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年代,青春永遠不敗】
雖然一開始很顧慮這部《灌籃高手》,會因以宮城良田為主角而讓電影少了很多情懷和感動,但當我看完彩蛋走出劇場在回家的路上回味時,才發現自己多慮了。
粉絲和觀眾所顧慮的,主創早就復盤很多遍了。
以我之見,電影不能說是以宮城良田為主角,而應該說以宮城良田為主視角——當然,如果以畫面時長定“主角”,誰是真·男主一目了然。
也不想想,女一號彩子會那么明艷動人為哪般?
為什么要以【宮城良田】為主視角呢?
第一,因為【宮城良田】的角色可以更好地【詮釋】這場比賽,更好地展現所有的隊友,更有效地將主角之間進行串聯。
第二,【宮城良田】這種“中才”更容易讓新老粉絲產生情感代入,俗一點的說法,是“返璞歸真、以人為本”。
電影《灌籃高手》既然選擇了雖然只是小組賽卻打成了大決賽的“賭命終末大戰”,肯定是希望多一些熱血和激動,這不僅是這個時代需要的,也是為了未來可能的新作進行試水。
所以,主創考慮的核心一定是【穩】,不僅是整個劇情要穩,引發觀眾情緒波動的設計也要穩,穩中求進。
“湘北五虎”中,熱血純愛的櫻木花道當然可以應該是主角,只是這位哥“過于鬧騰”,如果電影以他為主,作品的熱血必然會被“太多的搞笑”稀釋,再加上櫻木的主角光環過于耀眼,如果電影照著原作漫畫翻拍,過于熟悉就顯得“沒有新意和心意”,這就是核心問題。
冰山花美男流川楓可以做主角嗎?可以是可以,但這位帥哥實在是不茍言笑,用他做主角怕不是要拍成默片。
如果是問題少年三井壽,我琢磨著,最大問題就在于三井在比賽中后段基本屬于“硬撐態”,讓這位當時連呼吸都讓人感激費勁兒的爺做主視角,信不信觀眾會給編劇寄刀片?
赤木剛憲嘛,就在于太穩了,而且,作為隊長,整場比賽他承擔著極大的心理壓力,用他做主視角的電影節奏(可能)會格外壓抑。
這么一對比,【宮城良田】的優勢就來了。
電影(或者說故事)的三感情要素,友情、親情、愛情,【宮城良田】都有明確的敘事線。
首先,親情,是宮城良田與親哥的、宮城良田與母親的、宮城良田與親妹的;
其次,愛情,是宮城良田與彩子的,雖然電影肯定不會用大段時間搞你儂我儂,但以彩子與晴子在電影中呈現出的”樣子“,還有慢跑對話、手中寫字、眼神關注等細節,已經將少男少女心事展示得淋漓盡致;
第三,友情,這里更多的應該是”隊友情“,作為高二的【宮城良田】,處于恰恰好的”粘合劑“位置,與所有人都沒有過于激烈的對立沖突——如果不算他與三井壽的惡斗的話。
值得一說,小時候的宮城良田還受過三井壽的鼓勵,雖然只是簡單玩了玩”一對一“,但電影告訴我們這是很觸動宮城良田的一個人生插曲。不知道曾經的”靈魂導師“數年后成為欺負自己的”流氓惡霸“,宮城良田倘若知道,會怎么想?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電影一旦以【宮城良田】為主視角,其他角色的舞臺展現反而更為從容——
櫻木花道的熱血與搞笑會讓緊張的比賽節奏顯得有舒緩的余地,也更能展現櫻木花道真愛籃球的那種不要命的拼勁兒。
流川楓可以縱情裝帥耍酷,只需要在關鍵時刻刷存在感就成!當然,只要最后與櫻木花道的那聲”擊掌“響徹體育場就好!
三井壽的精疲力盡,突出了那句經典的”教練,我想打籃球“的厚重,你看,人生哪有那么多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罷了——誒?這話用在這里合適嘛?
赤木剛憲的持重,不僅可以通過【宮城良田】的”觀察“側面顯露,也可以讓這位隊長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更有壓迫感——因為我們與【宮城良田】都屬于”觀察方“。
再深挖一些,不管是漫畫、動畫還是電影,【宮城良田】都算是”中才“,個子不是最高的,”進攻性”“彈跳力”不是最強的,卻一直不曾放棄自己的夢想。
在拼搏的過程中,【宮城良田】一度活在親哥的陰影里,與母親的關系不算舒緩,因為過往引發的性格問題不僅讓自己孤僻,甚至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相較于其余四人有各自天生優勢,宮城良田的“統籌型能力”是后天育成的,更確切的說,他的整個形象是蕓蕓大眾的縮影——沒啥過人的天賦,只有依靠經年累月的鍛煉才能達到別人只要踮踮腳就能觸碰的高度。
這或許也是井上雄彥心路歷程的折射,當年的他可能只在乎描述“熱血與汗水”,已過熱血之年的漫畫家,在回望與詮釋“青春”時,必然要引入自己更為豐滿的社會閱歷。
老實講,回味這部電影版《灌籃高手》時,缺少當年熟悉的音樂是一種遺憾,同時,不斷閃回的回憶內容的確一定程度上讓比賽節奏顯得有點亂——嚴格來說,這就是漫改電影必須要面對的難題,內容不交代,觀眾可能不知道前因后果,一旦交代,比賽就像被按下“暫停”鍵。
拋開必然的情懷濾鏡,我還是認為這些“瑕不掩瑜”,整部電影在角色塑造上極為成功,人物關系的鋪陳也很自然,觀眾或粉絲一旦能沉浸,會格外感動。
印象極為深刻的,是電影開頭和中半段,伴隨著運球聲音的是強烈的心跳,這個設計在電影院環繞立體聲的加持下太有身臨其境的激動感了!
啊,這就是籃球彈跳觸及靈魂深處的魅惑動力嘛?!
好像籃球每一次與地面的擊掌,都是對人生的叩問,為什么不再多堅持一下,為什么不再多得一分?
必須要贊美的,是電影大量采用的“3渲2”技術,不僅讓人物更立體,大屏幕上呈現的人物粗線條格外有力量感,更為重要的是,這樣寫實化的非二次元的“建模”在高速運動中幾乎沒有出現“失真”隱患。
整部電影在敘事節奏、情感代入、畫面運鏡等方面,都做到了讓我驚嘆的高度!
那么問題來了,主創們考慮將曾經的動畫版“迭代”為現在的電影品質嗎?
你們要是只做一部,那精心搭構的模型成為“一次性用品”不是浪費了嗎?
雖然電影之前進行宣發時,有些已經成家立業的當年粉絲會擔心這種有點“新瓶裝舊酒”的模式會不會鎩羽而歸。
現在想想,無數粉絲和觀眾愿意為作品買單,除了電影本身的高質量,更在于其內在精神實在太戳中人的心窩。
我們可以說《灌籃高手》——不管漫畫還是動畫——是青春回憶中份量極重的一部作品。觀影,則是對青春的一種惦念;但正像《從前慢》里碎碎念的那般——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當我們聊起曾經那個青春不敗的熱血時代,《灌籃高手》承托的不僅僅是快樂的回憶,更是人生一段歲月的注釋——
“那年奮斗拼搏的時光有點亂,
總是在昨天期待明天的今天可以緩緩,
你記得了,轉過身就哭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