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撰文 | 探客007
編輯 | 聞靜
6月15日凌晨,上海地震了!
你有感覺到嗎?
相關話題#上海地震#迅速登上熱搜榜。
沒有人造謠,上海的確是發生地震了!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6月15日01時39分,在上海青浦區(北緯31.07度,東經121.09度)發生3.1級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地震震中位置圖
根據地震臺網測定,上海青浦6月15日凌晨發生了3.1級地震,有隆隆的聲音和搖動。
據了解,此次地震主要集中在上海市松江區、青浦區、虹口區、奉賢區、浦東新區、閔行區、普陀區、嘉定區、徐匯區、楊浦區等地,有輕微震感。
網上多段視頻顯示,地震發生時監控畫面猛烈搖晃了一段時間。
有正吃飯市民迅速跑到室外躲避。
多地市民反映震感強烈,高層樓的感覺更為明顯。
有人甚至睡夢中被震醒,還以為是幻覺。
盡管地震的級別很小,但在不少人心中的級別很大。
地震對人的傷害,也與一個地方的人口密度密切相關。人口越密集的地方,傷害越大。
就是小的地震,引起的反響也更大。
在我國,3-4級的地震很常見,在西部廣袤的區域,更是如此。
但是在網絡空間卻常常很少見到動靜,這主要是這些地方人少,能夠引起的傷害有限,小型地震的影響就更小了。
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就不一樣。
本次上海地震震中5公里范圍內的人口密度約860人/平方公里,人口約6.8萬人。
震中10公里范圍內的人口密度約1500人/平方公里,人口約48萬人。
震中20公里范圍內的人口密度約1700人/平方公里,人口約220萬人。
這人口密度,真的是很高!
(上海浦東密集的高樓震感明顯,圖片來源@攝圖網,請橫屏觀看)
也正是因為人口密集,高樓也很密集,盡管上海這次發生的地震等級很小,依舊備受關注。
畢竟人太多了!
這里的高樓也太多了!
地震時,樓層越高震感越強烈,因為樓層越高的離地表距離越遠,振動波的振幅大,樓層越高振動的力度越大,越往上,振動越劇烈。
這就是所謂的高層結構“放大效應”。
因此,住在高層樓房中的人在3.1級地震時感覺更明顯就不難理解了。
上海的這次地震發生以后,上海市地震局也趕緊出來說話了!
其表示,根據區域構造特征、歷史地震活動水平等判斷,不會對上海市造成嚴重影響。
截至目前,未接到人員傷亡和建筑物損壞的報告。上海市地震局將繼續做好后續監測工作。
很多人疑惑,上海不是不在地震帶上嗎?怎么也頻繁地震?很多網友看到的地震圖如下圖:
中國強震及地震帶分布圖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專家高孟潭研究員表示,上面這張《中國強震及地震帶分布圖》并不完全靠譜,因為這只是一個概略圖,并不是對中國地震發生區域及級別真實的反映。
下面這張《中國及鄰區潛在震源區分布圖》倒是更要靠譜很多。
(《中國及鄰區潛在震源區分布圖》,圖片來源@《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宣貫教材,高孟潭主編,請橫屏觀看)
從圖中可以看出,上海雖不是直接在較大的地震帶上,但是也是地震比較活躍的區域。
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中國所有的區域都在地震帶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有發生地震的可能,只是地震大小的問題。
其實,上海每年都會發生數次地震,只是很多時候因為大多數地震震級較小而不被關注。
(上海每年都會發生數次地震,圖片來源@攝圖網,請橫屏觀看)
上海雖然不是地震的高發區域,但是常常發生等級較小的地震一點兒都不奇怪。這在其他很多地方也都很常見。
不過,有時周邊地震和遠距離強震也會對上海造成影響。
比如,1996年長江口6.1級地震、2011年日本9.0級大地震,上海都出現了明顯震感。
統計顯示,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上海造成影響的地震有20次之多。
另外有資料顯示,近500年來上海共發生150多次,其中本地89次,外地波及61次。
(上海陸家嘴,圖片來源@攝圖網)
不過上海發生大型破壞性地震的風險很低。根據上海市地震局提供的歷史資料,在本次震中50公里范圍內,有記錄的資料中未發生過5.0級以上地震。
震級最大、時間最近的3.0級以上地震是1991年2月17日的上海青浦3.0級地震。
當時,距震中4公里,未造成人員傷亡。震級相近的地震3級以上1次,這些地震均未造成人員傷亡。
不過上海也是一座易受地震影響的城市。
首先,上海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附近,這種局面決定了這里受地震的波及影響比較大。
(環太平洋地震帶示意圖,資料圖片,請橫屏觀看)
且上海地基薄弱,地下覆蓋著400米左右的軟土層,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響。
其次,上海高樓林立,人口密集,交通、供電、供水等生命線工程錯綜復雜。一旦上海發生破壞級地震,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會遠遠超過其他地區。
另外高孟潭表示上海具備發生5~6級地震的背景。
歷史上上海也發生過較大地震。
1624年9月1日,上海發生5級地震(也有資料說是4.75級),造成部分房屋倒塌。
其他區域的較大地震給上海造成破壞的也有一些相關記載。
譬如1668年7月25日,山東郯城—莒縣8.5級地震波及上海,浦江水騰躍、崇明地面崩裂、嘉定留光寺傾塌。
1853年4月14日和1927年2月3日,南黃海發生二次6.75級地震,上海有較強震感,并造成了破壞。
1984年5月21日23時39分,上海附近的南黃海海面發生了6.2級地震。
(1984年5月21日上海地震的震中示意圖,圖片來源@ 百度百科)
這次地震的重災區——上海,雖然沒有大量的建筑物倒塌,但由于地震的恐慌,不少市民跳樓求生,就造成了上海3人死亡,90余傷。其中,30人送往醫院救治。
所以在地震來臨之時,頭腦冷靜也很重要。尤其是大型地震風險不高的區域,更是不要做跳樓等傻事。
不然,很多時候地震倒沒有什么事情,結果自己把自己搞悲劇了!
(地震來了不要做傻事, 圖片來源@攝圖網)
這次上海發生地震,目前還沒有聽說有跳樓導致死亡的,看來這些年的科普應該起到了一些作用。
其實就是更大一些的地震,也用不著去陽臺跳樓。
地震來了,對高層樓里的人而言,就近科學躲避有生存的機會,但跳樓幾乎沒有。
3層以下的,倒是可以抓住“黃金12秒”迅速跑到空曠的地上,也用不著跳樓。
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切記!
但中國的確是一個地震高發的國家,對地震我們要報以敬畏之心。更是需要在日常做好應對舉措。
只有充分未雨綢繆,我們才能夠將風險降到最低。
(《中國大陸及鄰區破壞性地震震中分布圖》圖片來源@《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宣貫教材,高孟潭主編,請橫屏觀看)
盡管上海發生大型地震的風險不大,但高孟潭提醒上海也需要對一些較高級別的地震予以防范,而完善抗震建筑則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措施。
他說“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我國建筑抗震的基本設計原則,上海也不例外。
也正是地震是十分平常的事情,預防就變得尤為重要。
專家建議,平時主要從4個方面準備生活物資:
其一、飲用水食品,包括兒童奶粉等;
其二、應急物品:用于求救的救生哨、用于個人清潔的毛巾、紙巾、具備收音功能的手搖充電電筒等;
其三、應急工具:保溫毯防火毯、多功能組合剪刀、應急逃生繩、呼吸面罩等;
其四、應急藥物:抗感染、感冒、腹瀉藥,創可貼、紗布繃帶等用于包扎的材料,用于消毒的碘伏棉棒等。
并且,還要留意這些物資的保質期并及時更換。
發生地震后,遇險人員是否能在第一時間采取有效地避險行動,是否掌握必要的災害自救互助技能,是減少損害影響的關鍵。
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牢記!
地震多發地區的人們,更是要做到這一點。
●本文為原創,申請轉載可在文章后直接留言。首圖來源于攝圖網,部分資料圖片來源于網絡,不能識別具體來源,不妥之處請聯系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