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從南北朝萌芽到隋朝草創,自唐朝被普遍應用以來,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始終被歷朝歷代作為主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在前后長達一千三百余年的科舉歷史中,要論哪一年的科舉最牛,當屬被譽為“千年科舉第一榜”的北宋嘉祐二年丁酉科。
這一年,擔任主考官的乃是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他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凡是善工太學體,文章辭藻浮華、內容空洞的生員全數落榜,而那些文風質樸、內容務實的的生員則悉數中第,或許正是因此,才使得這一年的科舉如此璀璨。
丁酉科共取進士388人,在這些人中,不僅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大文學家出了三位,而且名列“北宋五子”的大思想家也出了兩位,曾官至宰相者更是多達九位,而在《宋史》中有傳的更是多達24人。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其中最為耀眼的九人,相較于他們九位,同科的狀元章衡、榜眼竇卞、探花羅愷,反倒有些聲名不顯了。
1.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壇領袖。蘇軾的名頭自不必多說,他與弟弟蘇轍同年參加科舉,兩人皆高中進士。可惜的是,由于母親的去世,蘇軾只能回家守孝,直到兩年之后才再度返京,充任河南府福昌縣主簿,后于嘉祐六年(1061年)參加制科考試,之后歷任大理評事、僉書鳳翔府判官。
宋神宗至宋哲宗時,由于“王安石變法”引發的新舊黨爭,蘇軾在官場上屢經沉浮,最終于宋徽宗時病逝常州。相較于官場浮沉,蘇軾在文學領域的造詣無疑更為出眾,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皆有極高造詣的他,不僅得以名列“唐宋八大家”,更是北宋中期當之無愧的文壇領袖。
2.蘇轍:唐宋八大家之一,宰相。蘇轍與兄長蘇軾一同參加科舉,后又一同參加制科考試,此后歷任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蘇轍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出京城,直到宋哲宗即位后,因高太后的“元祐更化”才再度入朝,此后歷任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得以位列宰執。
然而,隨著宋哲宗的親政,舊黨再遭打擊,蘇轍再度連遭貶謫,此后長期在地方任職,最終于政和二年(1112年)去世。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合稱“三蘇”,雖然在文學領域不如兄長那么出眾,但也不遑多讓。
3.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年少時便已經名聲在外,不僅師從歐陽修,而且與王安石、杜衍、范仲淹等頗為交好,但因其擅長策論而不善應舉時文,以致屢試不第,直到嘉祐二年(1057年)才與弟弟曾牟、曾布和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先任太平州司法參軍,因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
宋神宗時先任《宋英宗實錄》檢討,后外放為越州通判,此后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地知州,直到元豐四年(1081)才因史學才能重新入朝,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最終于兩年后卒于江寧府。
4.曾布:宰相,曾參與“王安石變法”。與兄長一同中第后,先任后宣州司戶參軍、懷仁縣縣令,熙寧二年(1069年)時受韓維和王安石推薦上書言政,受到宋神宗召見和重用,擔任集賢校理、判司農寺、檢正中書五房、起居注、知制誥、翰林學士、三司使等職,并在“王安石變法”的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
熙寧七年(1074年),因為關于“市易法”的爭論,曾布被貶地方。宋哲宗和宋徽宗時,曾布雖然一度被拜為樞密使、右仆射,得以位列宰相,但由于政治立場較為中立,在當時新舊黨爭和后來的蔡京專權那種政局下,曾布的官運實際上并不順利。
5.程顥:思想家,理學奠基者。自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進士入仕,程顥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等職。
相較于政治層面的作為,程顥在理學層面的貢獻顯然更為出眾,他與弟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他們建立的以“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對宋朝以后的中華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6.張載:“北宋五子”之一,理學創始人之一。張載早年喜好談論兵事,曾向范仲淹上陳《邊議九條》,后在范仲淹勸說下鉆研儒家思想,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學說。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進士時,張載已經三十八歲,在朝中為官十二載后,張載便以病請辭專心讀書講學。
作為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雖然由于死后門下弟子大多投入“二程”門下,導致他的影響力并不如“二程”那么大,但他所創立的“關學”同樣是理學的重要分支,他所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四句名言更是被廣泛傳頌。
7.呂惠卿:宰相,“王安石變法”重要人物。進士及第后出任真州推官,任期滿后進入京城,與王安石結識,因政治理念相合而頗受其器重。宋神宗時,王安石主持變法,呂惠卿參與了青苗法、市易法等數項改革,作為變法中的二號人物,在王安石于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罷相后,出任參知政事的呂惠卿繼續推行變法。
后來,因為構陷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呂惠卿與王安石決裂,最終在王安石回朝后被貶地方,就此遠離政治中心。宋哲宗即位后,呂惠卿作為新黨很重要成員,再度遭到舊黨打擊,最終于宋徽宗年間致仕。
8.章惇:宰相,“王安石變法”重要人物。章惇雖然在嘉祐二年(1057年)便已經進士及第,但當他看到族侄章衡竟然高中狀元后,心中不服的他扔掉敕誥回家繼續苦讀,并于兩年后再度進士及第,名列第一甲第五名,開封府試第一名。此后歷任商洛縣令、雄武軍節度推官,熙寧年間受到王安石重用,參與“王安石變法”。
作為變法的重要參與者,章惇不僅在朝廷幫助王安石制定新政,更是在地方大力推動新政實施,尤其是對于江南的開發做出了卓越貢獻。“元祐更化”時,章惇因反對廢除新政被貶,宋哲宗親政后受到重用,得以拜相執政,打擊舊黨、恢復新政。
9.王韶:宰相,北宋名將。進士及第后,王韶先后擔任新安主簿、遷建昌軍司理參軍,后因考取制科失敗,轉而游歷陜西一帶,采訪西北邊境風土民情。熙寧元年(1068年),王韶上《平戎策》,詳細陳述了攻取西夏的策略,被宋神宗所采納,遂被任命為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主持開拓熙河之事務。
此后,在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率軍擊潰羌人、西夏的軍隊,設置熙州,主導熙河之役,收復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邊二千余里,對西夏形成包圍之勢,累功升任觀文殿學士、禮部侍郎等職 ,官至樞密副使。王安石變法失敗后,貶知洪州,遷知鄂州。元豐二年(1079年),拜觀文殿學士、知洪州,封太原郡開國侯,最終于元豐四年(1081年)去世。
除了以上九人之外,同為嘉祐二年(1057年)辛酉科進士的鄭雍、梁燾、林希、張璪四人也曾官至宰相,只是相較于以上九人,他們不僅名聲不顯,作為和貢獻也遠遠不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