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蘇州豪門潘祖年病重。臨終前,他支開旁人,只留下20歲的孫媳婦,厚著臉皮對她說:“你已經守寡2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我有要事相求!”孫媳婦重重地點點頭。
潘祖年的孫媳婦,原名叫丁達于,18歲嫁給潘承鏡。然而,丈夫和祖父相繼去世后,年僅20歲的潘達于便挑起了掌管門戶,守護家藏的重任。
潘家原本是名門望族,潘祖蔭在北京去世后,留下大量珍貴文物。為了將這些寶貝帶回故鄉蘇州,潘祖蔭的弟弟潘祖年秘密赴京押運回來。
潘祖年用4艘船裝滿青銅器和書畫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國寶——大盂鼎和大克鼎,這兩個是西周的青銅器。
然而,潘家家大業大,但人丁卻單薄,潘祖年的幾個兒子相繼夭折,最后只能收養家族的一個孫子潘承鏡繼承家業。
不料,潘承鏡成親后3個月就去世。
兩年后,潘祖年病重,躺在床上奄奄一息。臨終前,他把所有親戚、仆人都支開,唯獨留下20歲的孫媳婦丁達于。
潘祖年讓她湊近些,然后厚著臉皮對她說:“你已經守寡2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大盂鼎和大克鼎是我們的傳家寶,也是國家的寶藏,以后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一定要保護好它們,絕不能落入他國!”
丁達于重重地點點頭:“爺爺,您放心,我一定會好好守護它們”。隨后,潘祖年讓她改姓潘,以后就叫潘達于,寫入潘家族譜。
潘家的珍寶眾所周知,特別是那兩尊曠世寶鼎,更是許多收藏家夢寐以求的。潘組年去世后,渴望得到這些寶物的人越來越多。
清末權臣端方曾多次糾纏潘達于,企圖“借”走這兩尊寶鼎,但都被潘達于機智拒絕。
有一次,一位酷愛中國青銅器的外國人遠渡重洋,一路打探到潘家。他提出以巨額資金和一幢洋樓來交換大盂鼎和大克鼎,潘達于毫不動搖地拒絕。
后來,日軍攻陷蘇州后,聽說潘家有很多稀世藏品,直奔潘家大宅。威逼潘達于交出家中的寶物,潘達于和家人絲毫沒有動搖。
日軍先后7次闖入潘家搜刮,結果都一無所獲。
原來,潘達于早就把寶物藏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她讓兩名木匠制作一個堅固的大木箱,將粗粗的圓木固定在底板上。
夜里,他們搬開住所地板下的方磚,挖了一個深坑。然后把木箱放進坑里,再小心翼翼地將大盂鼎和大克鼎放入箱子中,還順帶塞進一些小件青銅器和金銀物品。
接著,他們蓋好箱蓋,將泥土平整地覆蓋在上面,再將方磚細心地鋪好,以確保外觀沒有留下挖掘的痕跡。
為了保密,潘達于向兩位木匠承諾:“只要你們守口如瓶,潘家養你們一世。”兩名木匠對此非常感激,他們知道自己參與的是一項重大任務,必須保守秘密。
1944年,埋藏在地下的木箱已經腐爛,泥土和方磚都坍塌下去。
潘達于讓兒子帶人將藏品取出,他們用圓木搭建起支架,用粗繩牢牢系住大鼎,小心翼翼地吊起它們。
隨后,兩口大鼎被安置在一間雜物間,鼎里放一些破舊的衣物,再用舊家具堆積起來,房間被鎖上,既不住人也不進人。
1951年,潘達于將保存多年的大盂鼎和大克鼎交給上海博物館。她婉拒了國家獎勵的豐厚獎金,只接受一張證書。
至此,潘達于完成了26年前潘祖年的臨終托付。
潘達于用堅定的意志和聰明的策略,成功地守護了家族的珍寶。這段艱辛的歷程見證了她的勇氣和忠誠,同時也展示了中國人對于文化遺產的堅守與珍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