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作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盡管孔子的一些主張在當時不受歡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的思想沒有價值。
例如,《論語》提醒我們我們要注重內在修養,不要只追求外在的物質享受和表面功夫;注重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養,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品質的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篇》)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
這是儒家仁德思想的特征。品德高尚的君子以為天下一家,從心底里愛護眾生,表現在行動上就是揚善懲惡。這是小人無法達到的境界。小人只會幫助別人做壞事,不可能幫助別人實現他們的好事。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篇》)
活著的道理還沒有弄清楚,怎么可能懂得死呢?
如果您連生命的意義都沒有搞清楚,又怎么能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呢?如果一個人從未真正體驗過某件事,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它。只有通過體驗生命本身,才能真正理解與生命息息相關的死亡。
這句話告訴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死,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享受人生的風風雨雨。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篇》)
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能理直氣壯;說話不順當,做事就不能成功。
所做之事符合自己的社會角色,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如果事情開始就不合乎道義或常理,那么后續的進程就會出現問題。如果開始的步驟出現問題,那么最終的結果也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篇》)
厚責自己,而輕責他人,就可以避免他人的怨恨了。
君子會嚴格地要求自己,不放過自己微小的過失或錯誤;對待他人寬容,和緩地責備或批評他人。
當遇到問題或遭受他人的不滿和責備時,我們應該首先反思自己,認真思考自己的過錯和不足,而不是急于責備他人。通過自我反省和改進,我們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爭端和矛盾,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篇》)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獨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與他做伴。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具備道德的君子不會孤單,必有陪伴和鄰近的感應。
《周易·系辭傳上》說:“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即使身在家中,君子的善言都能得到各處的響應。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豪邁前行,奮斗的人生不會孤單。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篇》)
質樸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鄙;文采多過質樸,就顯得浮滑。質樸和文采兼備,這才稱得上君子。
儒家以為,就像寒暑交替一樣,“質”與“文”也是回環、往復的;沒有哪一樣占主導地位,二者是均衡的。
一個人過于質樸沒有文飾,會顯得粗野、不文明;而過于注重文飾,則會顯得虛浮、不實在?!百|”與“文”完美結合,質樸和文飾比例適當,自然而然就成為君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