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時間:5月27日(周六)15:00-16:55
放映地點:SFC上影影城(天山繽谷廣場IMAX店)
主持人:藤井樹
嘉賓:曹金玲(《不孤島》編劇、導演)
《不孤島》藤井樹觀影團現場大合影
用平凡,創造不凡
兩個月完成原本需要兩年時間的建設任務,從一片灘涂到一座醫院,聽起來像神話一樣的故事,中國速度做到了。這背后,有兩萬多名建設者爭分奪秒,晝夜不停, 《不孤島》真實記錄了這個過程。
平實的鏡頭語言,很慢,很真,瑣碎里是對每個人物溫柔的凝視,他們于我們而言是陌生的面孔,但隨著時間倒數、日夜更迭,我們漸漸明白了他們在做什么,他們承擔著怎樣的責任,又背負著怎樣的使命。
中國速度、中國溫度,我們為著祖國的建設奇跡而驕傲、而自豪,如今,有一部紀錄片向我們完整呈現了“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原來是那么多普通人在埋頭苦干、不眠不休,他們環環相扣,互為配合,一點一滴往前推進、落實,背后的繁復挑戰、艱辛困難,他們都消化了,都接受了,直到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喜歡導演的細膩和深情,在浩大的建筑工地,捕捉到一個個具體的人,看到他們的善良、堅韌、隱忍和樂觀,從焦慮和庸常里找到詩意,在轟鳴和揚塵里凝聚溫暖,特殊時期,守望相助,眾志成城,心手相連。
看完全片,我們不知不覺地獲得力量,也倍受鼓舞,因為每個人的堅守、團結,因為鏡頭的忠誠、平視,因為我們在災難面前 勠 力同心,因為這是普通的個體最真實的寫照。五湖四海,風雨同舟,無名英雄,成就不凡,特殊的時期已經過去,敬意和感動永遠都在。
直擊觀影現場
【藤井樹對話曹金玲】
藤井樹: 紀錄片是一個未知的創作過程。我們常說“奇跡”的背后其實是很多普普通通的人在付出、在勞動,對《不孤島》中的建筑工人們來說,他們的任務是要在很短的時間里造出一座應急醫院;而對攝制團隊來說,突然被空投到這片工地,和大伙同吃同住,沉浸式拍攝,見證這一切的過程,這當中發生了很多感動的事情。
我們看到導演選取了不同身份、不同工種的幾個主角,想問問金玲,在幾萬人中選出這幾位拍攝對象,為什么是他們,是什么打動了你,同時在《不孤島》的拍攝中,你最大的難點和挑戰是什么?
曹金玲導演:去年二月底,我收到了拍這樣一部紀錄片的邀約,3月1號,我們團隊一行五人就到了深圳,開始預拍攝。當時落馬洲上的橋正在修,島上黃沙彌漫,正如小樹所說,一切都是未知的。剛上島的時候,第一批有幾千個工人,一片灘涂,沒水沒電沒廁所,我們就先生產后生活。
對我來說,建筑工地就好像一片偌大的片場,幾千位群演,我需要找到我的主演在哪。大家看到的打水泥的田大姐,就是我剛上島時遇到的第一位主演,也是我在片中呈現的第一個畫面,當中的對話就是我在和她交流,我們的很多人物都是這樣偶然抓取的。
我們祖國的基建非常厲害,我們都知道這個工程最后一定能圓滿完成,所以工程背后的東西,才是更重要、更打動人的存在。關于人物的選擇,我覺得第一是情感上能夠觸動我,第二是他身上要具有戲劇性。
我們大概跟拍了30組人物,基層的有宋保安,就是片中自制雙節棍那位,他說他有很多香港朋友,每次聯系朋友們視頻通訊,他都會跟對方說工地的建設進度,他很歡樂、很有趣。
還有女博士呂夢圓。呂夢圓是我們的制片出去找飯的時候,說導演我找到了“工地一枝花”,我問那枝花在哪,回答說在大糞池----呂夢圓是哈工大博士剛畢業第一次下工地,負責管化糞池。
片中老愛發脾氣、臉上曬出口罩印子的那位,大家可能會驚詫他的年齡,他其實是最年輕的,92年,擔任八局的總指揮,我對他印象也非常深。
還有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說自己每天打電話、看手機看得眼睛疼的陳憲洲,他在工地里面過了55歲的生日。當時拍攝到一半,我發現工地上不單有“國家隊”,也有很多民企,陳憲洲就是其中一家民企的經理。他怕家人擔心,騙他們說我就在深圳,沒去香港,他女兒要去東京兩年,想在深圳轉機和爸爸見一面,但他就是沒辦法見到她。
他的壓力非常大,總會哭,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年男人的處境。在拍攝他和母親視頻、介紹他建成的醫院時,我也哭了,那場戲之后我們跟著他回到宿舍,他像個孩子一樣無措,拿著獲得的獎章,拍照給他媽媽發過去,說兒子的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想把這個獎章送給媽媽。
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瞬間,雖然每個人是領了一個任務,但大家都有自己的投入感,會傾注自己的感情。包括物業庫管員蘇姐,她的姐姐在香港“中招”了,看到招工,她第一時間就報名,連工錢也沒有問,我之所以會拍攝她,因為她說了一句話:我相信因果。她說我如果能在這里幫著大家干點事,可能把這個福報給我姐姐,她就能快點好。
藤井樹: 所以你在拍攝這些人物的時候,就是帶著情感去的,在海量的素材里,你選擇留下這些人,因為他們都打動了你。還想問問金玲, 《不孤島》只有83分鐘,但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它有很多閑筆,有空鏡、鳥和天氣,這當中一定也有導演的表達在里面,你是怎么考慮的?
曹金玲導演: 我從一開始上島的時候就在想,我不能就生活拍生活,“紀錄片是生活的漸近線”如何凝結出詩意,如果在現實的、充滿壓力的畫面中,我們還能提煉出詩意,這是一件很有挑戰性、同時是我想追求的事情。
現場一個很現實的情況是,工地上的工人是一波一波,分批來,完工就走,想找一個線性人物太難了,所以我在思考什么是永恒的呢?天地日月是永恒的,那個島上的生物是常在的。我們專門派了一位深圳衛視負責航拍的工作人員,天天去拍攝白鷺,我覺得白鷺是個特別祥瑞的意象,同時它也是一個很客觀的視角。
【觀眾現場互動】
現場觀眾: 我平常對這類紀錄片的關注比較少,對電影的理解也沒那么深刻,所以最開始我看得很迷茫,一直在找所謂的主線,試圖理解影片是圍繞著什么人在拍攝。聽了樹老師和曹導的分享,我才理解電影其實沒有那么多中心化或主題性的東西,更多是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體會,剛才說到的愛發脾氣的總指揮、愛哭的民企經理,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這種紀錄片對我來說是比較新鮮的觀影體驗,我也和朋友聊到,它可能不像激烈的大片,給我們很強的視覺沖擊,但它就是慢慢地改變和影響了看片的我們。不論是不是主角,每個人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再大的困難和挑戰,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其實最后都能完成,這一點給我的觸動和啟發非常大。
現場觀眾:片中有很多非常晃動的鏡頭,是怎么考量的?
曹金玲導演:那些鏡頭來自島上的救援隊長。他負責的就是把發生事故的人迅速送到醫療點。在他接到任務的第一時刻,肯定是往現場走,有時候顧得上通知我們,有時候就顧不上。在島上,我們只有一輛三輪車,總會趕不上現場,或者趕到時最急切的畫面已經錯過了。后來我發現他身上有個gopro,于是找他把素材拷貝了過來。特別好的一點是它以第一視角拍到了所有畫面,盡管畫質很差,鏡頭也很晃,但是最真實的記錄。
我為什么會去拍北大救援隊和北大醫療點,因為我也病了,那時我才知道島上有這么一個組織,大家也看到片中所說的,島上兩萬多人,就診量9000多人,關于這個救援隊的故事其實都非常感人。
現場觀眾:我注意到片中工地上有一塊板子,一直在倒計時,我覺得這個設置特別好,把一個有期限的任務擺在眼前,所有人都在為這個目標而努力,是很有緊迫感的一種表達。我還從電影里看到了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都在為自己更好的明天努力著,它雖然不是線性的或敘事特別戲劇性的影片,但還是給了我很多鼓舞。
曹金玲導演:謝謝。倒計時在好萊塢的劇作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技巧,在我們紀錄片里是個天然客觀的存在。片中換倒計時牌的小男孩是個香港人,他剛剛大學畢業分配工作,就主動請纓過來。
你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覺得特別對。最開始在島上的時候,我很焦慮,害怕錯過更好的人物或畫面,后來我突然想起在讀博士的時候,我的導師跟我講的,德國劇作家畢希納曾說過:“每個人都是一座深淵,當我們俯身看去的時候,禁不住頭暈目眩。”當我真正去拍的時候,發現每個人都值得拍攝,這也會讓我心安很多。
《不孤島》部分觀眾真實反饋
特別支持
SFC EVENTS是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于2022年推出的活動廠牌,通過 “電影+”全案活動策劃與執行,正在以首映禮、藝術展、影迷會、投研社、主題館等不同 模塊的內容,使影視元素、文化資源、娛樂體驗與城市空間及社群力量相融合,打造多維社交場景和多元消費場域。
添加微信拉你入群!(備注: 觀影團)
在我們的觀影群內
和各位團友聊八卦、電影、電視、綜藝…
嘮嘮各種娛樂文化
各種觀影和周邊福利享不停喔!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豆瓣:藤井樹
點擊下圖,查看往期熱文!
“藤井樹觀影團”已同步入駐平臺
| 微博 | 豆瓣 | 今日頭條 | 企鵝號 | 搜狐號 |
| 騰訊新聞 | 什么值得買 | 淘票票 | 貓眼 |
| 抖音 | B站 | 西瓜視頻 | 小紅書 | 騰訊微視 |
合作、投稿、咨詢請聯系:17717464097
轉載聲明:原創文章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