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27日,拂曉,古桑鄉(現淮安市盱眙縣古桑鄉)磙子澗村東,新四軍(1948年初,全國各部隊均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前,不少地方部隊仍繼續使用原番號)某部正沿著附近的田埂、土路悄然北撤。
當天,負責后方警戒的士兵楊曾發,正在一條土坡上放哨警戒,突然看到不遠處,來了十來名敵人。
楊曾發俯下身子,將身體藏在一旁的草木叢間,用槍口輕輕撥開叢枝,向外仔細探看。
只見這十來名敵人騎著自行車,正沿著不遠處的土路,向北而去,照這個速度,對方不久就能跟前面的部隊照上面。
怎么辦?
楊曾發不由皺起了眉,部隊北撤行動機密,萬一被這些人看到,走漏了風聲,可就要壞事了。
眼看對方就要經過自己附近的這個山坡,楊曾發隨即抓起身邊的一塊石塊,猛地站起身,卯足了力氣,發狠地一聲大喊,將石塊朝著騎在最前面的那名敵人飛砸了過去。
“嗖!”
這石塊兒帶著風聲,“吧唧”一下子打在了正前面那人的胸口,因為隔得較遠,打得倒不算太狠,但也把對方嚇了個一哆嗦,以為自己身上中槍了,那人一歪扭,“哎呀”一聲便連人帶車摔到了一旁的溝壑之中。
一時間,對面那群敵人們紛紛下車的下車,調轉車頭的調轉車頭,沖著楊曾發藏身的這個地方沖了過來。
楊曾發一看,自己已經成功地吸引了對方的注意,旋即一轉身,便向著附近的村內狂奔而去。
楊曾發沿著坡地、溝壑、土埂躥跳著,原本他想要將對方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為部隊爭取足夠的轉移時間之后,自己隨后尋機從容脫身而去。
然而,當自己身后的大呼小叫,隨后如同狗皮膏藥一般,始終黏在后面,怎么也甩不掉的時候,楊曾發才意識到,自己還是有些大意了。
現下的這種情況,眼看著是怎么也甩不掉了呀!
楊曾發心里發急,腳步卻一刻不停地向著村內奔去,當時的他,有些焦慮,始終想不到擺脫敵人的辦法。
然而,當他進村不久之后,搭救他的那個人,便出現了。
當天,村民張全貴像往常一樣,早早地起床開了院門,隨后便拿著掃帚打掃起院子內外的各個角落。
當他掃到院門口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才抬頭,便看見一名穿著軍服的人跑到了自己的身邊。
對方臉上難掩焦慮之色,喘著粗氣說道:
“老鄉,我姓楊,是新四軍戰士,我剛才被敵人發現了,他們現在正在后面追我,你看能不能......”
楊曾發的話還沒說完,兩人便聽見不遠處,東面的村頭傳來了一陣犬吠聲。
敵人已經追進村內了。
張全貴二話不說,一手拎著掃帚,一手將楊曾發便拉了進院,當下情況危急,也來不及多想,張全貴拉著楊曾發,一直將對方拉到了燒火做飯的那間屋內。
兩人進屋之后,張全貴快步走到灶臺前,兩手托住大鍋,一用力,將這口大鍋挪到了一旁。
“趕緊快過來,躲到鍋灶里面。”張全貴扭頭看了眼楊曾發,催促對方道。
楊曾發見狀,趕緊翻身跳進了鍋灶臺內,隨后,張全貴便將大鍋移回到了原處。
做完這一切后,張全貴從身后抽出柴火,將之放進了燒火口內,做出準備生火做飯的樣子。
正當張全貴往里面填柴火的時候,五六名持槍的敵人,沖進了院內,對方循聲走到了張全貴的身邊。
“看到有個新四軍的士兵過來了嗎?”領頭的小頭目環視了一圈屋內,走到灶火前揭開了鍋蓋,四下也沒有可以藏人的地方,便沖著張全貴吆喝道。
“老總,我這準備做飯呢,剛才就聽見外面狗叫聲了,別的什么人也沒看見吶。”張全貴悻悻地站起身,手里還兀自攥著幾根柴火。
當時,這幫敵人們都沒有想到,眼瞅著馬上要生火做飯的灶臺內,竟會藏著他們要找的那名新四軍戰士。
隨后,一眾敵軍便在張全貴家搜了一番,然后便撤出翻尋別家去了。
當天下午,確認沒有敵人在附近之后,楊曾發才告別張全貴,向北急追部隊去了。
在那烽火狼煙的歲月里,有無數草根英雄,他們在晦暗之際奮起,卻最終消隱于歷史的長河之中。這些隱匿在歷史長河之中的故事,雖然鮮為人知,卻依然是當年那幅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畫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謝閱讀,我是青史如煙,聊小眾歷史,不一樣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聞錄——第358篇,歡迎大家關注,翻閱下面合集內的往期精彩內容,歡迎評論、轉發,共同弘揚正能量,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盱眙文史資料》,王德華口述回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