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線是電影節的“基本線”
文/龐宏波
“永不落幕”。
今年,北影節成為了疫情后首個全面恢復線下舉辦的國際電影節。在與產業園區達成長期合作協議后, 北影節喊出了要打造“永不落幕的電影節”的口號。
從字面意思理解,北影節同產業園區達成合作后,全年不定期組織創投分享會、行業沙龍等活動,激活周邊集聚的影視產業資源,電影節的“功能”在時間上得到了延伸。而從實際意義的角度,“永不落幕”實際上也體現出北影節希望做長線的擔當。
對于一個國際電影節來說,“評獎”是重中之重。但一個國際電影節,顯然不應該局限于“評獎”。盡管北影節和成熟的國際電影節相比實際上還非常的年輕,但是疫情過后這三年北影節自身不斷深化,將電影節的觸角充分下沉,在盡量關注產業“長線效應”的同時也保持了自身作為電影節的生命力。
1
—關注“長線市場”,中小成本影片走出來需要先“生根”—
中小成本影片,不能局限于“自嗨”。
一直以來,產業對于中小成本影片都給予了不少的關注。“商業片去吃肉,小成本去喝湯,但是都別餓死,都有自己的生存”一直都是產業希望。從產業認知上來看,對于整個產業來說頭部是鳳毛麟角。中小成本影片不僅僅是產業的大頭,而且承載著人才培育的重任。所以,中小成本影片的發展好壞至關重要。
但是從整個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整個產業不斷加深的反而是頭部集中化的特征。尤其是疫情之后,整個電影產業資本收縮,受到沖擊最大的便是中小成本影片。所以,從大的方向層面來看,中小成本影片存在著“逆趨勢”的特征,這也必然讓這類影片存在著發展上的困境。
從市場呈現來看,今年春節檔過后多部“影展出身”的中小成本影片有過亮眼的表現。《宇宙探索編輯部》、《不止不休》、《臍帶》等中小成本影片都在口碑尚可的同時在市場表現上有一定的亮點。但是也應該看到,雖然有曹郁和姚晨作為監制,《臍帶》也僅取得了166.7萬票房,《撥浪鼓咚咚響》同樣有蘆葦作為監制,但也僅拿下188.1萬票房。絕大多數中小成本影片,在一個兩極分化趨勢非常嚴峻的市場環境中依然有著極大的壓力。
在今年的北影節,有一場關于中小成本藝術電影發展現狀及市場出路的行業對話。其中,參會嘉賓都從助力過多部曾同北影節創投有淵源的作品進入市場。
《撥浪鼓咚咚響》導演白志強表示,自己接下來將需要拍一部商業影片“還賬”。在探討中小成本影片出路時,王紅衛表示“不要讓所有的青年導演說,我拍一部藝術片表達自己,我拍一部商業片給老板還賬,這是不現實的。如果說你把所有的藝術電影都逼到院線面對市場,這只能是一個惡性循環,只會讓藝術電影的投資越來越稀薄,所以一定要找到它的渠道。”
作為《宇宙探索編輯部》的監制,王紅衛指出:今天能有專資辦領導、能有北京局的領導來,我們也很高興,如果我們的論壇只是在業內的一個“自嗨”或者說我們幾個人發發牢騷,底下的人迎和一聲我們的牢騷,其實沒什么意義,有領導在是最實在的事。
香港導演關錦鵬在現場分享,香港對于中小成本影片以及青年導演有一定的扶持。關錦鵬介紹,除了固定的基金支持青年導演創作之外,此前找12個有經驗的香港導演去監制12個年輕導演的長篇,每一部還可以拿到900萬港幣的獎金。如果無法覆蓋制作成本,影片本身還可以去融資。
從這兩年香港金像獎獲獎名單來看,這樣的扶持的確初見成效。而去年同香港國際電影節達成合作簽約,今年在北影節創投設立“中國香港項目子單元”,在電影節之間的戰略合作之下,實際上對于人才孵化和扶持也希望能夠相互學習。
關于中小成本影片和藝術電影,只有做長線市場才能看到商業回報的希望。而如何做長線市場,歸根到底在于不能將這類影片單純的放在商業電影市場“聽天由命”。北影節在關于中小成本藝術電影的論壇中,既有創作者也有產業參與者同時有政府工作者,這種“三維對話”實際上才讓這一對話有意義。
2
—探索“走出去”,北影節國際化也分三步—
眼界需要先打開。
在參加北影節論壇過程中,納影業總裁于冬認為中國電影走出去分三步:第一步是利用電影節這樣的平臺來吸引國際買家,一開始可能是低價賤賣,但沒關系,首先要讓海外觀眾熟悉咱們的影片;第二步是國際合拍、多國合作,各自提供自己的發行能力;第三步便是“打造成熟的國際檔期”。
北影節自身,實際上國際化也可以大致分為三步。第一步是電影節自身內容國際化,主競賽單元、注目未來單元都是將眼光放眼全球,在內容上確定全球維度。例如今年的“天壇獎”共收到來自93個國家和地區的1488部影片報名,數量再創新高。最終入圍的15部影片也僅有3部本土影片入圍。
截至目前,今年在全球票房上中國依然領先于北美,以超27億美元的總票房暫居全球第一大單體市場。而且春節檔上映的《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分別暫居2023年全球票房排行榜的第三和第四位。
從市場發展勢頭上,中國市場需要“走出去”。作為國內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北影節無疑能夠成為一個載體。除了影片和國際化評委外,泰國作為本屆北影節主賓國,派出了由泰國文化部常任秘書顧問瓦納斯里·莫勒坤為代表,泰國文化部、泰國外交部、泰國旅游與體育部十余位官員及7家泰國頂尖電影公司共計30余人的代表團參加本屆北影節各項活動。
第二步是“發聲”國際化,在國際合作論壇和強國產業論壇,北影節都從內容創作和國際發行以及合拍兩個維度上希望給予產業啟發。今年恰逢華納百年,而合拍片《巨齒鯊2》也將在今年上映。疫情前,實際上華語電影在合拍上已經取得了很顯著的進步,而疫情過后,這種趨勢也有望成為華語商業大片下一個階段非常重要的方向。所以,此時針對國際合作“發聲”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第三步是“眼光”國際化,北影節近幾年一直保持對于元宇宙、VR/XR新技術的關注,這其實也符合全球電影的技術趨勢,在技術探索上保持活力。今年電影節期間的“北京展映”環節特別推出XR單元,展示了13部國內外優質獲獎作品,將眼動、手勢捕捉等互動形式與劇場、游戲、音樂結合,進一步探索虛擬與現實的融合邊界。
3
—“永不落幕”的野心,電影節“下沉”是剛需—
全民參與,重新“喚醒”觀眾。
過去三年對于電影的沖擊,實際上讓整個產業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在今年的春節檔之前,觀影人次的不斷下降已經非常嚴峻,而觀影人次流失所帶的是整個產業秩序的重組。今年整個電影產業重新迎來了活力,總體看上去有了觸底反彈的希望。
電影節一直都是電影產業的“排頭兵”,除了自身的評獎之外,電影節是否能夠調動大眾積極性實際上至關重要。在最被大眾關注的展映片單上,今年北影節依舊保持著強勢。參與展映的影片約160余部。最快售罄的三部電影是:4K版本的《悲情城市》《天若有情》及IMAX版本的《2001太空漫游》,售罄時間分別為驚人的6秒、8秒、9秒。年度爆款《曬后假日》、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影片《北斗七星》、庫布里克影史名作《2001太空漫游》、豆瓣“第一”《肖申克的救贖》、經典動畫IP新作《魯邦三世VS貓眼三姐妹》等佳片在各家展映影院逐一亮相。
除此之外,作為第一個全面恢復線下舉辦的國際電影節,今年北影節大約有300場線下活動可供大眾參加。北影節在線下活動上的容量很大。其次,北影節在線下活動上充分延伸,在長度和廣度上都遠遠超出了一個電影節所承載的功能。
首先,“北京市場”首次將活動場地調整到朝陽區郎園Station。今年首次增設文創衍生展會,集結了電影《流浪地球2》官方正版授權展區、華納兄弟100周年主題慶典、HiFashion移動驛站、肯道爾探險大本營、博納影業集團、影時光MTime等展區。促進電影衍生品開發與銷售,帶動群眾文化消費增長;4月22日,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嘉年華在懷柔區楊宋鎮影都花海正式啟動。從中能夠看出北影節不僅僅只是一個產業內容的“聚會”,而是希望通過電影這一媒介帶動電影之外的“經濟”活力。
其次,對于“產業賦能”上,北影節也希望發揮一個樞紐作用。今年,舉辦了首屆北影節春季招聘會,幫助企業、畢業生雙選就業。另外北影節首次與產業園區、朝陽國際文化原創青年人才會客廳等達成長期合作協議,全年不定期組織創投分享會、行業沙龍等活動,激活周邊集聚的影視產業資源,打造“永不落幕的電影節”。
在今年的行業對話上,參會嘉賓的一句話引發了廣泛的認可。“其實我們一定要明白,電影節就是一個電影的集市,它就是讓更多人看到電影、認識電影、發現電影的一個場域。我是覺得我們對電影節的重視就是對電影的重視。”
整個電影產業的復蘇,在“回到春天”希望做長線的北影節身上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