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芭比》,來聊聊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之前《芭比》讓男性破防上了熱搜,我還以為有什么特別極端的內容,但看完發現《芭比》并不是女權電影,頂多是以女性為第一視角的平權電影。對于現實中兩性話題的諷刺程度,還不如楊笠的一段脫口秀。
影片里有一個我相信身為女性都能感同身受的細節。芭比和肯來到現實世界后,面對周圍人的目光,芭比內心充滿恐懼和不安。而肯卻相反,他認為這些都是別人對他的示好。
芭比不明白自己怎么了,是不是壞掉了?直到一位女性告訴她,這就是焦慮。
是女性在“父權制“下無時無刻都在接受著的男凝的檢討和審視,是順從權力結構而束縛自我產生的自卑和遲疑。
但是肯在芭比樂園中不也是這樣嗎。
沒有人在意他到底是誰。
表面上作為芭比男朋友,實際只是芭比的附庸。在每晚閨蜜之夜的芭比樂園里,肯連一張屬于他和芭比的雙人床都沒有。
就算在現實世界被抓去警察局,他的名字也不叫肯,而是AND KEN。
還有那位美泰公司的職員,看到其他男性紛紛自報頭銜時,他無地自容:“我沒有頭銜,那我就是女人嗎?”
以及另一位男性艾倫。人物原型其實是美泰在1963年推出的玩偶,后由于銷量太差而停產。電影里的艾倫不夠帥氣,不夠多才多藝,不夠自信,在被肯“洗腦”的肯的樂園里,一樣沒有容身之地。
因為在父權社會,性別不是身份,而是一種相同的處境。
這才是《芭比》真正想要表達的。它不僅僅只站在女性這邊,而是平等地告訴每一個人,當權力結構中性別不平衡時,受害者是在座的所有人。
就如波伏娃所說,男人和女人并非對立的敵人,女性主義要改變的是不平等的思想、霸權的理念,并不是要打倒具體的每一個男人。
所以我其實不明白為什么有人看完會破防。這部電影沒有任何極端地表達,只不過用非常直給的方式諷刺了一些現狀。
況且你能從中看出女性導演在處理結局時的溫和,無論是芭比還是肯,他們最終都在追尋同樣的東西,即生命的意義。
我是誰,誰又來定義我。
“我來看我的婦科醫生。”
電影最后,即便芭比在現實世界見識到了“藏得更好”的父權制,體會到了人間百態。她也沒有選擇回到看似完美的芭比樂園,而是決定坦然面對復雜情緒、橘皮組織與衰老,從了解身體開始,成為一個由自己主宰的,真實的人。
而肯,又何嘗不是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