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本《破圈》的同時,我還在看的是樊登的《低風險創業》與貝佐斯的《長期主義》。
如果說三本書的內核,都在探討俗世意義上的成功和失敗。
當然,成功是少數,失敗是多數。
多數的失敗中,原因無非是本書簡介中提及的——
自我定位錯位、認知跟不上變化、沒有核心價值觀、受困于慣性行為模式、給自己的人生設限、找不到真的的內心熱情、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在《長期主義》中,貝佐斯經常提到的一個觀點,是“每天都是第一天”。
套用到顧及的這本《破圈》,那就是突破固化思維圈、走出原有舒適圈,唯有這樣,才能實現認知迭代、自我突破、定位優化、終身成長。
貝佐斯之前待的公司可是輕松吸金的華爾街基金,幾乎可以做到躺著賺錢。
換了你,會愿意放棄安穩去面對風險嗎?
擱在中國,基金公司或券商等機構有一部分志大才疏、只是憑借公司招牌給自己貼金的各種“混吃等死”的孬種們,是絕對不可能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的——換句話說,一旦走出力場,他們就極為“無能”。
當然,并不是說每個人要去“開創偉業”,能朝九晚五過自己的安穩日子,環顧全世界,已經算是一種成功。
《破圈》想剖析的,想指導的,其實是那些在人生旅程中“找不到北”的迷路人。
如果需要用一句話來概述《破圈》,那就是“認識你自己”。
我們需要了解自己,在定義認知——即“經過處理并內化后的知識及其應用”——的基礎上,意識到“不知道下一步和方向”的核心,是自己已經陷于一種必然的“局限”。
個體只有努力打破原有的局限,對自己優劣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建立新的自我認知,才能讓自身的境界、視野隨之改變,由此就將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限制我們的三個圈,有慣性的情緒模式(情緒體)、慣性的經驗模式(記憶體)和慣性的假設模式(信念體),雖然聽起來很學術,但破圈3大法則——
擺脫情緒體——覺察情緒、學會共情、通過情緒認知內在價值觀 扭轉記憶體——挖掘隱藏的記憶、放下過去、梳理記憶重塑自我 擊穿信念體——奪回人生定義權、擺脫過去標簽和人設的束縛、撰寫自己的人生腳本
其操作思路離散于各種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等書籍中。
可以這么說,《破圈》是一本作者結合身邊真實案例總結出的“實操指南”。
我當然可以羅列書中具體的操作路徑,然后聊一些細節的體驗,但,這似乎又回到了《破圈》想強調的另一面——
如果你(寫的東西)與他人并沒有什么不同,那又有什么優勢呢?
書中的很多內容,或者說是技巧,如“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情緒感受”、“認真詢問對方的感受”、“與他人真誠分享經歷”、“用合適的用詞贊美”等,都屬于情緒建立(同感、通感)方面的內容,但如果讀者只是學這一些相對容易學也容易練的“招式”,很容易“走火入魔”。
武俠小說都喜歡強調,多練內功心法,本質上就是強調習武者(破圈人)要把心沉下來,腳踏實地修煉自我。
如果我們把樊登的《低風險創業》與貝佐斯的《長期主義》擺在一起看,會發現這兩位雖然沒有“聊破圈”,卻無時無刻不在“破圈”,也就是說,當“突破自我”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自發向上的進取心會讓人自然而然步步生云。
換個角度看,前段時間大火的《靠譜》,也是擁有一樣的【道】。
當個體追求做人、做事的“靠譜”,自然會審視自己的情緒是否會對【結果】產生副作用,自然會進行“新假設”來尋找新的“解題方法”,自然會放棄從固有經驗總結出的老方法去面對瞬息萬變的新環境新問題。
是的,如果你有興趣閱讀這本《破圈》,請不要錯過書中中提到一個概念——可遷移能力。
這個概念也不是新詞兒——融會貫通、觸類旁通。
我想,讀者通過學習和思考《破圈》中的3大步驟+3種法則+45個真實案例后,能做到“忘記”而不是“遵守”,那才是真正落實了“認知破圈”。
讀書從來都不是一件總是快樂的事兒,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