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2月,25歲的費正清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為自己的博士論文尋找素材。在北京的最初幾年,除了西總布胡同21號的家,他還經常出現在一個地方——坐落于朝陽門內的華文學校,那里是他修讀漢語、生活交游的所在。
晚年時,費正清在回憶錄中描述這所“中文預科學校”:“華文學校的棕色樓群,就好像是用直升機突然從加利福尼亞運到北京似的。像其他坐落在這古老的京都散發著現代氣息的學校、旅館和醫院一樣,這座三層大樓,高高地屹立在一群灰色的平房之中。”
華文學校的主樓是整個校園中最具標志性的建筑。平面上,建筑中間向北凸出的部分為禮堂,兩側設有圖書館和諸多教室,學校最主要的教學活動,即在此處開展。
掩映在樹叢中的華文學校主樓今貌
主樓夜景,校園內已經裝設有完備的電燈以供照明。
不僅是費正清,在20世紀20至30年代的北京,華文學校發揮著一個交流樞紐的作用。出色的中文教育,吸引了大量來華的外交官、傳教士、軍人、學者在此學習。這樣的作用在美國漢學界尤為凸顯,美國第一代學院中國問題研究者但凡來過中國的,大多在此接受中文培訓或從事研究工作,除費正清外,亦不乏史迪威、韋慕庭、恒安石這般人物。
如今,這座建造于一片灰瓦之上、風格迥異的美式校園,已然遮蔽在重重樓宇之中,而這里的故事,則要從1910年說起。
1910年,英國倫敦會倡議,在北京開辦一所供來華傳教士進行漢語培訓的專門學校。1913年,該校正式成立,是為“華北協和語言學校”。彼時的校址并不在朝陽門內,而是在燈市口大街路南85號。著名兒童教育家孫敬修曾在此有過短暫的教學經歷,在他的回憶錄中,對燈市口時期的小院及課堂情境有過生動的記錄。
1916年夏,受學校董事會的邀請,北京青年會干事裴德士執掌校務,專職負責該校的教務工作。在裴德士的經營下,華北協和語言學校的師資力量與辦學規模逐步擴大,原先租用的院舍已經無法支撐學校的正常運轉。裴德士等人多方籌措,由洛克菲勒中心基金會等組織出資30萬美元,在朝陽門內九爺府以西選定地址,于1925年興建起一座美式校園。
華文學校設計平面圖
新校址的門牌是東四頭條五號,面積有26畝,包括校舍、教員別墅在內的15棟鋼筋水泥建筑,硬件設施在當時堪稱一流。費正清言:“我們可以睡彈簧床、宿舍里有淋浴,桌上有中、西餐,這大大減少了我們可能遇到的東方文化的沖擊。”
學生室
在1925年3月出版的華文學校校刊中寫道:“現代化的學院展現了一派新的氣息。校舍是磚瓦結構的現代建筑,具有先進的防火設施,中央供暖……三層高的教學主樓,兩翼是與廚房相連的宿舍,三棟別墅是該校外籍教師的住所。主樓里有演講報告廳、自習室、教室、圖書館和辦公室。”
禮堂的二層視角,兩側的房間可作為辦公室和包廂使用。
禮堂內景今貌
華文學校圖書館內景。截至1933年5月,圖書館藏書量已達24933冊。
這三棟別墅為經典的美式鄉村別墅風格,與簡潔的教學區域形成鮮明對比。別墅的住戶,主要是外籍教師。
會客廳
新校舍建成,學校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同年夏天,華北協和語言學校與燕京大學達成合作,更名為“燕京華文學校”,作為燕大下屬的獨立學院而存在,辦學重心也從單純的漢語教育,向中國學研究中心轉變。
依托燕大深厚的學者資源,延請中外各界名士進行演講,是這一階段華文學校辦學的特色。講者的身份也十分多元,政界人士中,有馮玉祥、王正廷等。自1926年起由中國學者在此進行的中國文化系列演講,其講者堪稱一時之選。當時的著名學者如梁啟超、王國維、胡適、顧頡剛、趙元任、吳稚暉、李濟、張君勱、吳宓、黃侃、林語堂、徐志摩、梁實秋等,都曾在此登壇。
學校的大門開在東四頭條上,門上已經懸掛了新的校名,“Yenching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這張主樓門前的合影中,后排的恒慕義(左2)、裴德士(左4)、馬爾智(右4)、盈亨利(右3)、博晨光(右1)均為華文學校搬遷新址后的核心成員。年輕的馮友蘭(后排右2)曾在華文學校開設每周一次的中國文化課程,講授《莊子》。
《中國人的氣質》一書的作者明恩溥(中)也曾出現在華文學校。圖為他與校長裴德士(右)和校董盈亨利(左)在校園別墅走廊內的合影。
外國演講者中,著名記者斯諾的出現值得注意。在1937年的一次演講中,他向國外學生描述了在陜北蘇區的見聞,打破了官方的新聞封鎖,國外學生對此興趣尤濃。
而后來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賽珍珠關于中國小說的演講、清華外文系美籍教授翟孟生有關中國民俗學的講座、中國作家老舍用英文演講的“唐代的愛情小說”,則堪稱1930年代華文學校最有學術價值的講座。
演講室講者的身份十分多元。
“珍珠港事件”爆發后,日軍占領了學校,校園內的主樓淪為所謂的“中央日本語學院”,宿舍及別墅則被岡村寧次司令部軍官占用。1945年日本投降后,因戰爭對校園環境及藏書的影響不大,學校繼續辦學,直至1948年大部分師生離京返美,學校才最終結束教學。
目前所見關于華文學校的照片并不算豐富。本版刊發的這組照片,推測拍攝于1925年3月之前。這組照片所涵蓋的范圍極其豐富,基本可以讓我們領略華文學校校園初創時的狀態,走進今天的華文學校舊址,依舊可以感受到昔日的氛圍。
文 | 高一丁
圖 | 高一丁
編輯 | 楊麗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