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道祖老子西出函谷關(guān)云游西北最終羽化升仙,因此,作為“世守圣地”的西北地區(qū),是道教向西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傳播地,并留下了大量的道教文化印記。
老紅廟道觀,又稱紅廟子道觀。道觀位于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qū)九家灣平頂山一側(cè)斷崖高翹、神似虎頭的虎頭峰南坡,因其外墻朱色,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人們把這座道觀稱之為紅廟子。
根據(jù)《烏魯木齊縣志》(2000年6月第一版)記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為征討準噶爾部首領(lǐng)達瓦齊,清廷派定西將軍永常率兵5000名,進駐烏魯木齊,并在駐地西九家灣地帶修筑土壘,安營扎寨。此后,又在北面山頭修筑廟宇,因其墻壁為紅色,故有紅廟子之稱。”今人又稱它為”老紅廟子”。認為紅廟于是清軍收復新疆興建,近十年來的出版物如《烏魯木齊市地名圖志》《烏魯木齊市志》大都持此說。(按考證,最早是因為對于關(guān)帝的信仰而創(chuàng)建此廟,有中國民族宗教網(wǎng)的學術(shù)論文可以佐證)
新疆“紅廟”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紀曉嵐流放新疆時所撰《烏魯木齊雜詩》詩注,注有:“今地俗稱紅廟,廟址在舊城東,不知何代之廟。”紅廟子出現(xiàn)在紀曉嵐筆墨之下的時候,早已成為西口外烏魯木齊的代名詞了 。清代道光年間流放新疆的臺州壺舟道人黃濬在其《紅山碎葉》一書中記載了紅廟子的沿革:“烏魯木齊之稱紅廟者,以石似廟而紅故也。近日有人于山上葺關(guān)壯繆祠,以紅土堊之,士大夫日宴客于此,遂指為紅廟云。” 由此可見當年的紅廟子道觀香火之盛,招徠文人墨客在此暢敘抒懷。
歷史上紅廟子道觀建筑宏偉,方圓近三里,廟門前有廣場,廟宇正大門順虎頭峰,門前左右兩側(cè)立有石獅,門堂左右廳塑有神像。前后殿條石為基,紅漆 圓柱,青磚蓋頂,殿檐四角高翹,主要供奉關(guān)帝圣君、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坐像等。整個建筑匠心獨運,設(shè)計巧妙,是清代烏魯木齊廟宇中規(guī)模較大的道教建筑。遠遠望去,一廟突兀山頂,四周紅墻環(huán)繞,古色古香,令人遐想。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城市建設(shè)的發(fā)展,市區(qū)許多廟宇被拆除,神像被移至紅廟子。紅廟子道觀一度成為眾神的棲息地,同時也是道教活動和超度亡靈的“圣地”。
1988 年,黨的宗教政策落實后,在原址上重建了紅廟子道觀。2000 年的時候,廟前修建了一座戲臺。重建后的紅廟子道觀由戲臺、廟門、廂房和正殿構(gòu)成,規(guī)模遠不如以前。紅廟子道觀共有三間大殿。正殿供奉著玉皇大帝主神塑像,兩側(cè)供奉有觀音老母、王母娘娘、三清祖師等。東殿供奉著關(guān)圣帝君、城隍爺、財神、藥王爺?shù)取N鞯罟┓疃防言⑿焐系邸執(zhí)鞄煛⒗鬃娲蟮鄣?6尊神像。此外,在虎頭峰一側(cè)的山坡處,還有一塊紅廟子道觀歷代高人坐化的墓葬群。這塊古墓群主體為塔林式墓葬四座,現(xiàn)僅剩一座保存相對完好。塔林周圍分布著清道光、同治、光緒及民國時期的墓葬,一些年代久遠的墓碑已難以辨認。
2016年5月20日,由國家宗教事務(wù)局核準,“紅廟子道觀”作為新疆宗教活動場所正式掛牌。 目前,紅廟子道觀是新疆政府批準的道教活動場所。(來源:紅廟子道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