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最后一天,不出去走走,似乎交待不了自己。
于是約三兩人,一起去近郊的天龍山閑走。
道路順暢,從市區(qū)半小時可達山下停車場。擺渡車方便,且有空調,當天有34度的高溫,這對于太原來說,已經是很正經的夏天了。
5塊錢的大巴可以把人送到窯頭村,路上經過名聲在外的山頂網紅立交橋,自己開車可能會有些緊張,坐大巴很舒適,很絲滑。
我們的計劃是從山上往下看,省點勁,邊遛達邊看著就下來了。
站在山頂,首先讓人心曠神怡的就是滿目蔥翠。綠化太好了,太原人幾十年不懈的努力,終于給東西山都披上了綠色的衣裳,當年號稱是“錦繡太原城”,也許當年還不如現在。
一步步參觀天龍山石窟,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心,曾經鬼斧神工的作品,那些優(yōu)美到讓人要屏住呼吸的雕塑,如果沒有被破壞盜走,經過這上千年歲月的摩挲,那種珠圓玉潤的柔和,那種穿越時空的微笑,簡直要讓人頂禮膜拜了。
2021年回歸的佛首。
遺憾的是,我們能看到的只有殘肢斷臂,絕大多數雕塑比維納斯還慘,所以當有一個石佛首歷盡千難萬險,終于回歸天龍山的時候,這件事的意義重大到可以登上當年的春晚。
從第一窟開始,在外壁上僅看到一尊雕塑還算基本完整。他落寞地立于山巖的角落,似乎在眺望那些流散在萬里之外的佛首佛身,眼神里包含著多少殷切和無奈。
看過石窟,前往天龍寺,在松蔭小路上看到有一塊石刻,兩個大字:法喜。初看就覺得眼熟,一定在哪里見過,再想想,似乎是弘一大師的字跡吧?但是這里沒有落款,只好拍了一張照片存疑。
回來之后,又在回想那兩個字的樣子,再去網上查了一下,記的果然沒錯,確實是弘一大師的手筆,題在慶福寺。這兩個字應是大師較為早期的作品,還有勇猛精進的神氣,不像后來的字寫入化境,超然物外,得圓覺之相。
弘一大師原作
既然用了大師的作品,和這片山林也很相宜,那就應該署上人家的名字。其他如米芾、星云大師的作品都有署名嘛。順便說一句,那塊有米芾題款的字--“寶藏”也存疑,我覺得這兩個字寫得太拙太軟了,完全沒有米字的灑脫,款也題得蹊蹺。
還有一塊石刻,也是兩字:煙云。也沒有落款,字也不錯,有趙體感覺,查了半天,沒查著。
印象深的是位于東西兩峰交匯處的白龍洞,此處被譽為天龍八景之一,名“龍?zhí)鹅`澤”。傳說池內隱蟄一白龍,故稱龍泉。供奉白龍的是三間由巨石砌成的窯洞式建筑,古樸而不失莊嚴。最難得的是,時當正午,戶外氣溫近四十度,一進石室,立得無尚清涼,徘徊遷延,不忍遽去。
行不遠處,有泉水淙淙而出者,飲之甘冽清醇,暑氣又為之一掃而空。
沿石階漫行而下,越清溪至天龍寺,寺內并無僧人,然屋宇清靜,松柏扶疏,于廊下用羅漢面,復飲泉水清茶數杯,閑話片刻。
出天龍寺西行,至天龍山數字博物館,這里很開眼界,原來殘破不全的佛像,經過電腦合成,可以讓佛首佛身跨越萬里,合而為一,人們得以欣賞其原有的曼妙身姿。360度VR展館,天龍山四季風光纖毫畢現,仿佛進入時光隧道。
票價原本50元,近期享受半價,數字博物館不另收費,一卡通一年之內可以往復使用,升斗小民,能省錢即是一樂??傊锍担惶摯诵校忑埳皆谑瓤伤沩敿壘皡^(qū)。
出山又乘擺渡大巴,入座即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