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藍字“讀道鄉村”關注
旅游依托型村莊怎么搞?
作為那首唱紅大江南北的“沂蒙小調”誕生地的白石屋村,在讀道文旅團隊的規劃下,被打造為天蒙景區最為核心和經典的綜合型歷史文化體驗互動區域,助力含以沂蒙山小調活態博物館為重中之重的功能區為5A級旅游鄉村示范樣板,在2016年景區開業的第一個財務年實現了游客120萬人的接待量 !
沂蒙山 小調視頻賞析
沂蒙山就是那首“人人都說沂蒙山好”里贊頌的中華名山,而沂蒙山銀座天蒙景區則是沂蒙山最壯麗、最精彩、最生態的精粹中的精粹,那首唱紅大江南北的“沂蒙小調”就誕生在這里!
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調誕生地
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來到了費縣開展工作,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最為艱巨的時刻,八路軍文工團一進駐白石屋村,便與當地百姓形成了生死相依的關系,軍愛民民擁軍,齊心合力打鬼子。文工團員李林、阮若珊就在這時創作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調》。
沂蒙小調全國知名,具備全國品牌影響力,具有向國際影響力發展的潛質。景區主打口號為“沂蒙山小調誕生的地方”,因此,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白石屋村是規劃的重中之重。沂蒙山銀座天蒙旅游區依托沂蒙山小調誕生地,以恢復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在此生活時期的村落場景為核心,建成了沂蒙山小調活態博物館。打造了“沂蒙人家”、“沂蒙物產”、“沂蒙風俗”、“沂蒙聲音”、“沂蒙美食”、“沂蒙歷史”、“沂蒙精神”、“沂蒙山小調誕生記”等八個沂蒙主題院落。
博物館突出沂蒙小調誕生地區獨特的地域特色、歷史特色、文化特色,發揮品牌影響力,充分展示當地的歷史特色,衍生創意文化,延展紅色文化市場、創意國際市場。
功能分區
沂蒙山小調片區即以沂蒙小調誕生地為核心的用地,包括北入口服務區和沂蒙山小調活態博物館兩大主要部分。沂蒙山小調片區位于二天蒙山脊之南,石嵐水庫以北,自平緩地段到山區的緩坡過渡區。南北最長約860 米,東西約2500 米,規劃面積約132.63 公頃(1989.45 畝)。
天蒙小調民俗活態博物館項目布點圖↓
天蒙小調民俗活態博物館根據地理形態及建筑,道路布局分為入口景觀、沂蒙山小調廣場、民俗博物館、生態餐飲、民俗客棧、商業街、登山入口廣場六個分區。其中主要區域民俗博物館區對當地民俗、文化、生活等的集中展示。生態餐廳中集聚了地方私房菜及特色餐飲、濱水餐廳等。
1
入口景觀
在景區入口打造“紅飄帶主題雕塑”景觀,鮮明的紅色旅游文化主題帶給游客強烈的視覺沖擊。
2
民俗客棧、商業街
為了提升當地居民參與性,促進地方綜合效益的實現,在紅色文化及山水體驗區打造以紅色文化和蒙山地區民俗文化為核心內涵的民俗休閑街區。民俗街區由新中式北方合院風格為主,結合當地的石屋建筑風格,其中沿街設置餐館、茶座、民宿、游樂景點、景觀節點等,為游客提供食、住、娛、購等服務,在方便游客豐富旅游產品的同時,還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3
沂蒙山小調活態博物館
沂蒙山小調旅游區雖然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現實載體卻相對缺乏。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基于白石屋村現有的歷史和文化資源對其進行改造,打造成為一座融合音樂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于一體的小調活態博物館。除了傳統的文化展示、愛國主義教育等功能,更融入民俗體驗、娛樂、購物、主題表演等多種元素,強調游客的參與體驗,增強當地村民與游客間的互動。
在小調活態博物館內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是該項策劃的重點所在。白石屋村內,要展現活得民俗,充實景區的觀光游覽內容,比如魯南的飲食風俗、服飾風俗等。
4
登山入口廣場
考慮到游客的游客體驗和游客身體狀況,規劃團隊為景區規劃吊廂式索道,連接沂蒙山活態博物館和望海樓。天蒙山望海樓索道為單線循環脫掛抱索器八人吊箱式索道,單向運輸能力約為 1600人/小時。
下起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西側孤膽石廣場,上至蒙山第二高峰望海樓南側,斜長1278米,高差529米,線路共9個支架,30個吊廂(含5個360°全透明吊廂)。天蒙山360°水晶透明吊廂是目前國內少有,山東唯一的觀景吊廂,是名副其實的“天路”!
--THE END--
素材整理:讀道鄉村
素材來源:讀道文旅
版權聲明:我們致力于版權保護,轉載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注明。源自網絡素材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