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藍字“讀道鄉村案例設計”關注
100元能干什么?
去專賣店,可能連一件打折T恤都買不到;請客吃頓飯,也只能去一趟蒼蠅館。
一個97年的大三學生,卻只用100元,讓一個荒蕪破敗20多年的老屋,一躍成為備受關注的網紅小屋。
在沈陽市于洪區沈胡路后民村,有一棟被遺棄20年的紅磚房。
因為年久失修,房頂都沒了,無人看管,窗戶全被人偷走了……
里里外外都透露著破敗不堪的氣息,屋子里堆滿了廢棄的垃圾。
不出意外,這棟無人打理的破屋,會隨著光陰流逝,慢慢淪為一堆建筑垃圾。
房屋原始面貌
不僅如此,房子還特別偏僻,周邊也沒什么人氣。
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一望無際的鄉間田地之間。
路過的農民伯伯,都懶得看上一眼。
就是這一棟破敗的不能再破敗的房子,最近卻吸引了很多人來參觀,甚至需要排隊來打卡。
這一切,源于一位學環境設計的大三學生。
2020年的一場疫情,讓正在讀大三的徐九龍無法上學,他只好待在家里上網課。
一次去村里散步,看到這一棟被遺棄的紅磚房,于是突發奇想:
反正我有大把的時間,能不能利用我學到的設計知識,把這個紅磚房,變成一個藝術空間?
他趕緊打聽,聯系屋子的主人,但遺憾的是,屋主早就去了北京打工,把這個房子送給姐姐使用了。
屋主姐姐聽了他的想法,直截了當地拒絕了:“房子已經塌了沒人管了,沒必要折騰。”
但徐九龍并不肯放棄,他多次來到屋主姐姐家,勸說她打消顧慮。
被他的誠意感動,屋主姐姐終于松口,愿意讓他改造。
房子里遺留的物品
拿到改造權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房子。
他發現了很多舊主人留下的物品:
幾只破壞的高跟鞋、一雙泡沫拖鞋,一頂黑色糟破的鴨舌帽、一副壞的門簾、鏡子的碎片、一串生滿鐵銹的鑰匙……
“這些舊物靜靜地躺在那里,會讓我不由自主想象,當初的主人在這里生活的情形,我想重新給這個家一個生命,這個生命就叫做《回來》。”
在現場畫創作草圖
清理之后,徐九龍就開始著手創作。
他頂著烈日,一個人在現場畫設計創作草圖,顧不上被曬得頭昏腦漲。
畫了好幾版草圖后,結合自己的經濟條件和創作能力,他確定了自己創意:
外墻采用涂鴉,天花板做成一個頂棚,用樹枝做窗戶,最后用泥巴來修飾墻壁。
第一步,涂鴉。
量了墻體的尺寸,繪制了設計草圖之后,徐九龍從網上購買了大量的顏料,然后就搬著一個小板凳,開始在墻上涂鴉。
由于紅磚墻壁表面凹凸不平,顏料上色會很不連貫和均勻,這時候徐九龍會很有耐心地進行疊涂,結果就是顏料很快就用光了,他只好騎車再去鎮子上買。
在創作的時候,種地的村民們,常會好奇打量著他的一舉一動,也會招呼他去吃飯,這讓他覺得不好意思。
第二步,是做窗戶和頂棚。
這讓徐九龍犯了難。
“要用什么材料,才能不被人偷走呢?”
有一天他去便利店買水喝,看到有人在收廢品。
他恍然大悟:不如就用廢品,既環保,也與改造的主題契合。
接下來的日子里,他像個拾荒者,到處收集他的“寶物”:
稻草、泥巴、樹枝、磚頭、塑料瓶子、舊報紙……
他用樹枝作窗,像一只鳥做窩一般,成品古樸自然,充滿了野性的美感。
用樹枝做的后窗
用稻草繩和飲料瓶可以搭建頂棚,同樣大小的飲料瓶用稻草繩捆綁起來,然后用格子排列的方式固定在房頂上。
晴天的時候,會有一種光線錯落的美麗。
用稻草繩,飲料瓶搭織的頂棚
第三步,他要種一棵小樹。
他在設計時,給火炕屋的頂棚,留有一個天窗。
這個設計,是為了給這個破敗的房子,留下一顆茁壯成長的生命。
因為,他想栽種一棵樹,有一天它會長出房屋,長到天空里。
他要給這個“家”,留個通向天空的窗口。
也是留一個希望。
稻草搭織的屋棚
第四步,做泥巴墻。
“在二十年前這個房屋還有看守莊稼地的作用,為此我用它所看守的莊稼地里的泥土,和在這片地里收割的稻草秸稈和在一起,在房屋里做了一面泥巴墻。”
這面泥巴墻上,徐九龍做了許多只眼睛、耳朵、嘴巴、手,紀念這個房屋曾經為這片莊稼地的守護。
第五步,做廢舊報紙墻。
“以前用報紙貼墻在農村很實用,貼滿舊報紙的墻壁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記憶,隨著越來越好的生活環境,那個用報紙糊墻的年代似乎早已成為過去?!?/p>
糊墻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個極度考驗耐心的細活。
“糊紙很容易出現一邊干了,但另一邊還沒有開始做的情況,就導致有的報紙已經收縮龜裂,所以不得不重新刷第二層第三層加固?!?/p>
第六步,做回憶走廊。
“這個房子存在了至少三十年了,藏著很多故事,也見證著周圍村莊的改變,我就想在這里做一個回憶走廊,寫上傷感的語句、五顏六色的手印、甚至把自己寫的詩也寫在了墻上……”
他用這種方式,把自己的情感留在了這座房子里。
第七步,通向自由的樓梯。
因為沒有天花板,這棟房子的樓梯是通往天空的,通往天空,意味著通往自由。
他在這里搭建了一個旋轉向上的樓梯,并借用這個樓梯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對自由的向往。
第八步,做裝飾畫。
徐九龍用從廢品收購站拾來的一小堆電線皮,稻草和石膏等材料作畫,用幾塊納稅牌做畫框,做了五張混合材料的裝飾畫。
在這個特殊的疫情時期,徐九龍還為這個“家”作一幅紀念畫——《這個世界會好的》
他用石膏打底,粘了一只藍色口罩,寓意是:
困難只是暫時的,
這個世界會好的。
在這幅畫的旁邊,貼了兩個信封,并放了幾封信。
20年前,人們還普遍用信件來聯絡情感,那正是:
從前的日子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這個世界會好的》
這一系列改造,看上去簡單,但無一處不透露出徐九龍的細膩與用心。
而且,因為沒有房頂,他的作品還要承受刮風和下雨天的“考驗”。
碰到下雨天,他顧不上躲雨,趕緊找塑料布把做的泥巴墻蒙上,好幾次徐九龍正在創作中就突然下起雨,為了保護剛糊好的墻,他自己淋得濕透。
一個人覺得氣餒時,當太陽照亮塑料瓶,在地面上投射出美麗的光影,徐九龍能看上很久很久。
他覺得,自己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前前后后忙碌了差不多兩周,這棟房屋改造終于完成。
因為大部分材料采用的是回收的垃圾,成本算下來大約100塊錢。
完成之后,四里八鄉的村民們都前來參觀,大家都在傳頌,有一個年輕人,把廢棄的屋子做成了“藝術品”。
最喜歡這座屋子的是村里的小孩,纏著爺爺奶奶,非要給拍個照片才罷休。
大人們也覺得徐九龍做的東西很有趣,紛紛喊來家里的親人,聚集在這棟小屋里。
甚至,拍上幾張滿意的全家福留念。
在這些參觀的客人中,有一個人很特別,她就是屋主的姐姐。
一到門口,她就認出了弟妹的幾雙鞋子,她感慨萬千,一個人坐在炕頭沉思了起來,靜靜地看著窗外。
徐九龍看著她坐在炕頭的背影,也很感慨:
這是時隔20年的一次見面,雖然只是短暫重聚,但紅磚房因此有了一次短暫的“生命”。
如今,這座房子已經成為了,這個村莊的網紅景點,每天都會有附近的小孩和老人,來這里逛逛,坐著談天說地。
耕作勞累的人們,也會選擇坐在這里,靜靜享受片刻的陰涼和寧靜。
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徐九龍也特別欣慰:
“鄉村是美麗的, 當我發現這處坍塌破敗的房屋時,我感到鄉村似乎正在消失,就像這處坍塌的房屋正在失去生命。
我想用藝術的方式,來挽救這個正在消失的鄉村。”
看過無數個鄉村改造的案例,這個是讓小編最為感動的。
每一步的改造,都浸透著小徐的無數心血,這無關金錢,只有用心。
他是在用全部的情感,去復刻一個記憶中的生活場景,讓一棟死去的屋子“復活”。
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他的實踐,讓我們看到美麗鄉村改造的另一種可能:
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讓村莊變整潔,讓房子變漂亮,更應該改變村民的審美,讓他們能夠參與進來,一起讓鄉村生活,成為人們真正追尋的美好生活方式。
--THE END--
素材整理:讀道鄉村案例設計
素材 來源: 網絡
版權聲明:我們致力于版權保護,轉載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注明。源自網絡素材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李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