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劉肥后代子孫。
劉穆之出生于京口,從小愛好讀書,學識淵博,瑯邪內史江敳很賞識他,就讓劉穆之擔任自己的主簿。
公元404年,劉裕在京口起兵發那反抗篡位稱帝的桓玄,彼時的他急需一個主簿來協助自己,何無忌就推薦了劉穆之。
此后,劉裕在前方奮勇殺敵,劉穆之就不遺余力為他穩固后方,提供糧草,事情處理得井然有序。不久劉裕就擊敗了桓玄,攻占了東晉都城建康。從此以后,劉裕就將劉穆之當成自己的心腹,每次做決定前都會事先咨詢劉穆之的意見,劉穆之也是盡心盡力、知無不言。
當時,東晉的律法過于寬松,導致很多豪門世族恃強凌弱,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劉穆之就修訂法律,并嚴格執行,百姓都拍手叫好。
義熙三年,揚州刺史、錄尚書事的東晉大臣王謐掛了,按照威望理應由劉裕來繼任。當時,另一位北府軍將領劉毅卻不服劉裕,試圖阻止劉裕繼任。
在這關鍵時刻,劉穆之勸說劉裕:東晉經過司馬道子和桓玄的折騰后,其實已經搖搖欲墜了,而劉?,F在功高蓋主,只能往上走。而劉毅等人又不甘心臣服,遲早會撕破臉,劉裕不應該放棄揚州這個根本之地,否則日后將會受制于人。
劉裕聽取了劉穆之的寶貴意見,親自入朝,順利繼任揚州刺史、錄尚書事一職,接掌了東晉朝政大權。
公元409年,劉穆之追隨劉裕北伐割據勢力南燕,東晉成功滅了南燕。隨后,劉裕又匆忙南返,成功挫敗了叛軍盧循。在這兩次作戰中,劉穆之都在背后給劉裕出謀劃策,這引起劉毅的嫉恨。劉毅就想離間劉穆之和劉裕之間的關系,他對劉裕表示劉穆之權力太大,沒想到劉裕卻更加信任劉穆之,讓劉穆之改任自己的司馬。
公元412年,更是讓劉穆之兼職丹楊尹。也是在這一年,劉裕與荊州刺史劉毅撕破臉,劉裕出兵討伐劉毅。劉裕讓自己的手下諸葛長民留守建康,總理朝政,并讓劉穆之輔助他。
諸葛長民平時多了很多不法之事,經常害怕被劉裕懲治。在得知劉裕擊敗劉毅后,諸葛長民更加恐懼,一度想要作亂。
于是,諸葛長民就問劉穆之:“為什么很多人都說太尉(指劉裕)和我不和呢?”劉穆之很機智,他就安慰諸葛長民:“太尉西征,將他的家人都托付給你了,何來不和之說呢!”諸葛長民聽后也覺得有理,就對作亂之事一直猶豫不決。而劉穆之火速派人將這消息傳遞給劉裕,劉裕急忙趕回建康誅殺諸葛長民。
公元415年,劉裕率兵討伐反對自己的荊州刺史司馬休之,這次他讓自己的弟弟劉道憐監留府事,但是具體事情還是由劉穆之拍板做決定。
一年后,劉裕出征后秦,他留下世子劉義符監太尉留府,并由劉穆之留鎮建康輔助兒子。
在這兩次留守建康過程中,劉穆之掌管東晉朝政,治理有方,同時又調運糧草等做好后勤保障,全力支持前線的劉裕。得益于劉穆之的有效助攻,劉裕順利滅了對手司馬休之以及后秦割據勢力。
就在劉裕打算以關中為基地,繼續北伐的時候,劉穆之卻病逝了。
沒有了劉穆之,劉裕擔心后院起火,不得不放棄繼續北伐的打算,立即返回建康。
劉裕稱帝后,追封劉穆之為南康郡公,以表彰他的功勞。
劉穆之去世后,劉裕曾對身邊人說:“穆之若果沒有死,就會助我治理天下?,F在可說是‘賢人去世了,國家危殆了’。”確實,如果劉穆之能再多活幾年,也許劉裕說不定就能統一中國,提前結束西晉末年以來的戰亂局面,還百姓一個太平生活。
劉裕和劉穆之都出身寒門,但是他們都是一時的風云人物,彼此惺惺相惜。他們有著別人羨慕的默契,劉裕負責軍事,只管在外東征西討;而劉穆之則負責留守后方,保證后方穩定和前線的后勤保障,他們堪比西漢的劉邦和蕭何。
宋代著名詞人陸游這樣評價劉穆之:“蕭相守關成漢業,穆之一死宋班師”,可以說恰如其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