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發威喻早秋,驕陽似火正當頭”,我國民間有很多關于“秋老虎”的諺語和詩句,用來形容立秋節氣后天氣短期回熱的現象,具體時間段一般是指三伏的最后一個階段,出現在立秋后。末伏后天氣將逐漸轉涼,但中午還是會比較炎熱,可能會讓人感覺比頭伏中伏還要熱,暑熱容易使人煩躁,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因此老人們常說,“秋老虎”咬人啊!
中醫認為,立秋后秋氣應肺、秋燥漸顯,理應養肺潤肺,但因目前仍處末伏,暑熱仍然明顯,所以在夏秋交替、陰陽消長之時,養生調理應從消暑清熱逐漸向滋陰養肺過度。從中醫角度講,“秋燥”就是空氣中水分減少,很多與干燥有關的疾病會高發。“秋燥”的癥狀常見皮膚干燥、眼干裂、舌紅少津、痰中帶血絲等,無論健康的人還是有慢性疾病的人,都需要在這個時節多補充水分。
處暑節氣
溫馨提醒:立秋后天氣容易變化,尤其夜晚氣溫下降,人們容易感受傷寒,出現惡寒頭痛、肌肉酸痛、腹痛腹瀉等癥狀。此外,此季也是面癱高發的時節,過度吹風納涼,風寒之邪侵襲頭面而導致面癱。因此,這個時節空調應注意溫度不宜過低,特別是風口切忌正對頭面,醉酒、疲勞、汗出、洗浴后也不宜當風而吹。
“秋老虎”傷人,科學應對、健康生活、合理飲食是避免“秋老虎”咬傷的最佳選擇。隨著天氣轉涼,人們的食欲會明顯增加,同時民間又有“貼秋膘”的說法。飲食方面,此時宜進溫食,不宜過飽,少食多餐,避免肥甘厚膩的食品及冷食。粳米、小米、糯米有健脾胃、益中氣的作用,可適當補充。下面就給大家推薦幾款適合秋季的營養食譜和導引坐功。
養生粥湯
1、茄子炒豇豆
【用料】茄子1根,豇豆、蒜片、鹽適量
【做法】茄子洗凈切條,紅豆洗凈切段,加入少量蒜片,中和茄子的偏寒之性,炒熟后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茄子味苦,歸脾、胃、大腸經,可祛濕消腫,降"火氣",除秋燥,營養豐富,有抗氧化、保護心血管的作用。紅豆味甘、咸,性平,歸脾、胃經,可理中益氣,和五臟,止消渴。
2、南瓜炒肉絲
【用料】南瓜500克、瘦豬肉200克、鹽適量
【做法】南瓜、瘦豬肉洗凈切絲,先煸炒肉絲,再加入南瓜絲,炒熟后調味即可。
【功效】南瓜味甘,歸脾、胃經,可補中益氣、清熱解毒,還改善"秋燥""秋乏"的癥狀。
3、鯽魚車龍湯
【用料】鯽魚1條,生姜5片,車前子15克,五指毛桃15克,植物油、蔥花、香菜、鹽適量
【做法】將鯽魚洗凈,除去內臟、魚鱗,背部打花刀,用植物油將鯽魚稍微煎一下,加水后放入五指毛桃、車前子、生姜片,燉至湯如奶色,根據個人口味進行調味,酌加蔥花、香菜即可食用。
【功效】鯽魚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有健脾利濕,消腫利水之效;生姜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有利水通陽、溫肺等功效;五指毛桃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煲湯后有淡淡椰奶的香氣、清爽可口;車前子味甘,性微寒,歸肝、腎、肺、小腸經,有清熱利尿,滲濕通淋,明目,祛痰等功效。
此外,進入初秋,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從繁茂生長轉為蕭索成熟,人體也轉入收斂內養狀態。也可通過練習以腹式呼吸為基礎的立秋、處暑節氣導引坐功,達到鍛煉五臟六腑,增強心肺功能的作用,使肺腑處于先對平衡的狀態。
導引坐功
一、立秋節氣導引坐功。進入立秋節氣,每天清晨著寬松練功服,盤腿而坐,上身微微前俯,兩臂伸直撐于地面,分開與兩肩同寬,然后含胸、屏住呼吸、聳身向上、重心前移、稍停、還原,如此反復數次。最后,叩齒、咽津、吐納收功。
二、處暑節氣導引坐功。進入處暑節氣,每天清晨著寬松練功服,正坐或盤腿而坐,轉頭向左上方微微昂起,再緩緩轉向右后上方微微昂起,同時兩手半握拳,在后背處從上到下輕捶腰背,每轉頭1次,捶背6次。頭向左、向右各轉數次。最后叩齒、咽津、吐納收功,也能起到強身健體的功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李曉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