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外企數字化發展,也要“在中國,為中國”
外資企業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根據商務部數據,2022年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達到1891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速為8%。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使中國市場仍然成為外資企業重要的投資目的地。
然而,近年來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經營環境發生了不少變化,諸如中國市場紅利逐漸消失、同質化競爭加劇、數據安全合規門檻持續提高等,這些都讓外資企業在華業務增長面臨新的挑戰。
如何借助數字化發展,根植中國,重構持續增長邏輯?成為每一家在華外企需要思考的問題。
外企在中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最終活下來的不是最聰明的物種,也不是最強大的物種,而是最適應環境的物種。進化論關于適者生存的觀點,同樣也適用于企業發展。
近幾年,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營商環境發生了不少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體現為挑戰,一方面體現為機會。在挑戰方面:
第一,新的經濟周期下,中國經濟面臨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結構轉型。不少領域市場逐漸飽和、競爭加劇,越來越多企業正在從過去的粗放式經營,轉向精細化運營。不少昔日被外資企業獨占優勢的領域,正在被日益強大的本土企業加速追趕,本土企業的競爭力越來越不容小覷。
第二,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對全球化的供應鏈和分工協作都產生了一定影響。比如,疫情和地區沖突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或供給短缺,國際市場匯率波動等因素,都為外資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
第三,更加嚴格的數據安全合規要求。新的國際競爭格局下,對于數據安全合規,各個國家都制定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目前,全球已經有100多個國家與地區制定了數據保護和隱私相關的法律法規。近兩年,中國相繼出臺《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等,外資企業在華經營必須遵守這些法律法規。
第四,中國獨特的新經濟特征和數字化轉型浪潮。產業轉型升級大背景下,中國市場新零售、新制造、新消費等新商業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最典型的當屬新能源汽車,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了96.9%和93.4%,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
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云計算、AI、大數據等新技術與“移動化、社交化”為主要特征的移動互聯網生態,共同推動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
在面臨挑戰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國新的營商環境也為外資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第一,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和完備的供應鏈產業體系,仍然對全球企業持續釋放出強大的吸引力。
第二,更開放的姿態和政策導向,堅定外資企業在華發展信心。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相關政策,持續釋放對外開放紅利。目前,先后有十余個產業陸續放寬外資準入門檻。2023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新增條目數量達到歷年新高,為外資企業投資中國進一步拓展空間。2023年以來,商務部等部門陸續出臺16條具體舉措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在華設立研發中心。
第三,新消費、新零售、智能制造、綠色雙碳等新興領域,都在吸引外資企業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布局。
縱觀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數十年間,環境變化一直存在。隨著營商環境的變化,外資企業在華商業邏輯正在被重構,數字化工具成為有力的抓手。那些能夠屏蔽環境變化波動、穿越周期的外資企業,實現本地化運營的關鍵要素之一在于數字化。
數字化戰略,也要“在中國,為中國”
“在中國,為中國”是不少外資企業堅持的中國市場戰略。但是,過去數十年間,在外資企業的數字化發展過程中,“在中國,為中國”并沒有很好地踐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總部與在華子公司之間,標準化與適應性之間的矛盾。標準化、體系化的企業管理框架是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快速復制成功經驗的關鍵,但其也制約了本地化運營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這常常讓外資企業在華經營感知遲鈍、動作變慢,從而導致戰略滯后、錯失良機。
比如,不少外資企業會沿用總部的數字化架構和應用體系,其中不少產品和服務在中國市場沒有做到良好的本地化適配,在功能效率和使用體驗方面遠不及國外產品,影響了整體運營效率。
2022年,全球最大的CRM企業Salesforce宣布中國區解散,讓不少一直使用Salesforce的在華外資企業措手不及,企業業務連續性和后續服務都面臨隱憂。
近日,由銷售易、亞馬遜云科技、天潤融通、馳騖科技,聯合研究機構億歐智庫發布的《全球500強在華外資數字化轉型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外資企業在華的數字化發展到了關鍵期,需要根據新的市場環境重構數字化戰略,才能適應中國數字生態,提升用戶體驗,優化業務流程。
如果說,此前外資企業的數字化,主要價值在降本增效、提升管理效率。現在,數字化對外資企業本地化運營的權重更重了,一旦決策失誤或違反安全合規制度,將導致丟失市場份額或更大的經營風險。
以客戶為中心,與中國伙伴共贏
業務和技術是任何企業持續經營的兩大驅動力。在華營商新環境的變化,促使外資企業需要在業務運營和數字化發展兩大方面,重構頂層戰略,積極應對挑戰。
在業務運營方面,外資企業需要以客戶為中心,洞察中國市場新趨勢和新機會,融入中國經濟產業升級的浪潮中。比如,今年施耐德電氣在上海設立關鍵電源創新實驗室,博世在蘇州新增投資10億元建立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制造基地,都是深耕中國產業升級的表現。
而要做到以客戶為中心,外資企業首先要擴展鏈接能力。安永數字化與新興科技服務合伙人邱志強認為,“鏈接能力是外資企業在華數字化的重要驅動因素。除了企業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鏈接,更關鍵的是對外鏈接客戶,通過數字化工具與客戶更加緊密地溝通,同時在生態上鏈接上下游合作伙伴。”
在數字化發展方面,越來越多外資企業已經意識到,不少中國數字化產品、服務在功能和體驗上,已經追平或部分超越了國際產品。而且,本地化服務商更了解中國市場的差異化需求。借助本地數字化伙伴,外資企業可以更快實現與本土數字生態的打通,解決過往水土不服的痼疾。
近日,施耐德電氣在其創新峰會上也向媒體表示,跨國公司要推進成功的本土化戰略,必須理解中國的多樣性,此外還必須和不同合作伙伴加強協作,實現共贏,并持續融入社會,與社會實現共同繁榮、共同發展。
“跨國企業更需要發揮自身強大的進化基因,因時因地轉變思維快速演進,從過往‘以產品為中心’轉型為‘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并借助數字化工具構建出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前端一體化數字運營平臺,增強客戶經營能力。”談到外資企業如何根植中國市場時,銷售易創始人兼CEO史彥澤這樣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企業要借助數字化打造新的增長邏輯,需要構建在華數字生態的本土化,不是簡單地替換一些數字化產品,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報告》指出,外資企業可以從“合規+數據洞察+新技術+溝通能力”四大要素出發,融入本地數字生態。而這一過程不是一蹴而就,要花費數年時間。
圖片來自攝圖網
本文為「智能進化論」原創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