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錢學森因為覺得自己工資過高,給中科院負責人楊剛毅同志寫了一封信,我信錢,但我不愛錢。這是錢老一生的名言,也是錢老對待金錢最直白的態(tài)度。
2001年,年近九旬的錢學森因其在科研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榮獲了“錢學森星”證書和第二屆“霍英東杰出獎”。
可是,由于身體狀況較差,他不能親自去領獎,只能委托妻子蔣英代表他去領。
出發(fā)前蔣英打趣道:“我代表你去領獎金了?!边@時,他幽默地回應道:“你去領好了,你要錢,我只要獎!”這句話引得在場的所有人紛紛笑聲不斷。也正是這句話,道出了錢學森對金錢的淡化態(tài)度和他對學術成就的追求。
“我姓錢,但我不愛錢!”這是錢學森一生都對金錢看得非常淡。。
對于他來說,金錢并不能代表一切,人們也不能靠金錢獲取真正的快樂和滿足。他注重科學研究并追求學術成就,這才是他的真正追求和使命。
當年他放棄在美國的優(yōu)裕條件,毫不猶豫地堅決回到各方面都很落后的中國,與祖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深信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可以在這片泥土上發(fā)揮巨大的作用,為建設自己的祖國貢獻力量,使國家強大、人民幸福。
回國后,他們一家人完全依靠工資生活,在那個時候,教授的工資水平非常低,即使擔任一級教授,一個月的工資也只有300多元,而且這種水平保持了幾十年的一貫制。
除了工資,錢學森還有一些稿費收入。1958年,他在美國出版的《工程控制論》一書被翻譯成中文,由科學出飯社出版。
這本書還獲得了自然科學一等獎。錢學森將這本書的稿酬加獎金,一共1,15萬元,捐給了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力學系的貧寒學生,用來購買計算尺等學習用具。
1962年前后,錢學森著作的《物理力學講義》和《星際航行概論》出版,收到稿酬數(shù)千元。
當時,人人吃不飽肚子的困難時期。而錢學森一家和全國人民一樣,也是勒緊腰帶過日子。
可是,這么一大筆錢并沒有讓錢學森動心,他一拿到稿費,就馬上交給了黨小組的組長,當
作黨費。
在住房方面,錢學森幾十年都住在破舊的樓房里,有關部門曾專門為他修蓋了一座小樓,但他一直沒有搬進去。
50多年里,這位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者、兩院院士、一級英模、第三屆中國科協(xié)主西和第六屆全國正協(xié)副主西,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一直住在原航天部一個普通的家屬宿舍里。
1978年落實政策時,文史委員會給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補發(fā)了3000多元工資。這時錢均夫已經(jīng)去世,錢學森作為他的獨生子,遺留下的這筆錢已成為自然的繼承權。
但是,錢學森并不這樣認為。他堅信這筆錢不應該被自己所得,于是他將這筆錢退還給國家文史委員會。然而,對方卻拒絕了他的退款。
此番情景之下,錢學森只能將其作為黨費交給組織。
錢學森晚年也獲得過較大數(shù)目的科學獎金,對此,他仍然選擇將錢捐出去。
在1994年,他榮獲何梁何利基金優(yōu)秀獎,獎金高達100萬港元。然而,他仍然將獎金轉交給西部促進沙產業(yè)發(fā)展獎勵基金會。
2001年蔣英代他領回的霍英東杰出獎獎金100萬港元,他任然將這筆錢照樣全部捐了出去。
在日常生活中,他與別人合作發(fā)表文章時,總是習慣將稿費讓給合作者,而自己則不圖所得任何好處。
“我姓錢,但不愛錢”,這是錢學森對待金錢最直白的態(tài)度。錢學森的心里、腦子里裝的全是國家的航天科技事業(yè),金錢利益、物質享受雖然誘人,但這些身外之物與他無緣。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錢學森用自已的一生踐行著錢氏家族的家訓,不愧為一位胸懷寬廣、兼濟天下、為世人景仰的科學家。
錢學森心里裝著國家的科學家,是當代留學生的楷模。
參考:給孩子讀的“中國榜樣”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