,并肩作戰(zhàn)。
不久,他終于撕下面紗。
1927年4月12日凌晨4時,蔣介石下令“清黨”,大批逮捕、槍殺中共黨員。
何香凝聞訊無比憤怒,第二天就發(fā)表演說,揭露了蔣介石反革命的事實,并聯合宋慶齡等40多名中央委員發(fā)表“討蔣通電”,號召全國人民討伐蔣介石。
之后,為了表示與國民黨右派的徹底決裂,她辭去了國民黨內所有職務,遠走海外。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wèi)在武漢“清共”。
寧漢合流,國民黨徹底背棄了新“三民主義”。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蔣介石對于中共就一直秉持著一個“剿”字:對于井岡山一次次“會剿”;對于江西中央蘇區(qū)五次“圍剿”,紅軍被迫長征。
1931年初,日本對華蠢蠢欲動,虎視眈眈。
面對日本的覬覦,1931年7月23日蔣介石發(fā)表《致全國同胞電》,拋出了他的“名言”:“攘外必先安內”。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挑起事端,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
抗戰(zhàn)爆發(fā)
“九一八”事變后,何香凝回國從事抗日救亡斗爭,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等職。期間曾變賣書畫為十九路軍抗戰(zhàn)募集物品,并同宋慶齡一起籌劃救濟工作,創(chuàng)辦了傷病醫(yī)院。
何香凝和宋慶齡
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但蔣介石繼續(xù)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1931年11月30日,蔣介石在顧維均就任外交部長的宣誓儀式上,對這一方針又作了進一步解釋:
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御侮,未有國不統一而能取勝于外者。故今日之對外,無論用軍事方式解決,或用外交方式解決,皆非先求國內統一不能成功。
蔣介石把意思說得很明白,那就是只有先消滅中共,方能抗日。蔣介石步步退讓,日軍步步深入,國土成片淪陷,抗日呼聲日益高漲。
1935年7月,國民黨華北軍分區(qū)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簽訂了的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拱手讓出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使華北名存實亡。
何梅協定
消息傳來,何香凝義憤填膺,隨即派人把自己的一條舊裙子與續(xù)范亭的一副對聯,裝進一個包裹送給蔣介石,她在裙子上題了一首詩并有落款,全文如下:
為中日戰(zhàn)爭贈蔣介石及中國軍人以女服有感而作
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不戰(zhàn)送山河,萬世同羞恥。
吾儕婦女們,愿往沙場死,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何香凝
這首嘲弄蔣介石不如女子,表達了自己愿做巾幗英雄奔赴抗日前線的勇氣和決心。
包裹中還附寄了續(xù)范亭的對聯:
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廁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
何香凝借續(xù)范亭的這幅對聯,把蔣介石(名中正)喻為不中不正、又臭又硬的廁所怪石,可謂是酣暢淋漓!
蔣介石收到包裹,打開一看,是條舊裙子,有些莫名其妙。但在讀了詩和對聯后,勃然大怒,但他也只敢自己發(fā)泄一下怒氣,對于何香凝,他是萬萬不敢動手的。
同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fā)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致抗日,何香凝立刻聯絡宋慶齡等20多人率先響應,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之后廖仲愷的國葬在南京舉行,何香凝面對前來迎接的黃埔軍官,只問了一句話:
“你們身穿戎裝,而現在日禍猖獗,試問你們是衛(wèi)人呢?還是衛(wèi)國?”
何香凝一系列嬉笑怒罵的愛國舉動,一時間成為新聞笑談。
剛剛爆過笑的新聞,又爆出哭的新聞:
1935年12月26日下午5時,南京中山陵祭堂前忽地傳出一聲慘叫,一位男子用短劍自戕,血流一地。他的司機急送他至醫(yī)院,因搶救及時,才算免于一死。
圖9續(xù)范亭一家此人便是國民黨“五全”大會代表、中將續(xù)范亭。
他在自戕前,留下《哭陵》一詩:
謁陵我心悲,哭陵我無淚;
瞻拜總理陵,寸寸肝腸碎。
戰(zhàn)死無將軍,可恥此為最;
靦顏事仇敵,瓦全安足貴。
續(xù)范亭的詩,道出國民黨內抗日軍人的心聲,恰好和何香凝的詩相呼應。何香凝贈裙,續(xù)范亭自戕,是中國抗日大潮中的兩朵花。
一個人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民意,終將被人們拋棄。老蔣最終也落得了失敗的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