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又一個辛丑年,相隔兩個辛丑年,讓世界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中國。
120年前的辛丑年,大清帝國簽署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顏面喪盡,國格淪喪。
120年后的2021年3月18日,中美阿拉斯加“2+2”高層戰略對話,我們的外交官挺直腰桿,訓斥世界頭號超級大國的外交官,給美國人立規矩:
“在中方面前,美國沒有資格說要從實力上與中國對話。”
擲地有聲的話語,一掃120年前中國外交戾氣、喪氣、弱氣、晦氣,真乃豪氣沖天,骨氣!硬氣!解氣!霸氣!!更多的折射的是底氣?。?!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文攻者必有武備。
中國現在之所以能夠平視世界,是因為背后有國之重器在支撐。
2021年3月初,一條新聞刷屏:
“據外電報道,近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渤海海域和黃海北部海域,用新研制的、最先進的戰略核潛艇,發射了新研制的最先進的洲際戰略核DD”。
這則新聞的看點在于,兩個“新研制”;兩個“最先進”,而且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殺手锏”重器。
具體什么情況,國內報道寥寥數語,但從外電報道中,其震撼作用可見一斑。
這次外交、軍事仗配合得漂亮!
?;肆α亢完懟⒖栈肆α肯啾?,它天生具有隱蔽性好、生存能力強、威力巨大、出人意料等優勢。
目前,只有中美俄英法五大國擁有這一利器,而且也是世界軍事強國有限發展的武器裝備。
外電推測,這次試射的是巨浪-4。
提起巨浪DD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是我國潛射彈道DD的代號,有“巨浪滔天,摧枯拉朽”之意,作為我國三位一體核打擊的重要組成部分。
投送距離世界第一!它由2019年發射的巨浪-3型射程1.2萬公里,升級到美方核武專家研判的約達到1.5-2.2萬公里,其二次核打擊能力已足夠能夠威懾對手不敢輕舉妄動。
威力大。巨浪—4的威力估計是巨浪—3的三到五倍。就目前而言,這個威力已是獨步全球了。
無法攔截。從目前現有技術水平來看,它從水底發射到擊中目標,留給對方的預警時間,理論上只有5分鐘左右,即使對方攔截探測到,但只能看著,已無能為力。
無怪乎,法國媒體甚至驚呼稱:
“沒有想到,當今世界各軍事強國,在核潛艇和洲際DD方面,中國人不但已經遙遙領先,甚至把美俄都遠遠拋在后面”。
說到巨浪DD,不得不說“巨浪之父”黃緯祿。
1916年12月18日,黃緯祿出生于安徽蕪湖市。相對于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來說,他的智商并無過人之處,甚至二三歲了,還不會說話。
但他很幸運,正是這種幸運,讓他的科學潛能得以充分地挖掘。
他有個開明的父親。父親黃慎聞是前清秀才,曾擔任小學國文老師。六歲時,他上了私塾,但對習誦《三字經》等死記硬背心生厭倦,經常編理由逃學。但卻對自然界的一切充滿好奇,頭腦里充滿了為什么?
父親是偉大的,他沒有逼迫孩子成為自己的翻版,更沒有扼殺孩子探求自然奧秘的天性。
他遇到了開心的老師。八歲那年,他進了蕪關小學。那里靈活的教學方式、豐富的課程設置,讓他感覺進入了一個新天地。
教算術的程老師常常通過有趣的故事和游戲來講授知識。這讓不滿十歲的緯祿感到新奇、羨慕。
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做點什么的他,對手工課也很感興趣。高小階段的黃緯祿,有時放學后就與小伙伴們放飛自己親手制作的竹蜻蜓,他還開動腦筋用竹蜻蜓制作一個會飛的“炸彈”。
他進了一個開放的學校。1933年8月,黃緯祿以優異成績考入鄰省的揚州中學高中部。當時的揚州中學有“北有南開,南有揚中”之稱,數理化課本全是原版英文。他也是蕪關中學歷史上第一位考入揚州中學的學生,中西結合的開放式教育,為他以后留學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開明、開心、開放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環境,極大地開發了他的科學潛能。
1936年8月,他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民國最高學府---南京中央大學電機系無線電專業。1940年8月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后被分配到無線電器件廠重慶分廠,歷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
正是這樣的學習和工作經歷,他考取了官派赴英實習進修生,從此,與DD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3年5月,他前往英國標準電話及電纜公司和馬可尼無線電公司實習。當時正值二戰期間,他的實習生涯基本是在德國發明的世界第一代V-1型DD轟炸下開始的。他見識了它的強大威力。
1944年9月,德國又開始向英國發射他們新研制的V-2型DD。一天,黃緯祿正要從住所的二樓寢室出來,剛打開門就聽到一聲巨響,窗戶也隨之強烈震動起來,他轉身趕緊跑到窗前向外望去,只見不遠處上空閃現一個大火球,一枚V-2型DD在空中提前爆炸了。黃緯祿愣在窗前,心里一直在琢磨,這種DD內部到底是什么結構,能使這樣的龐然大物飛得這么遠、這么快?
德國戰敗后,英國弄來了一枚V-2型DD,放在倫敦博物館展覽。黃緯祿聽說后,趕緊排隊參觀,從而了解了它的內部構造、飛行原理等,他腦海中頓時閃現了一個念頭:要是祖國也能造出這樣的東西,就沒人敢欺負我們了。
本來,他實習期已經結束,該回國了,但是,抱著科學救國的想法,冒著官方隨時停發補貼津貼的風險,1945年,他考入了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無線電系,攻讀研究生。
1947年10月,黃緯祿謝絕了英方公司高薪挽留,毅然回國,他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1956年的一天,黃緯祿接到通知,前往北京參加一個秘密會議,就是這個會議,實現了他的DD夢。次年12月,他轉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作為我國第一代導彈事業拓荒者,黃緯祿和團隊,在茫茫戈壁灘上,從此開始長達十多年的隱姓埋名生活。
1958年4月,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一設計部成立,主要承擔地地DD控制系統和電子設備的研制,黃緯祿被任命為第一設計部研究室主任。就在這一年,我國地地DD(代號“1059”)的研制從仿制蘇聯的P-2DD開始了。
當時,大家都是第一次涉足此項工作,只有黃緯祿見過DD,其他人連DD長得什么樣子都不知道,資料也非常缺乏。他們就從頭研究,黃緯祿總是每天7點就到辦公室,先自學一個小時,然后開始工作,晚上9點后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
幾個月后,黃緯祿帶領的控制系統研究室畫出了P-2DD控制系統的設計圖紙。
不料,1960年7月,蘇聯專家全部撤走,黃緯祿和他的團隊開始了獨立研究DD的時代,兩個月后,他們把“1059”成功發射,這就是“東風一號”。此刻光輝將載入史冊,實現了我國軍事DD零的突破,國外稱“像神話一樣不可思議”。
黃緯祿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DD!
有了仿制的經驗和探索,兩年后,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枚DD“東風二號”又被運到發射場。
1962年3月21日,“東風二號”DD發射失敗。
作為副總設計師的黃緯祿立即組織人員查找原因。巨大的精神壓力與夜以繼日地超負荷工作疊加在一起,使黃緯祿的十二指腸潰瘍日趨嚴重。每一次疼痛發作,常常持續數小時不能緩解。人們一般只能通過他用拳頭緊抵心口的姿勢和臉上滲出的汗珠發現他因潰瘍引起的疼痛,但他一直默默忍受著,堅持參加技術討論。
為了研制導彈,黃緯祿顧不上治療。在長達三年多的時間里,白天他靠服用胃舒平來緩解胃酸加劇的潰瘍疼痛,夜間他常常需要持續按揉或用力頂住疼痛的部位才能勉強入睡,以至于疼痛部位的背心都被磨破了。
終于有一天,疼痛超過了黃緯祿可以忍受的極限。醫生檢查后,口氣很堅決:“馬上住院治療!”但黃緯祿人在醫院,心卻在工作上,在病房里,他還召集相關人員來討論技術方案。
在以后的歲月里,他的消化道應激性潰瘍又有過數次急性發作,而每一次都與型號研制周期緊張、任務繁重、工作勞累密切相關。
首發失敗兩年之后,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DD發射成功。之后,黃緯祿又投入了研制我國陸基系列的“東風三號”、“東風四號”、“東風五號”……
他對工作一絲不茍,嚴格要求。他常說
“一枚導彈凝聚成千上萬人的勞動,一顆螺絲、一根導線、一個焊點,出現一點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試驗失敗,必須做到萬無一失?!?/strong>
一次在“東風三號”DD測試時,某繼電器偶發一次不吸合現象,再測試幾十次后,這種現象沒有出現,有人認為可能不是繼電器的問題,只是偶發現象,不想再復測了??伤麍詻Q不同意:“我們搞科學的就要有科學態度,不能‘大概’‘可能’,一定要抓住‘偶爾’不放。”又重復了百次測試,終于發現殘存在繼電器銜鐵上的一塊微小鐵屑,避免了一次重大損失。1969年,為核潛艇配套的?;盗械男滦虳D研制任務正式確定,黃緯祿再度掛帥,被任命為總設計師,這款新型DD,正是后來的“巨浪-1”。
水下發射DD是個全新的領域。接觸的介質是水,在水下二、三十米深度,把一個十幾噸甚至幾十噸DD推出水面,讓它在空中瞬間點火,然后飛向目標區,它跟在陸基上發射或空氣中發射直接接觸的空氣介質完全不同。
從1970年開始研制,黃緯祿作為總設計師,這一干就是12年。
模型彈重量近10噸、長10多米,投在什么地方、怎么投,技術人員一籌莫展。黃緯祿想出了一個最原始的辦法。1970年下半年,他們把模型彈放到南京長江大橋,然后用吊車以各種的姿式投入到水中,檢查測試數據,獲取DD水下基本力學參數。
在無任何遮攔的露天作業現場,烈日的暴曬使導彈殼體內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殼體內空間本來就十分狹窄,膠粘劑揮發出刺鼻氣味,令人作嘔,加之殼體內密不透風,工作環境異常艱苦。他年近六十,堅持進入殼體掌握一手資料,手背還被燙傷。最終,他們的試驗,獲取了足以支撐DD試制的關鍵數據。
晚間,他們還要忍受蚊蟲的叮咬?;氐奖本┖螅S緯祿渾身長滿了痱子,痱毒引起全身瘙癢,十分難受,一連幾個晚上夜不能寐。他半夜不時起身,反復在放滿冷水的浴缸中泡一陣子才能回去睡一會子。
此后,他們又通過陸地試驗和潛艇發射模型彈試驗,終于解決了所有難題。
1982年10月第一次發射時,沒有成功。這意味著經濟上的巨大投入和科研人員的長期心血都付之東流,何況當時我們國家還不富裕,大家非常緊張難過。黃緯祿坐在椅子,很長時間都沒能站起來。他特別心疼也特別難過,但是,他很快寬慰大家,這次試驗沒成功,主要是彈的問題,我是總設計師,我負主要責任。
隨后帶著大家一起找原因。6天后,找到了原因。上級領導有點擔心,建議再推遲一下。因為發射是要向世界公告的,并在海上劃定禁航區,這是有時間限制的。黃緯祿斬釘截鐵地說,對此事我負全部責任,按時發射。結果10月12日,第二次發射成功。
大家欣喜若狂,都向他表示祝賀,他卻說,功勞是大家的,成績是大家的。
這樣,我們國家就有了海基發射的巨浪-1號,后來又研制了巨量-2號,有了?;魏舜驌裟芰Α_@一點上,黃緯祿功不可沒.
但是在1999年國家要給兩彈一星元勛授勛時候,他卻推辭說,雖然我是巨浪-1號的總設計師,但是搞DD這個事情是大家的功勞,是集體的功勞,不能因為我是總設計師,就給我一個人授勛,就把榮譽都放到我一個人頭上。他堅決不要。單位也沒把他報上去,就報了其他人,但是上級了解到這個情況以后,還是給黃緯祿授了勛。
1999年9月18日,建國五十周年前夕,國家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黃緯祿也和其他22人一起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們被稱為“兩彈一星”元勛。
縱觀黃緯祿的一生,在困難面前,他從不退縮,在失敗面前,毫不氣餒,在責任面前,總不推脫,在成績面前,主動推讓。
而在生活上,他也總是從低要求。七十年代他工作的地方離家有20多公里,每天他都騎自行車上班或擠公交車,有幾次摔倒,差點出大問題。
晚年,上級來探望,發現黃老的家,簡樸得如同一張褪色的老照片,舊桌子搖搖晃晃,沒有一件像樣的新家具,床上的漆都掉光了......上級3次提出讓他搬新家,但黃老都拒絕了,以他的功勞,他配得上最豪華的大別墅!可他從不在意那些身外之物,這間舊屋,他住了足足50年。
他這一生,心里裝著DD,裝著國家,唯獨沒有自己。
“東風”破曉,“巨浪”滔天,“神舟”騰空,DD人生,火箭老總,航天偉業,他是“孕育”出這一切的巨星之一。他一生可謂功績赫赫:
他開創了中國固體戰略DD先河,
領導中國第一發固體潛地戰略DD研制,
是中國首枚潛地DD總設計師,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副總設計師,
陸上發射井液體戰略DD副總工程師,
水下核潛艇固體潛地戰略DD總設計師,
陸上機動車固體戰略DD總設計師,
地空DD武器系統總設計師。
他還是“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航天老總”。
2011年11月23日晚,黃緯祿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他曾深情說:“假如有來生,我還要搞DD?!?/strong>
多么樸實的語言!
中國正是有了許許多多像黃緯祿這樣的無私奉獻的科學家,他們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豐功殊勛,才讓我們這個命運多舛的國家挺直了腰桿,昂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們崇高偉岸的不朽精神,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精神貧乏的年代賡續重溫,竟是如此溫暖世道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