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季度經濟數據陸續公布。這是疫情管控放開后的首個季度報,所以數據備受外界關注。
從全國的情況來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5%,相比上年四季度則環比增長了2.2%。 這個增速看似不高,但外界普遍認為“表現略超預期”。畢竟,去年經濟增速超過8%、領跑整個亞洲的越南,今年一季度也才增長了3.32%。而近期無數熱錢涌入的新加坡,則接近零增長(0.1%)。
這么一比,中國經濟確實是迎來了“開門紅”。
具體到各地,全國31個省市區中,除了廣東(4%)、四川(3.8%) 、湖南(4.1%)、上海(3%)、北京(3.1%)、貴州(2.5%)、福建(1.7%)、江西(1.2%)等8地外,其余省份剔除物價因素后的實際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值。其中,吉林、西藏以8.2%的高增幅并列第一,超過6%的省份還有寧夏(7.5%)、海南(6.8%)和甘肅(6.7%)。
考慮到一季度不少省份的稅收都是負增長,其人質疑,這“亮眼”的經濟數據是真實的嗎?別急,今年底即將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記得上一次經濟普查后,北方很多省市GDP數據都大幅縮水,比如山東減少了近萬億,天津濱海新區更是縮水三分之一,丟掉了“天下第一區”的桂冠。
今年的五普結果如何,令人期待。而現在,我們暫且就目前的數據,來聊聊中國的區域格局,又發生了哪些改變?
浙魯、甬津:南北PK再掀高潮
不出意外,廣東不僅GDP總量第一(30178.2億),增量也是第一(1679.4億),就名義增速而言,廣東(5.89%)在前十大省份中僅次于湖北(10%)。作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還能保持這樣的高增速,廣東不愧是廣東,點贊。
比較扎眼的是山東。
去年因為山東經濟增速抬頭,增量超過浙江,一些媒體曾歡呼“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成功”,但現在看來沒那么簡單。一季度,山東GDP名義增幅僅2.43%,全國倒數第三;增量只有484.2億,在前十大省份中僅高于福建。而浙江則達到1038.61億,比山東多出554.4億,兩者的差距縮小至1486億。另一邊,山東跟江蘇的差距,則擴大至將近9000億。
山東的問題出在哪呢?從具體的產業來看,雖然一季度山東第二產業增加值較去年同期減少了31.6億,而浙江增加了86億,但一減一增也就一百來億,真正拉開差距的是第三產業。其中,浙江增長了923億,而山東僅514.9億,相差400多億。
事實上,山東經濟之所以給人的感覺是大而不富,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關鍵就在于第三產業,尤其是新興服務業相對羸弱。不知道隨著淄博燒烤爆火,五一打卡激增,二季度以及未來山東的產業結構能否更輕更潮一些?
當然,比浙魯賽跑,更引人矚目、意義更深遠的南北PK發生在寧波和天津之間。
平心而論,一季度天津的表現并不差,GDP增量(176.86億)幾乎追平杭州(183.97億),甚至有分析認為,天津經濟已處于“反彈期”。奈何寧波更加勇猛,名義增幅高達8.12%,最終以區區86億的微弱優勢趕超天津,這是百年來的頭一遭。
雖然天津最近利好不斷,特別是空客第二生產線等大項目落地,為天津帶來了新的增長動能,未來短期內不排除重新反超寧波的可能,但綜合來看:
論港口,寧波舟山港的貨物吞吐量常年穩居世界第一,今年一季度又增長了9.1%,達到33096萬噸。天津港則因周圍存在唐山港、青島港、日照港、黃驊港等眾多競爭對手分流,1-3月的吞吐量僅有寧波港的三分之一(13327萬噸),屈居全國第8、華北第4,增幅也才寧波舟山港的一半。
論工業,寧波是單項冠軍之城(天津排第8),“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全國第4(天津排第9)。一季度甬津兩市的工業增長值分別為1677.4億元、1232.56億元,寧波足足領先天津445億元。
論人口,天津自2016年達到1443萬的峰值后,常住人口一直在減少,到去年只剩下1363萬,6年流失了80萬。而寧波則從872.8萬增至961.8萬人,漲了近90萬。雖然總量上還是天津多,但吸引力明顯寧波勝出。
加之兩者身旁的上海與北京,由于不同的產業結構,對周邊城市的外溢和虹吸作用迥然相反,所以就趨勢而言,寧波逆襲天津是必然的。
未來真正值得關注的點是:
1、寧波能否再接再厲,繼續趕超南京,實現躋身前十的目標?
2、同為北方城市的青島,能否也像寧波那般勇猛,取代天津,成為新的北方第二城?
從目前來看,寧波超南京雖然仍有難度,但不是沒有可能。過去幾個季度,寧波無論GDP增速,還是增量,都超過南京。但青島要想趕超天津,則難度不小。
一方面京津冀一體化對天津多有助力,另一方面山東的“強省會”戰略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對青島的資源分配。所以無論是與去年同期的數據相比,還是就一季度青天的GDP增量來看,兩者的差距都有重新擴大的可能。
工業、負債:拖累經濟兩大因素
當然,南方省份也不是各個表現出色,比如江西。
去年一季度,江西GDP為7320.5億,今年是多少呢?7320.7億。是的,你沒看錯,相比去年同期,江西GDP僅僅增長了0.2億,也就是2000萬,還抵不上很多大廠的業績增量了。名義增速0.0027%,約等于零增長。
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別的地方,比如東北,人們可能還不會太過驚訝,但江西就不同了。要知道去年同期,江西還是經濟增長的“優等生”,實際增速達到6.9%,全國第二、中部第一,名義增速更是超過了11%。而全年的GDP增速雖然降至4.7%,卻仍與福建并列全國第一。
結果三個月后再見,正數第一變成了倒數第一,這期間,江西到底發生了什么?
查閱江西省統計局發布的報告,今年一季度,江西一產增加值381.1億元,同比增長3%;二產增加值3177億元,下降2.4%;三產增加值3762.6億元,增長4%。也就是說,拖后腿的主要是二產。
當然,也不是所有二產門類增速都出現回落。比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2.4%;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增長54.8%;至于太陽能電池、集成電路、稀土磁性材料等的產量,更是分別大幅增長了110.2%、49.4%、18.6%。
拖累二產數據的,主要是醫藥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降幅分別達到9.6%、9.7%、17.7%,從而導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了2.8%,進而影響到整個二產大盤。
至于去年全年與江西并列第一的福建,一季度的經濟表現同樣沒有好到哪里去。全省名義增幅1.71%,全國倒數第二。而拖累福建經濟的原因,同樣出在二產上。
根據福建省統計局的數據,一季度全省第一、第三產業同比分別增長4.1%和5.5%,唯有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了2.7%。聯系到前面寧波趕超天津,靠的也是工業發力,不得不說,工業仍是大多數省市的經濟壓艙石,工業穩則經濟穩,工業強則經濟有未來。
除了工業,債務也是拖累地方經濟發展的另一大因素。這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貴州。
自年初遵義道橋宣布城投債展期后,貴州多地爆出債務危機。數據顯示,目前貴州的顯性債務達到1.25萬億,算上隱性債務共計2.5萬億。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2022年,貴州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不過1886億,債務相當于狹義財政的十幾倍。難怪近日當地官方公開承認,“化債工作推進異常艱難,僅依靠自身能力已無法得到解決”。
貴州為何會欠那么多債?為了發展。眾所周知,貴州是近年來省域競賽中涌現的一匹黑馬。2010-2020年,貴州每年的經濟增速都位列全國前三,GDP排名10年上升了4位,靠的就是大搞投資、大興基建。
2015年開始,當地固投總量就突破了萬億。雖然借此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市市通高鐵,高速公路密度甚至超過廣東、浙江等地,但由于貴州自身沒有足夠的造血能力,所以只能靠借錢度日。結果錢越借越多,債越滾越大,拖到去年底今年初,終于兜不住了。
受此拖累,2022年一季度貴州GDP名義增速還超過11%,到年底便已跌至2.95%,今年一季度進一步降至2.58%,全國倒數第四。 所幸最近國內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信達出手了,與貴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但愿貴州能走出債務危機。
事實上,貴州的情況并非個案,它提醒我們,過去那種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收益正在日漸下降,而風險則在逐步升高。只是從各地的實際出發,之所以對此甘之如飴,很多時候也是迫不得已。比如……
東北、華北:投資拉動經濟回暖
過去兩年,中國區域格局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北方經濟的重新崛起。2022年是山西、內蒙,借助國際大宗資源價格暴漲,走出了一波高位行情。今年一季度,則是東北的全面回暖。
其中,吉林以高達8.2%的實際增速,與西藏并列全國第一。另外,黑龍江、遼寧的實際增速也分別達到5.1%和4.7%。這意味著,東三省同時跑贏了全國平均速度,而上一次做到這點,還是在2012年。
自2013年三季度起,先是黑龍江,增幅長期低于全國均值。2022年一季度好不容易冒了下頭,但只堅持了兩個季度,從下半年起又回落到全國平均線以下。全年增速僅2.7%,低于全國0.3個百分點。然后是遼寧,從2014年起增速也一直弱于全國平均值。至于吉林,去年更是以-1.9%的實際增速,排名全國墊底。
今次之所以集體回暖,有疫后消費復蘇的原因,有外貿進出口特別是對俄貿易激增的因素,有工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迅猛增長的原因,也有天量固投拉動的因素。
以吉林為例,一季度全省投資、消費、進出口三駕馬車分別增長了28.1%、14.0%、6.8%,增幅分別高出全國平均23個、8.2個、2個百分點。其中固投高出的比例最多,從而帶動吉林經濟增幅罕見地領跑全國。
這種情況不僅在東北,其他地區像西北也同樣存在。比如實際增速排名第三的寧夏,一季度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也高達19.8%。不過比較吉寧兩省的固投增速與GDP增速數據,28.1% vs. 8.2%,19.8% vs. 7.5%,可以明顯看出,投資拉動經濟的邊際效應正在迅速減弱。如果再像貴州那樣,舉債投資,那風險可就大了。
對此,我一直有個觀點,像東北、西北這些地區,農業、資源、國防、生態的價值遠高于發展經濟。這點也得到了官方文件的認同。
根據《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東北被賦予“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定位,其中產業排在國防、糧食、生態、能源之后,孰輕孰重,一目了然。既然如此,那不妨降低對東北GDP的考核權重,甚至索性取消算了。讓它們能夠安心看好門、種好地、保護好環境。
特別最近,退林還耕的話題抄得沸沸揚揚,成都繞城綠道變農田一事更是引發熱議。與其在長三角、成渝這些寸土寸金的城市群、都市圈摳農地指標,不如在東北等人口凈流出的區域實施“退城還田”工程。把那些既無產業,也人口稀少的遠郊“鬼城”、新區統統扒了,復墾為農田,這樣更有利于農業的規模化發展。
事實上,面對日益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繼續保持穩步增長,關鍵就在于內部回旋余地足夠大。有的地方發展工業,有些地方專注農業,有些地方提供資源,有些地方輸送人才,彼此分工協作,互補互助,而不是各地都搞小而全的麻雀經濟。那樣只會造成資源浪費,降低經濟效率,也跟國家推進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方向背道而馳。
是不是這么個道理?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