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長城”作為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不僅因為孟姜女和范喜良的凄慘愛情,得以與“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并稱為“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更是成為了后世抨擊秦始皇殘暴統治的一個側面證明。
然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以淚水哭塌長城這種故事都太過夸張,那么這個故事的原型到底是什么,秦始皇又是如何成為“背鍋俠”的呢?
根據歷史學家的追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原型,其實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杞梁之妻”。
根據《左傳》的記載,齊莊公四年(前550年),齊國大夫杞梁率兵討伐衛、晉,次年回師途中,又奉命討伐突襲莒國,結果不幸戰死沙場。
后來齊莒講和罷戰,齊人將杞梁尸身運回臨淄,杞梁妻子迎丈夫靈柩于郊外,恰好遇到齊莊公派人前來吊唁,杞梁妻認為丈夫有功于國,齊莊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誠意,又倉促草率,因此予以回絕。齊莊公得知后,于是親自前往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齊都郊外。
縱觀“杞梁之妻”整個故事,不僅與秦始皇、長城毫無關聯,甚至與秦國都毫無關系。那么,今天的“孟姜女哭長城”又是如何出現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1.戰國時期:開始出現哭戲。隨著“杞梁之妻”故事的流傳,或許是為了增強故事性,更加突出杞梁妻的凄慘,從戰國中期(約前350年)開始,人們開始給杞梁妻這位剛烈女子加上了“哭戲”。以至于后來杞梁妻的哭腔都演變成了齊國的“國俗”,并一直延續到西漢時期。例如《孟子·告子下》便記載,“淳于髡曰:‘昔者王豹處于淇而河西善謳,錦駒處于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2.西漢時期:哭塌城墻情節。西漢立國之后,隨著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學說開始廣為流傳,人們普遍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在這種背景下,“杞梁之妻”的故事開始逐漸夸張,以至于后來出現了杞梁妻哭塌城墻的說法。例如劉向在《列女傳·齊杞梁妻》中便說,“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內諴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p>
3.漢末三國:開始與長城關聯。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為了痛斥修筑長城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災難,創作了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由于當時戰亂頻發,百姓民不聊生,出于對朝廷的不滿,《飲馬長城窟行》廣為流傳。
陳琳的這首樂府詩原本并無具體人物,但因其中有“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幾句,于是便有人將之與“杞梁之妻”聯系起來,認為其中的“死人骸骨”便是杞梁骸骨,“賤妾”則是杞梁妻,結果杞梁夫婦的故事開始與長城聯系在了一起。
4.南北朝末:杞梁身份的轉變。南北朝末期,北齊為了防備突厥、契丹和北周,從天寶三年(552年)至承光元年(577年)短短二十余年間,先后八次修筑長城,繁重的勞役讓百姓怨聲載道,于是有人充分發揮想象,將北齊的暴政與秦朝修筑長城的苦役相聯系,使“杞梁之妻”的故事逐漸帶有反筑城徭役的意味,而杞梁的身份開始從為國捐軀的武將,演變為了遭受徭役之苦的民夫;杞梁妻的形象,也開始向著尋夫認骨、哭倒長城的傳說人物過渡。
5.唐朝時期:故事基本定型。由于經濟繁榮、國勢昌盛,百姓對于文化娛樂的需求不斷增強,這促使了唐朝文化的繁榮。這種背景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在唐代《雕玉集》收錄的《同賢記》中,記載了著這樣一個故事:燕人杞良為逃避秦始皇筑城苦役,逃匿至孟超家后園樹上,見到了正在池中洗澡的孟女仲姿,孟仲姿因身體被杞良看見,于是便以身相許。婚后,杞良又返回筑城,主典怒其逃走,遂將杞良打死,并將尸體筑于城內。仲姿尋夫,至城下痛哭,城墻崩倒,露出尸骨,不能辨認。仲姿刺指血滴骨,終得丈夫遺骸,收回安葬。
故事中,不僅齊國的杞梁變成了燕國的杞良,而且故事情節也更加完善和生動感人,更為重要的是,整個故事開始真正與秦始皇修長城聯系了起來。
到了唐朝末期,僧人貫休創作了詩歌《杞梁妻》,其中寫道,“秦之無道兮四??荩L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寒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牮嚻窍嘀饸w,陌上少年莫相非?!?/p>
貫休的《杞梁妻》可以說是對春秋以來杞梁夫婦的傳說來了個大匯總,杞梁正式被塑造為了秦始皇時修筑長城的役夫。唐朝中后期,由于國家動蕩不安,百姓因為深受戰亂和勞役之苦,這個新的故事廣泛被百姓們所接受,以此宣泄心中的不滿。
6.唐末宋初:“送寒衣”情節。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石室中發現了一大批唐代、五代珍藏書卷,其中說唱文學故事的底本稱為“敦煌變文”。在“敦煌變文中”,有一篇《敦煌掇瑣》,其中描寫了“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子不復歸。造的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的情節。
按照其中所述,秦始皇時期,曾從甘肅、寧夏附近征調了大量民夫去修長城,由于冬天的西北天寒地凍,妻子們便會將做好的厚衣服給丈夫們送去??梢姡颇┧纬鯐r期,不僅杞梁妻被稱為了孟姜女,而且“送寒衣”的情節也被創造了出來。
7.元朝時期:故事更加完善。由于元代戲曲產業的繁榮,各種民間劇種蓬勃發展,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也被創造了出來,在這種背景下,孟姜女的故事也得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對此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鐘嗣成的《錄鬼簿》等皆有記載。
出于創作需要,杞梁的名字也被改得面目全非,出現了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范杞良、范紀良、萬喜良等各種稱呼,而且還創造出了包括范郎母親在內的新人物,整個故事也被改編的一波三折,更加吸引人。
8.明朝時期:故事徹底成型。彼時,朝廷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再度大肆修繕營建長城,百姓們雖然不堪徭役重負,卻也不敢諷刺當朝統治階層,于是只好將不滿發泄在了同樣以修長城而聞名的秦始皇身上,這使得“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故事擁有了廣泛市場,得以迅速傳播
與此同時,由于戲曲小說的廣泛流行,文人墨客們,在對元代以來的各種故事版本進行匯總梳理的同時,又增添了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故事情節,“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至此終于得以完善。
如上所述,從春秋時期的“杞梁之妻”,到明朝的“孟姜女哭長城”,整個故事在歷經一千余年的流傳之中,經過歷代的不斷完善和加工,早已被改的面目全非,而原本與故事原型毫無關聯的秦始皇,結果最終卻成為了被抨擊的對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