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琩作為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乃是唐玄宗與寵妃武惠妃所生。早年由于武惠妃獨寵后宮,李琩不僅極受李隆基寵愛,甚至差點成為太子,然而由于母親的去世,李琩不僅與太子之位擦肩而過,就連王妃也被父親所奪。
母親武惠妃獨寵后宮,先養于宮外后封王入宮
武惠妃是武則天堂侄、恒定王武攸止之女,因幼年時父親病逝,武惠妃按照慣例被送入宮中撫養。武惠妃雖然出身武氏,但因其只是女子,再加上長期生活宮中,因此在太子李重俊發動“景龍政變”誅滅武氏時,得以幸免于難。
景云三年(712年),唐睿宗李旦禪位于太子李隆基,十三歲的武惠妃已經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李隆基榮登大寶后,容貌出眾的武惠妃很快便引起了他的注意,不久便被其納入后宮,并迅速獲寵,而初封婕妤的她則先后為玄宗誕育四子三女。
由于武惠妃性情乖巧、善于逢迎,使其很快便深得李隆基歡心,隨著原本受寵的趙麗妃、皇甫德儀和劉才人先后因其而失寵,武惠妃得以獨寵后宮。
武惠妃受寵之后,野心開始逐漸顯露,這使本就因為無子而地位尷尬的皇后王菱感到了巨大威脅,以至于不得不與兄長晉國公王守采用佩戴“霹靂木”的方式求子,結果事情敗露,唐玄宗一怒之下將王皇后廢為庶人。
王皇后被廢后,武氏被賜號惠妃,雖然只是妃子的名分,但獨寵后宮的她在禮節上卻已經等同于皇后,而其母楊氏和弟弟武忠、武信也都因此被加官進爵。
不過,武惠妃雖然憑寵想要謀取皇后之位,李隆基也確實有立其為后之意,然而當時朝廷上下正處在一致反武的高潮下,對于武氏一脈本就忌諱極深,出身武氏的她想要封后,難度可想而知。例如御史潘好禮便直言不諱的上書表示,武三思與武延秀都是干紀亂常之人,世人所共惡之。
李琩是武惠妃與李隆基第三子,由于兩個兄長的先后夭折,李琩出生后不久便被送往寧王李憲府上撫養。七歲時,李琩前往拜見兄長永王李璘,李隆基見其知書達理,這才在其母封妃次年,即開元十三年(725年)三月將其封為壽王,并接入宮中撫養。
李琩對楊玉環一見鐘情,李隆基下詔冊立壽王妃
楊玉環出身弘農楊氏,其父楊玄琰曾任蜀州司戶,出生于開元七年(719年)的她,早年曾隨父親居住于蜀地。開元十七年(729年),其父楊玄琰去世,年僅十歲的楊玉環遂被寄養于洛陽的三叔楊玄璬家。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唐玄宗與武惠妃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駙馬是同樣出身弘農楊氏的楊洄。胞姐出嫁,壽王李琩自然免不了前去參加婚禮,而作為駙馬的親屬,楊玉環則同樣隨叔父應邀參加。
出身官宦人家的楊玉環,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天生麗質又性格婉順,很快便引起了婚禮現場那些少年們的關注,風頭甚至蓋過了婚禮的主角咸宜公主,壽王李琩更是對其一見鐘情。
婚禮結束之后,壽王李琩仍然對楊玉環念念不忘,于是便跑去央求母親,希望迎娶楊玉環。弘農楊氏作為當時的頂級門閥之一,與皇室本就多有聯姻,武惠妃便沒有多想,跑去向唐玄宗求情,因為武惠妃的關系,唐玄宗本就對李琩極為寵愛,聽說此事后自然不會反對,當即便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婚后,兩人十分恩愛。
李琩因母親寵冠諸子,卻最終與太子之位錯過
當初,由于大臣們的激烈反對,唐玄宗便熄了立武惠妃為后的想法,但武惠妃卻并未就此死心,不甘于只做名義上皇后的她,在兒子重新被接入宮中撫養后,又想通過將兒子扶上太子之位,來實現自己的皇后夢想。
雖然王皇后膝下無子,但早在開元三年(715年)正月時,作為李隆基潛邸寵妃趙麗妃之子的李瑛便被立為了太子。當時,由于母親皆因武惠妃失寵,太子李瑛不僅與鄂王李瑤(皇甫德儀之子)、光王李琚(劉才人之子)走到極近,而且三人皆對武惠妃極為抵觸。
這種情形下,無論是為了自己的皇后之位,還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著想,武惠妃都必須廢掉李瑛的太子之位。
在武惠妃的操作下,李琩很快寵冠諸子,而武惠妃和女婿楊洄則不斷在李隆基面前詆毀太子李瑛。后來,武惠妃更是在唐玄宗面前說“太子陰結黨與,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唐玄宗信以為真,一怒之下便要廢黜太子,幸有宰相張九齡力諫,這才讓唐玄宗暫時打消念頭。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林甫入相,與正直敢言的張九齡不同,極善于揣摩上意的李林甫,對于改立太子之事持擁立態度。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宰相張九齡因反對邊將入相被罷相,次年又因舉薦周子諒不力被貶往地方,太子李瑛就此失去庇護。
張九齡倒臺后,武惠妃和楊洄再度行動起來。武惠妃先是派人去召三王入宮,說是宮中有賊,希望三人幫忙捉拿。在李瑛、李瑤、李琚和薛銹披甲入宮時,楊洄則跑去向李隆基告急,說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和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銹謀反,且已經殺入宮中。
玄宗大怒,又見兄弟幾人果然披甲入宮,遂立刻將三兄弟及薛銹逮捕。此時張九齡已被罷相,玄宗問如何處置李瑛等,宰相李林甫說道,"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于是在四月二十一日,李瑛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一起被廢為庶人,不久賜死于城東驛。
正所謂“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三位皇子被害,眼看目的將要達成,武惠妃卻被自己給嚇病了,她總感覺三位皇子的鬼魂漂浮在自己身邊,不論她用什么辦法,都無法徹底消除這種恐懼,竟然就此一病不起,最終把自己給嚇死了。
武惠妃去世后,壽王李琩競爭太子之位便沒有了任何優勢,雖然有李林甫的極力推薦,但唐玄宗仍然久久難下決斷。后來,高力士提醒唐玄宗“推長而立,誰敢復爭”,唐玄宗這才下定決心,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初三日立第三子李亨為太子,李琩就此與太子之位擦肩而過。
王妃被父親強納入宮,退出朝廷后閑居余生
武惠妃去世之后,唐玄宗雖然坐擁美女數千,卻始終找不到一個可意者,以至于每日郁郁寡歡。不久之后,有好事者給李隆基進言,說壽王妃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將楊玉環召入后宮。
李隆基見到楊玉環后,也是驚為天人,遂將其留在了后宮,自己的王妃被父親擄走,壽王李琩自然極為不滿,但在母親已經去世,自己毫無倚仗的情況下,李琩根本不敢表現出來,只能默默承認了這個現實。
雖說唐朝風氣開放,但這種公然搶掠兒媳的做法,畢竟太過違背倫理。于是,唐玄宗先是于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以為自己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敕書楊玉環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使得壽王與楊玉環的婚姻宣告結束。
在失去王妃后,壽王李琩非但不敢表現出不滿,反而為了自保不得不歸隱。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寧王李憲去世,壽王李琩以自己曾被李憲撫養為由,表示自己要服喪報恩,借機退出朝廷,不再參與朝政,唐玄宗同意了他所請,壽王自此成為閑散王爺。
天寶四年(745年),為了補償壽王李琩,同時也為了正式將楊玉環納入后宮,李隆基先是選了出身京兆韋氏的韋昭訓之女韋氏為新的壽王妃,同時命楊玉環還俗,正式冊封其為貴妃。因王皇后去世后,李隆基再未立后,楊玉環的貴妃便已經相當于皇后。
至德元年(756年),由于“安史之亂”叛軍威脅長安,唐玄宗出逃蜀地,壽王李琩亦隨同出逃。逃亡隊伍行至馬嵬驛時,爆發“馬嵬驛之變”,太子李亨、禁軍將領陳玄禮殺死楊國忠,并迫使唐玄宗賜死楊貴妃,壽王李琩也只能在一旁默默看著。
“馬嵬驛之變”后,太子李亨北上靈武,唐玄宗則繼續帶著隊伍前往蜀地,李琩奉命撫慰兵士。后來,李亨于靈武稱帝,遙奉李隆基為為太上皇,后來唐軍收復長安,李琩又隨唐玄宗返回長安。后半生,李琩也只是作為一個閑散王爺,閑居于長安,最終于唐代宗大歷十年(775年)去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