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Deepseek的關注度正持續下降!有數據顯示,Deepseek的用戶活躍度從春節高點的15%一路滑到目前的3%。
Deepseek的R2升級版難產,網絡上多了不少對Deepseek的吐槽,對于稍微敏感一些的問題,它就開始“沉默”……
而一度被Deepseek“威脅”的英偉達股價再創新高,突破160美元,市值逼近4萬億美元,碾壓蘋果歷史峰值,AI芯片霸主地位無人撼動。
反觀A股,“東升西落”成了銀行股的獨角戲,科技基金被迫“掛羊頭賣狗肉”,重倉銀行股撐場面。寒武紀們還在苦苦追趕,CUDA生態壁壘卻讓英偉達的“超級螺旋”越轉越快。
大A的“銀偉達”們扛著指數沖鋒,但若科技賽道遲遲不接棒,這波行情能走多遠?
全球AI盛宴,我們真的只能旁觀?說好的“東升西落”呢?
Deepseek為啥涼涼?
根據之前的《The Information》獨家爆料,DeepSeek R2原計劃今年5月推出,但現在依然沒有動靜,也不能怪大家有質疑。
相關消息,核心原因竟是創始人梁文峰對模型性能“不滿意”。那么這個“不滿意”到底有多不滿意?是不敵OpenAI o3,還是對比R1沒有多少突破?
此外,有國內知情人士的消息稱,R2研發進程緩慢可能是由于缺少英偉達H20芯片。要知道R1的訓練總計耗費了3萬塊H20(國內特供版)、1萬塊H800和1萬塊H100。所以在H20吃緊的情況下,預計耗費更多算力資源的R2難免受到波及。事實上,這不是R2第一次被曝項目延期了,最早能追溯到今年4月份。
不僅僅是Deepseek的升級版難產,同時網絡上多了不少對Deepseek的吐槽。
有數據顯示,Deepseek的用戶活躍度從春節高點的15%一路滑到目前的3%,基本跟涼涼畫等號。
有人說功能bug多,有人吐槽反應慢,還有人直接甩一句不好用,卸了。這感覺就像點了個外賣,菜單上寫著五星級牛排,結果送來一盤嚼不動的牛腱子。你說氣不氣?
更有資深人士稱,deepseek已經嚴重爛尾。其邏輯是:
現在的deepseek有非常強大的過濾器,一問到什么負面或者敏感議題,經常回撤答案,仿佛意識到自己泄露了什么機密。它的沉默,震耳欲聾。一個失去靈魂的傳聲筒,就只是一個高級點的聊天玩具罷了。看似智能,實則在構建全新的愚昧系統。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ai。
為什么一度將英偉達嚇出了冷汗的國產之光,會淪落到今天這個模樣?為什么deepseek成為一個自我閹割只報喜不報憂的乖寶寶?背后值得深思。除了自我閹割外,deepseek還嚴重爛尾。早期DeepSeek是通過蒸餾ChatGPT的回答體系,答案質量非常高。
但是開源之后,接入的是簡中互聯網,被喂進去了成千上萬的營銷軟文,標題黨和陰謀論。吃進去的是垃圾,吐出來的也只能是垃圾。然后AI還會繼續吃自己生產出來的內容,成了信息污染閉環。所以現在經常發現,deepseek會將小說變成歷史,童話變成報告,信任一夜崩塌。
英偉達股價再創歷史新高
本周,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龍頭英偉達股價觸及160.98美元的歷史新高,市值隨之突破3.92萬億美元,市值超過蘋果公司在2024年12月26日收盤價創下3.915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近期英偉達股價呈現波動上漲趨勢。6月以來,英偉達股價累計上漲了17.92%。今年年初至7月3日,英偉達股價累計上漲了18.67%。
春節之后和清明之后,英偉達一度迎來兩大冰點,現在馬后炮回頭來看,那時候都是絕好的買點。
英偉達股價與市值不斷上漲,主要歸因于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當下,全球對于AI芯片的需求呈井噴式增長,無論是科技巨頭們建立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還是新興科技企業進行模型訓練與推理,均對英偉達高端處理器有高需求。
更重要的是,其全球壟斷地位沒有受到后來者的挑戰。
從業績看,在5月底公布的最新季度財報中,英偉達業績還在增長。英偉達2026財年第一季度營收440.62億美元,同比增長69%,凈利潤187.75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數據中心業務收入達391億美元,同比增長73%,Blackwell架構芯片占數據中心收入近70%,顯示英偉達已推動AI芯片從Hopper架構向Blackwell架構過渡。
此外,在上周的英偉達股東大會上,英偉達CEO黃仁勛則談到市場對算力的需求還在增長。他表示,推理需要更多計算。僅在過去一年時間里,tokens(詞元)生成就激增了50到100倍。為了滿足這種指數級的激增,大型人工智能工廠正在各地崛起。僅微軟在上個季度就處理了超過100萬億的tokens,是一年前的5倍。
黃仁勛還表示,公司在多個領域都有增長機會,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是最大的兩個機會,代表著數萬億美元級別的增長機會。未來將有數十億臺機器人、數億輛自動駕駛汽車和數十萬個機器人工廠,它們都將由英偉達的技術驅動。
這兩天,之前被嘲笑的但斌又跳出來了,其演講稱,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是誰?毫無疑問就是類似于英偉達,Meta等相關的這樣一些公司。要投“輕資產、高盈利”的商業模式。
要怎樣去賺到100倍呢?一定要用產業的眼光,要用10年、20年、30年的眼光。互聯網的周期大概是30年,智能手機也20年了。從長視角看,我們僅僅處于AI爆發的第一天,一切就是剛剛開始。如果我們能夠活到像芒格,像巴菲特的年齡,如果再從業四十年,是有可能產生一個奇跡的。但是這個奇跡一定是我們扎根中國,放眼全球,從全球的角度,跟全世界最偉大的企業共同成長,這樣可能性會更大一點。
說好的“東升西落”呢?
2025年年初之后,市場一直渲染“東升西落”的敘事,但股市做出了最誠實的回答。
科技資產依然是一地雞毛,A股還沒有看到能夠扛打的AI公司、機器人公司。“東升”升的只是銀行等少數資產。
不少名為“XX科技”、“XX智能”的科技策略基金重倉的都是銀行股,有些搞笑和諷刺。或許是他們在大A真找不著能買的科技股了吧?
在人工智能和科技領域投資上,我們的確應該要學習但斌放眼全球的眼光和思路。
據目前來看,英偉達在AI芯片領域的壟斷地位已形成“超級螺旋”效應。其Blackwell架構芯片占數據中心收入近70%,H20、H100等高端產品在算力性能、能效比和生態兼容性上全面領先。
反觀國內企業,盡管華為昇騰、寒武紀等企業加速追趕,但技術差距依然顯著。例如,寒武紀2025年第一季度雖實現營收激增,但其核心產品仍需依賴傳統業務支撐,真正的AI芯片商業化落地仍需時間。
更關鍵的是,英偉達通過CUDA生態構建了不可替代的軟件壁壘,開發者社區和合作伙伴網絡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而國內企業在生態建設上仍處于早期階段。
上周五,又是銀行股大放異彩的一天,工商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等9股同日創出歷史新高。年內而言,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有15只銀行股刷出過歷史新高,占42只銀行股的35.7%。42只銀行股的漲跌幅中位數為18.7%同期滬深300指數漲1.2%。板塊最新市值15.96萬億元,較2024年末的13.58萬億元增加2.38萬億元。
具體而言,浦發銀行是年內最能漲的銀行股,漲幅為41.69%。青島銀行、興業銀行、浙商銀行、江蘇銀行年內也上漲超過30%。對此,有股民戲謔,“別漲了,我買還不行嘛”。還有股民將銀行稱之為“銀偉達”“銀斯達克”。
為什么這一兩年來,他們要死頂銀行?
其實道理很簡單:第一就是必須要死命護住3000點一線,經濟下行,大家都難的時候,一定要先靠指數穩定住局面;第二也就是XX隊買銀行更放心,更能從容KZ指數。
就大A短期走勢來說,銀行是穩住指數,但后面要看題材股、賽道股能否走出賺錢效應,否則就要小心了。
附件:A股一周重要交易數據
1、500億市值以上公司本周漲幅TOP5
2、100-500億市值以上公司本周漲幅TOP5
3、100億以下市值公司本周漲幅TOP5
4、本周跌幅TOP10
本文源自:價值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