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極具前瞻性的城市,這座城市的表現多次刷新了我對西部地區的看法。
今天我不談20年前就修建雙向14車道的三環路,不談成都早在1985年就組建綜合交通規劃辦公室開始構思成都地鐵的布局,不談成都2007年就開始謀劃天府國際機場的選址,也不談成都提前串聯德陽、眉山和資陽,成為全國第三個批復的都市圈,我只談深圳和上海為什么會一反常態的到成都來招商?這一切的一切,可能早就在幾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2021年5月13日,經濟特區深圳光明區的領導帶隊一路北上來到成都,其目的是開展招商推介會,你沒聽錯,是深圳來成都招商引資,無獨有偶,2023年5月19日,上海·川渝投資合作推介會在成都舉行,你也沒聽錯,這也是上海首次入川招商。
坦白講,這兩則新聞打破了西部城市只能去沿海城市招商引資的刻板印象,為什么深圳和上海會選擇成都呢?
原因很簡單,成都幾大支柱產業的蓬勃發展被商業嗅覺敏銳的沿海大城市注意到了,這一次,深圳和上海來成都的目的非常相似,就是沖著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來的。
誰都知道,在經濟發展上,成都難以和深圳、上海相比,但是能讓深圳和上海千里迢迢來成都招商,你知道成都這幾十年付出了多少心血嗎?
把時間往前推,從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成都作為全國重點建設的三個電子工業基地之一,已開始悄悄發力。
到了1958年,中國第一根自制電子顯像管在成都橫空出世,這劃時代的一刻可以說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拉開了帷幕。
但這一路并不是一帆風順,在上個世紀末,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由于創新不足、技術落后,一度處在低谷,同時改革開放后,沿海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如火如荼,成都此時已經坐不住了,開始謀劃更宏大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宏圖。
隨后到了2000年,成都就出臺了《關于加快信息化建設和信息產業發展實施意見》,這個政策也為如今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破萬億種下了果實。
好巧不巧,一年之后,國家就把電子信息行業列為了“國家支持的重點高新技術領域”,并大力支持其發展,而更巧的是2001年底,中國加入了WTO,這意味著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市場將和全球電子信息市場深入鏈接,這是偌大的機遇,好在成都在之前就開始提前布局了。
這些年,在政策傾斜和營商環境的吸引下,英特爾、華為、京東方、戴爾、聯想、德州儀器、富士康等國際知名企業紛紛入駐成都,大批知名企業的聚集,不僅解決了大量就業人口,還帶來了上下游產業鏈配套以及大大推動了進出口外貿。
更重要是以上一切都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營造了厚實的土壤和氛圍,能吸引更多相關企業在此創業創新、在此深耕發芽。
比如這一次上海來成都招商引資,被招引企業中就有一家固態電池企業,核心技術就是來自電子科技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而之前深圳也和成都的幾家電子信息的企業達成了合作。
所以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能成功,正是在2000年前后,成都提前布局,為隨后經濟高速發展打下了基礎,這也是為什么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規模能排在中西部首位的原因之一。
成都為什么選擇這個賽道?因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受地域限制較小,發展空間大,發展能量大,還能留住大量人才。
除了電子信息產業以外,深圳和上海來成都還紛紛瞄準了生物醫藥產業,而說到生物醫藥產業,就不得不提溫江區。
早在1992年,成都臺商投資工業開發區在溫江成立,隨后便一路高歌猛進,僅僅6年后,國家就批復了該區為全國四家之一、西部唯一的國家級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主導產業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食品制造和電子信息。
到了2008年,成都國際醫學城在溫江區成立,A區重點發展醫藥和醫療器械制造,B區重點發展醫學研發、醫療服務和大數據/AI。
隨后,成都醫學城敢為人先,在全國率先提出“三醫融合”的發展理念,三醫即醫學、醫藥和醫療。
如今,成都醫學城聚集了以藥明康德、科倫、百利、百裕為代表的大健康產業領軍企業和上下游協作企業567家,擁有西南最具競爭力的CXO集聚平臺,在研在產藥械品種1533個,單品銷售過億品種7個。
同時,成都醫學城先后被評為“中國生物醫藥最具潛力園區”“中國最佳醫療健康產業園區”“2020十大最具投資價值園區、2020投資發展環境質量十佳園區”“2022最佳生物醫藥產業園區TOP20”等榮譽。
經過十幾年的默默耕耘,溫江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已成為了成都發展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高端診療的主要承載地。
即使面向全國,溫江區生物醫藥實力也是拿得出手的,就舉一個例子,去年,國家發改委在全國唯一布局的具有生物靶向藥物研發和產業化功能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就落戶在溫江區。
還是在去年,在成都發布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里,就多次提到了溫江區。
文件中明確了充分發揮溫江健康產業發展基礎,加快培育特色專科醫療、高端仿制藥、便攜式智能診療設備等細分領域優勢,打造國際健康產業高地。
明確了充分發揮溫江農業本底和四川農業大學等技術優勢,推進生物農藥、有機肥等生物農業制品領域技術研發、孵化,建設花卉苗木種質資源、重點品種資源大數據庫,打造西南種苗繁育中心。
還明確了發揮溫江互聯網醫院集聚優勢和腦科學布局優勢,前瞻布局生物服務、生物醫學人工智能等細分領域。
綜上所述,其實生物醫藥產業只是溫江區蓬勃發展的名片之一,溫江區之所以能快速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統籌布局,前段時間,溫江在區委十五屆十次全體會議中明確提出了構建“姓溫有據”的‘3+6’現代化產業體系。
“姓溫有據”就是”以資源為導向精準定位,圍繞產業選擇“有據”科學布局,堅持創新為要、實體為重,而3+6則指的是醫藥健康、綠色食品、現代都市農業三大地標產業,以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印務輕紡、現代商務、文體旅游、數字經濟六大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
在醫藥健康產業方面,溫江區有藥明康德、科倫、百利、海思科、百裕等創新藥領軍型、平臺型企業。
在綠色食品產業方面,溫江區有頂津、頂益、統一、娃哈哈、青島啤酒、圣恩、揚名等109家行業企業。
在現代都市農業方面,溫江區依托四川農業大學、成都農科院等高校院所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資源,加速形成成果轉化。
其實談了這么多,為什么有那么多企業愿意到成都二圈層的溫江區去扎根發展?一句話,溫江區的營商環境比你我想象得還要好。
在2020環球趨勢大會營商環境高峰論壇上,溫江區榮獲“2020年度營商環境創新創優標桿城市”,溫江區行政審批局獲評“2020年度政務服務賦能創新單位”,而在2022中國幸福城市論壇上,溫江區再次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系列榜單并獲得“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區”稱號。
這些稱號和榮譽,短短幾個字的背后正是溫江區政府不斷強化政策供給、服務質效和法治保障的成績單,溫江區政府甚至還要求干部學產業、懂產業、精產業,只有這樣才能切實了解企業的需求,切實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招商引資不是招來就完事了,有些城市只管招商,后續的服務卻沒有跟上,最終還是沒有留住企業,而溫江區政府以做好企業“店小二”的理念,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此安心發展和壯大。
如果說溫江良好的營商環境是軟實力的體現,那么有大學城之稱的溫江區,高教硬實力同樣不可小覷。
高教對城市的加持是厚積薄發的,比如合肥依托中科大實現了科技立市,產學融合和成果轉化層出不窮。
而溫江區有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雙一流大學本部或校區以及多所大中專院校,源源不斷為溫江區輸送人才。
要知道溫江區大學城另一端緊密連接著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這也為園區的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直接推動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溫江區眾多大學加速成果轉化、加速產學融合之時又與溫江區政府的“招商引智”攜手發力,這也是為什么溫江區能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9個國家級研發中心、190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42個公共技術平臺的底氣。
綜上所述,溫江區的快速發展其實也是成都快速發展的縮影,這也是為什么深圳和上海會遠赴上千公里來成都招商。
坦白講,當我看到溫江區率先在成都實現政務大廳“零中介”之時,當我看到溫江區的花木搭乘中歐班列一路向西遠銷歐洲之時,當我看到溫江區醫藥企業的創新藥打破了“出海”的中國紀錄之時。
我深知,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