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開點,想再多也無益。”
“既然如此,那就算了吧。”
“哎呀,順其自然就好。”
這是我們在遭遇挫折的時候,經(jīng)常收到的被安慰的話。以前我總覺得這是朋友們敷衍的話,不管別人如何勸阻,我仍然會在一件無法挽回的事情上死磕到底。
直到把自己撞得頭破血流了,才明白那些“順其自然”并非是敷衍的話術,而是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古人早就用他們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順其自然”這樣的人生智慧了。
何 為 順 其 自 然?
晉代陶淵明,在面對官場的爾虞我詐時,選擇遵從本心歸隱于山林,發(fā)出了“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感嘆。
算了吧,身體寄托在天地間還能有多少時候?為什么不隨心所欲,聽憑自然的生死?
陶淵明的思想后來影響著近千年的文人隱逸思想,他也成為了許多文人墨客的心靈寄托。
▲ 《陶淵明像》 王仲玉(明)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
宋代蘇軾,官運不濟,一貶再貶,常年被流放在外。他和親人聚少離多,飽嘗思念之苦。命運的坎坷讓他知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算了吧,你看,人生有悲歡離合,月亮也有陰晴圓缺。世間萬物本來就很難達到完美,熱愛生活遠比成功更加重要。
于是我們就看見了那個熱愛美食,喜歡制香,醉心生活樂事的蘇東坡。
▲ 《蘇東坡小像》 趙孟頫( 元)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
明代徐霞客,在古代文人都熱心科舉,追求功名利祿的大潮下,他卻立志“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怎能限一地而終老此生”。
于是轉(zhuǎn)身便投入到山水之間,用盡自己的一生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并且寫下了很多珍貴的游記,最終以不一樣的方式名垂青史。
算了吧,不考取功名也沒有關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走同一條路。“當時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就是用徐霞客收尾的。
我之所以寫徐霞客,是想告訴你,所謂百年功名、千秋霸業(yè)、萬古流芳,與一件事情相比,其實算不了什么。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當時明月《明朝那事兒》
▲《霞客先生遺像》 吳儁(清)
順其自然,道理雖然簡單,甚至有些消極,可實踐起來卻很難,真正做到“算了吧”才是順其自然的開始。
一起來聽聽意公子的講解吧
就好比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熱詞“佛系”一樣。
當我們別無選擇的時候,我們就會收手,順其自然。
但年輕人的佛系不是意味著逃避與退縮,順其自然也不是擺爛。
那是一種對于生命和自我的重視,是一種堅韌從容的成熟心態(tài)。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