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適量增發非債主權貨幣購買市場主體相對過剩商品轉化成公益品或儲備或國民免費共享是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主要精髓之一;非債主權貨幣利潤補償市場主體動態持續保障經濟體GDP缺口最小化的同時通貨膨脹發生概率確實可能增大,但此類增量非債貨幣導致的“非債通脹”之間接稅的征收相對阻力更小效率更高,它能更高效地縮小貧富差距改善金融生態緩解債務危機…總體看“非債通脹”利大弊小。
1?
非債貨幣利潤補償精髓簡介
新宏觀主義一句話精髓“主權貨幣購買公益商品的同時,為市場主體實物利潤的價值實現提供常態化外生性貨幣源泉。”。用外生性非債務性增量主權貨幣購買相對過剩性實物商品讓實物利潤轉化為貨幣利潤的利潤補償就是新宏觀主義主張的利潤補償。
新宏觀主義理論的“非債貨幣”利潤補償方案提倡央行發行增量性非債務性主權貨幣購買(直接地或間接地)公共品,消除市場主體相對過剩同時累積國家公共資產,從而實現國家賺公益實物資產企業主體賺貨幣利潤的雙贏局面…
新宏觀主義非債主權貨幣利潤補償過程中,市場主體相對過剩得以有效出清并高效轉換成公益資產,市場主體宏觀總體投資有了貨幣利潤保障,可持續發展成為常態,國家賺得了公益資產,GDP缺口最小化(產出最大化)成為可能,市場和公益協同發展形成有機整體之“市場—公益”二元有機經濟新體系。
非債貨幣利潤補償并非要替代傳統債務貨幣金融而是與之協同改善金融生態,市場主體仍須向商行貸款進行投資產銷商品,但因有非債貨幣利潤補償機制存在,市場主體贏利增多,經濟系統中債權將大于債務(凈債權=債權-債務=非債貨幣增量),傳統金融債務風險必然降低。
央行增量發行非債主權貨幣的量也不是沒有限制,而是要根據經濟體債權債務分布情況及國內外政治經濟發展情況等動態試錯性增減,原則上講非債主權貨幣的量既能基本將市場相對過剩高效轉換成公益資產又能保障市場主體宏觀整體有合理量凈貨幣利潤,進而確保經濟體可持續繁榮…
雖然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還較年青(張二寅著《新宏觀主義》2014年出版標志著新宏觀主義正式誕生),但相關理論研究已經基本成熟且給出的若干實踐方案特別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混合經濟可持續發展…
2?
“非債通脹”可能性簡析
本文“非債通脹”指的是其他條件不變時因非債貨幣注入經濟體后導致的通貨膨脹。
新宏觀主義理論的“非債貨幣”實指一國央行發行的不帶債務性的主權貨幣,它天然地屬于全民所有,所以它理當全部用于公益需求(若用于全民公益的錢仍用傳統債務系統記為債務,則是全民公益債務,全民公益債務要還也是全民自己還給全民自己,所以它實質上非債務。),“非債貨幣”的使用不但不會給任何微觀自然人帶來債務還直接地宏觀地增加了企業貨幣利潤源。此類主權貨幣增量發行基于公益資產儲備,其實質就是一種公益占款發行基礎貨幣模式,公益占款發行的增量基礎貨幣是絕對增量的高能貨幣。
非債主權高能貨幣的增發會否改善傳統金融生態?它會導致什么樣的通貨膨脹?
中國的新宏觀主義者們相關研究表明,非債主權高能貨幣的增發將因經濟體中凈債權(凈債權=債權-債務=非債貨幣增量)的增加而改善傳統金融生態進而降低傳統債務危機發生概率;同時它也可能會導致一定程度通貨膨脹。但此類通貨膨脹(暫簡稱為“非債通脹”)是基于GDP缺口最小化前提下的合理通貨膨脹,本質上講它是良性的利于產出最大化可持續利于宏觀分配時國民福利最大化,所以“非債通脹”完全可接受…
3?
“非債通脹”合理性簡析及其科學管理
剩余價值凝結于產品中導致產出價值大于投入價值,通貨膨脹時,投資者產出的產品易賣出其實得的貨幣購買力也相對較大,所以投資積極性較大;實踐也表明,在正常通貨膨脹時期(危機時惡性通貨膨脹除外)經濟體的GDP缺口相對較小。反之,通貨緊縮時,產出商品不易全部賣出,投資方不得不努力去庫存,經濟整體衰退…
增發額外的非債主權貨幣購買市場主體相對過剩商品轉化成公益品或儲備或國民免費分享,公益經濟與市場經濟可以雙贏。基于此雙贏的“非債通脹”即使真的發生了,也是GDP缺口最小化基礎上的名義物價上漲表現,國民整體并不損失任何商品價值。
經濟管理最根本的目標有兩個,一是產出最大化,二是分配福利最大化,其他指標都應為此兩目標讓步。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之非債主權貨幣通過利潤補償市場主體整合公益與市場形成的“公益—市場”二元有機新經濟系統是達成此兩理想目標最高效的新經濟模式。
市場主體有錢賺,投資必積極,GDP缺口相應最小,稅收相對可以最大化,多次分配增加的國民福利就多。
除了稅收的多次分配,國家也可用部分非債主權貨幣直接定向投放調節分配(此方案存在非債主權貨幣非公益化使用等道德風險,宜慎用),此也可總體增加國民福利。
非債主權貨幣利潤補償市場主體實物利潤并非必然導致通貨膨脹。一方面是因為非債貨幣所購之物本身主要是市場主體相對過剩,大概率現象是相對過剩性庫存產品平價性(或降價性)出清;顯然,經濟周期內注入一定量非債貨幣購買市場主體相對過剩性庫存產品大概率并不會立即產生通貨膨脹現象,但其對沖消費不足之通縮效果卻可以立竿見影。
各周期動態注入一定量非債貨幣購買市場主體相對過剩商品轉化成公益品同時,市場主體貨幣贏利就多了一種制度性保障,GDP缺口持續最小化成為可能,市場主體多周期賺錢累積結果就是經濟體中有錢人越來越多,后期的通貨膨脹壓力確實存在,但這種壓力又會被另一些因素所緩解甚至消除。
提高對有錢人的各類征稅回籠一定量貨幣可緩解通貨膨脹壓力;更重要的是公益經濟發展后所積累的公共資產升級生產力后的后續各周期產出商品價值量必定更多,當其增量商品價值量大到一定程度時,通貨膨脹很難發生。此提示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之非債主權貨幣的價值錨就是未來生產力水平提升后所對應的增量商品價值產出,所以既可以說非債主權貨幣的發行是“公益占款”性的又可以說非債主權貨幣的發行是“未來增量商品價值量占款”性的。
“非債通脹”的科學管理主要應著力于非債貨幣增發量的控制和投向。能足量購買周期內市場主體相對過剩庫存量的非債貨幣量為其發行上限,實踐中宜以“小步快跑”等方案試錯調控之;非債貨幣的全民所有性決定了它的投向必須是全民公益;國家發展階段宜以公益儲備升級生產力系統為主兼顧公益品消費,國家發達階段則宜以公益消費為主兼顧公益儲備。
4?
“非債通脹”間接稅的高效性簡析
傳統通貨膨脹利弊皆有,肯定它否定它的人多基于自身微觀感受之經驗,學界研究的各類結論也并不系統完善且多有自相矛盾之處。
相對而言,“非債通脹”時的間接征稅比傳統通貨膨脹間接征稅更為高效。
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相關理論研究表明,“非債通脹”即使發生,也是基于市場主體與公益發展雙贏局面的良性通脹;因非債貨幣利潤補償宏觀機制的存在,市場主體更易賺到錢所以承受通貨膨脹間接稅的能力必然更強,政府征收通貨膨脹間接稅的阻力相應就必然減小許多。
通貨膨脹間接征稅容易受到有錢人的集體反對但它可以縮小貧富差距提高社會宏觀總體邊際消費,對后續經濟可持續發展有積極意義,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宜更加深入完善進而揚長避短地高效利用通貨膨脹間接稅為國民經濟良性可持續保駕護航。
在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者看來,非債主權貨幣充分利潤補償市場主體必然會出現越來越多有錢人,這些有錢人所賺的錢也是得益于非債貨幣利潤補償,當國家通貨膨脹征稅總體有利于經濟健康發展時這些有錢人也有義務自覺配合而不是反對。利于經濟健康發展的經濟體本身又利于市場主體后續周期持續賺錢,所以前期配合“非債通脹”的有錢人之間接稅損失可以在后續經濟周期中賺錢補償。
綜上,非債貨幣利潤補償市場主體,積累公益資產同時讓市場主體持續地有錢可賺,公益與市場雙贏,有錢人越來越多…為了縮小貧富差距為了提高國民總體消費邊際,通貨膨脹間接征稅所得收入在多次分配時向低收入群體傾斜既必要又高效。
5?
市場主體有錢可賺,投資生產的積極性才可持續。這些供市場主體賺的錢源于何處?傳統方式是央行發行基礎貨幣給商行形成基礎債務,商行再通過債務乘數衍生出更多的債務貨幣形成貸款性投資累積M2債務等,市場主體間通過商品產銷零和性競爭得到這些投資錢款,全體國民收入源于全部投資但因國民們階段性有凈儲蓄,根據貨幣的宏觀循環理論,在儲蓄率為正的條件下,僅有消費需求的最終需求必然不足,結果宏觀投資虧損,通貨緊縮;企業減產保價,導致滯脹;央行不得不緊縮,債務負擔加劇,發生流動性陷阱,大蕭條爆發。百年巨變,周期不易。
非債貨幣利潤補償市場主體形成的“市場—公益”二元經濟新體系中,市場主體宏觀投資貨幣利潤和國家公共資產增量都有了制度性保障,產出最大化就業最大化,存量財富和存量貨幣都將與日俱增,富人們會越來越多,但只要能基本動態地確保特定時空中可交易的實物財富總量(當期流量實物財富量+存量實物財富掛牌交易量)大于或等于其實際用于購物的貨幣量(當期流量貨幣量+存量貨幣取出用于購物的量),此時空中就不會發生通貨膨脹。即使發生了通貨膨脹,只要實際財富在可持續地增加,這樣的通貨膨脹也是良性的;如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伴隨名義物價上漲數十倍的是經濟總量也實際增長了數十倍。沒有人愿意再回到四十年前的低物價貧窮時代了!
中國特色混合經濟成就實際上就是公益與市場系統協同的結果。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中國的國企央企以名義虧損約100萬億元人民幣為代價為國儲備積累了1300萬億元人民幣公益資產,100萬億元人民幣的虧損額實際并未真的損失了而是被國內其他市場主體賺走了從而促進了國內市場主體的可持續繁榮。綜合總體看就是中國的混合經濟實踐共同繁榮了公益經濟與市場經濟,但相關理論研究卻相對滯后了,導致高效虧錢賺公益同時利潤補償市場主體的國企反而被自由主義學者們詬病為“僵尸企業”。
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恰好契合中國混合經濟,它理直氣壯地為中國國企虧錢賺公益正了名。
仍以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國企虧損約100萬億元人民幣為代價為國儲備積累了1300萬億元人民幣公益資產的好成績為例分析,若沒有這樣的好成績,其他市場主體就會少了100萬億元人民幣貨幣利潤,相關相對過剩庫存商品就無法出清,中國經濟絕對沒有現今的成績,同時1300萬億元人民幣公益資產也不可能積累到位…
“虧損”100萬億元人民幣為國儲備積累了1300萬億元人民幣公益資產中的100萬億元人民幣債務實際上就是全民公益債務(相關債務分布數據不詳,可能包括一些地方或部門性債務,所以它并非全部符合全民公益債務內容,此處只作宏觀近似分析所以將之暫看成是全民公益債務。),全民公益債還也得是全民還給全民自己,所以它實際上是非債務性的,中國管理層沒必要被這種實質上為非債務的“債務”所困。顯然,當把中國混合經濟中國企為高效積累公益資產時所欠的公益債務非債務化時,就等同于直接用其公益債務量對應量的非債主權貨幣量補貼中國公益國企,此與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中非債主權貨幣利潤補償市場主體轉化市場主體相對過剩為公益品的核心思想就基本契合了。此提示以后中國混合經濟可以名正言順地更大膽更高效地使用非債主權貨幣利潤補償市場主體同時大力發展公益經濟了。
中國當下的通貨緊縮經濟下行是多因所致。三年新冠疫情內需不足是其一,國外經濟總體衰退外需不足是其二,傳統債務觀念束縛是其三…目前看,外需不足中國較難短期改變,打破傳統債務金融觀念束縛大力引入非債貨幣利潤補償市場主體發展公益同時多措施發力促內需,其綜合效率相對是最高的。
6?
結語
中國特色混合經濟模式恰好與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之“公益—市場”二元有機新經濟系統契合,所以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中國的國企央企才能以名義虧損約100萬億元人民幣為代價為國儲備積累1300萬億元人民幣公益資產,同時此100萬億元人民幣的虧損額被國內其他市場主體賺走了從而促進了國內市場主體的可持續繁榮…提示以后中國混合經濟可以名正言順地更大膽更高效地使用非債主權利潤補償市場主體同時大力發展公益經濟了。
非債主權貨幣利潤補償市場主體動態持續保障經濟體GDP缺口最小化的同時通貨膨脹發生概率確實可能增大,但此類增量非債貨幣導致的“非債通脹”之間接稅的征收相對阻力更小效率更高,它能更高效地縮小貧富差距改善金融生態緩解債務危機…總體看“非債通脹”利大弊小。
2023年6月6日
第1經濟,致力于學術研討、產業監測和部門應用!
版權所有 非授權不得轉載
掃碼查看一綫企服小程序 共享更多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