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原設定為三套書的長評。
三套書,即三位主角,分別是桐華的長篇小說《長相思》、蒙曼的《蒙曼品最美唐詩》系列和蒙曼的《蒙曼說唐》系列(武則天、太平公主和唐玄宗)。
開頭的一部分內容與長評無關,對書有興趣的讀者建議跳轉內容中后部,這里有對書的剖析。
其實我也挺想偷懶,學著各路二十八線小網紅“短平快”的思路,隨便懊糟幾句,
先是起個足夠具有煽動性的標題——
“再有【男人】說曠世才女會亡國,就把這套書直接糊他臉上”
“絕絕子!她得有多高的文化水平才能寫出這套好書!”
“都給我哭!我不允許集美們沒看過言情女王的純愛三部曲!”
注意,一定要用文字挑逗男女對立,一定要足夠接!地!氣!
再配上各種花里胡哨的美圖,然后隨便從書中摘錄一些短段落拼成長段落,
最后,一篇流量頗高的【種草文】就這么誕生啦!
噢,對了,感謝當代“AI識字”的強大能力,以前摘錄尚需手打,現在只需拍照,識別交由機器——連這套工序都省了!
以前吐槽過,我起初很納悶,為什么這種“一眼水汪汪”的內容會被人認為“足夠優秀”,“讀書達人”?
真有人讀書一日一本,每天都發布一篇“讀書心得”,還能有時間忙東忙西顧及家中各種瑣碎?到底是書太爛,不值得翻,還是人過于龍鳳,讓我等凡俗難以望其項背?
隨著研究深入,我越發覺得邪門兒,有些人在簡介部分干脆赤裸裸不裝了——大抵沒說是【騙】,倘若不是我不想惹是生非,“得罪low貨”,還真想把“所見所聞”拿出來大肆批駁一番。
諷刺小人物固然如燒水喝茶般輕松,但毫無意義,別人自有受眾,又何須撕開遮羞布。
無非是舉幾個例子,討幾個樂子,讓讀者會心一笑露出牙槽子,已經夠了。
比如,例子1,某個“書評人”的簡介(見圖)
任職多家500強行政經理——這和讀書有什么關系?
同時,“多家”是“幾家”?
是總部還是分公司,還是參股的小公司?
是說“跳槽頻繁”嗎?天哪,連多家世界500強都不能滿足您,您還真是世間龍鳳啊?
至于什么“被作者特邀和推薦撰寫深度書評”,
那么,被哪位作者特邀?深度書評哪里可見?
例子2,某一位“書評人”的簡介(見圖)
光是“全職閱讀”四個字兒就嚇到我了,中國可沒有“讀書家”這種職業。
擁書10000+,也不是個令人頗為敬仰的數字,何況咱也不知道這都是什么樣的書,雜志也算書的吧?
要是誰說自己【深度閱讀】過10000+本書,那可能還會讓人側目——因為讀過的書多,談吐會不一樣,見其行文就可以了。
至于“三十年讀書,十余年撰稿”,反正就是典型的“夸夸其談”,拿得出手的成績沒有,讀書讀到這種層次,也算是“到了境界”。
當然,這都還算是有所克制的,下面這位就“碉堡了”!
我個人是想不明白,為什么一位“著名作家”給人講寫作課要用【新筆名】?
以我拙見,大作家用舊筆名不是更有【商業騙錢能力】——啊,不對,品牌號召力么?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如果有【名作家】【李芾甘】開寫作課,我相信99.99%懷揣文學夢的男男女女都不會側目,但如果說是【名作家】【巴金先生】開親授寫作課,我相信至少50%懷揣文學夢的男男女女,都會留心一下【價格】。
對了,為啥開寫作課的作家,不愿對外告知自己的作品名稱呢?
而且,識字就能成為作家,大作家分享自己的成功之道,不怕作家太多,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斷了自己的財路?
還有,為啥變現心法要依憑在傳媒工作的經驗?
大作家不應該是專注分享自己的寫作技巧嗎?如何設計一篇小說,如何設計人物、臺詞、沖突等?
如今的互聯網如此發達,好內容被埋沒的概率太低了,現在幾乎所有的內容平臺都在搶【優質內容】啊?
好比我去菜場買豬肉,結果著名屠戶劉一刀不給我仔排,卻口吐芬芳闡述磨刀心法,這特么就格外扯淡了!
除非,磨刀心法才是核心?
那么,什么是【本】,什么是【末】?
不過,對于平臺而言,哪怕是胡說八道的內容,既不涉政,也不違法,有人賣,有人買,那就無所謂。
至于什么“搭伙旅行”背后的“歡愉產業”,那則是防不勝防。
海鮮市場水也深,君不見各種“伴娘出租”“大學生求活”“cos服裝僅限同城交易”“1角硬幣當面驗貨”等,每一類物品背后都有明暗兩條線,怎一個活色生香,削骨銷魂?
平心而論,大多數(互聯網)平臺的發展路徑都是相似的,殊途同歸。
有些“小而美”的平臺,則會出一些奇怪的事兒——
我許久不登豆瓣,發現賬號【又】被做了限制,屬于能【瀏覽】但【不能評論】以及【無法查看私信、評論、關注】的【僅限閱讀】狀態。
如此也好,既然平臺強行限制——關鍵還莫名其妙、毫無來由,以后連登來看看的想法也將越來越淡,更不用說“不幸”瀏覽到那些我根本不感興趣卻又被強行推送而至的內容。
我向來秉承“讀書為用、觀影應思”的理念,對于各種影評、書評興趣日減,因為很多影評、書評難免無病呻吟,或者,因為“得人之惠”,隨手寫點幾百字的車轱轆話,賞個五星好評,權當是“打卡閱讀”。
一些贈書方獲得一堆看上去還不錯的數據,以充kpi;另一些獲贈方可以日積月累免費得一柜子書,佯裝藏書千卷甚至萬卷,拍點照片或者視頻,帶帶貨去騙騙讀書更少的傻子。
大家各取其所,好不歡樂!
前面的內容的確屬于典型的“沒事兒找抽”!
咱必須明確一個現實,讀書與“買書=讀了書”“評論=讀了書”“制作精美的手帳=讀了書”完全不是一類事兒。
賺錢與知識,兩個詞都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
自古有云,“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叩門”。
我犯不著在一個公開頻道分享一些本應【私傳】的內容——“大恩如大仇”,何況還是打著“啟發民智”的旗號。
別人問,才應該回。
而回復也應該根據對方的誠懇程度而定,說到怎樣的程度,以怎樣的方式,都是學問。
古代有【因忠獲罪】,今天也會因【說太多真話而被人嫌棄】。
最好,是讓別人知道【你有這樣的本領】,對方有需求主動來找你,在告訴對方之前,確定對方會按照你的話來做,再著手。
于是,關于桐華的長篇小說《長相思》、蒙曼的《蒙曼品最美唐詩》系列和蒙曼的《蒙曼說唐》系列(武則天、太平公主和唐玄宗),我覺得應該聊幾個【我認為應該讀的切入點】,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就可以了。
像之前那種洋洋灑灑一大堆,流量還不高的講述模式,還是留給【某些私課環境】吧。
【1】桐華的長篇小說《長相思》
23年假期檔,熱度頗高的自然是由楊紫擔任女主的《長相思》。
《長相思》我還真的看了——當然,為了節省時間,開的是2倍速。
楊紫的演技是有明顯的提升,一眾帥哥的表現也不像流量明星那邊空有好皮囊,雖然劇情與原著有大量不同,作為言情劇,還是相當【可以的】。
那么,如果以原著小說《長相思》三部曲為樣本,我們可以思考出些什么?
第一,承平日久,大眾對強烈的情感需求日趨增強
如今,人間虛情假意是常態,就像隨手拋棄的垃圾袋一樣隨手可見,男女真情倒是無處可覓,所以,言情小說和偶像言情劇倒是永恒的“暢銷主題”。
在《長相思》之前,桐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自然是《步步驚心》,這還是2005年的作品。
想當年,魂穿宮廷的故事,絕對是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之后的《金玉良緣》雖不是穿越劇,但延承古風,主打輕松純愛。
《最美的時光》則是都市劇。
對比,這四部我(還算認真)研究過的作品,咱會發現這種情感劇雖然極為套路,但觀眾都極為買賬,除了故事性強,還因為女主角的特質往往是一個時代年輕女性心理的投影。
以《長相思》的玟小六為例,
這個妹子有點男孩子氣,不愛做家務,甚至有點邋遢——被子不疊,碗懶得洗。
但是,到底是個軟妹子,不僅是身體,而且心也容易軟。若不是血統高貴,其樂于助人的靈動性格,大抵是個討人喜歡的鄰家妹妹型。
那么,隨著女性主義思潮的興起,除了血統高貴和讓眾多男人環繞這兩點,玟小六的特質又何嘗不是大多數姑娘們的“集合體”?
所以,女性向的小說和女性向的游戲一樣,主打的就是一個——
讓人在一個虛構的世界里,怦然心動!
而且,越是經濟復蘇、社會祥和,具有強沖突性的情感戲越能打動人心。
考慮到很多人不結婚甚至不戀愛,虛擬情感滿足必將促成一個容量可觀的大市場。
第二,描寫人物可能并不需要對細節有各種描述
這是第一次,他們真正看清楚他的模樣。墨黑的長眉,清亮的眼眸,筆挺的鼻子,薄薄的嘴唇,簡單的粗麻衣衫,卻是華貴的姿態,清雅的風度,讓麻子和串子一瞬間自慚形穢,不由自主就生了敬畏。
上面這段是全書第一次對【涂山璟】外貌的描寫。
但,【桐華】并沒有花費太多筆墨詳述。
長眉是怎樣的誘人、眼眸是怎樣清亮——宛如星星般閃爍?鼻子是如何挺拔——如鑿一般?嘴唇的薄薄,是溫潤如玉,透見粉紅?
比起一眾花里胡哨的描寫,【桐華】的技巧在于給予更多的想象。
像玟小六,全書在外貌身型上的著墨也是極為克制,這也有助于讀者將自己代入角色。
除了這些,我們應該去學習《長相思》中的情感沖突設計。
到底還是四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愛情戲,引入家國情懷自然是常見操作。
你看,金庸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等,莫不是置于一個紛亂的大環境,凸顯人物關系的交織。
自然,《鹿鼎記》不能算武俠小說,韋小寶不是大俠,自然不能為國接盤。
第三,創作也要考慮宏觀文化政策導向
《長相思》小說是2019年的作品,而《長相思》影視劇是2023年的作品。
這兩個時點分別是疫情前和疫情后。
我尋思,如果不是疫情緣故,《長相思》影視劇應該是跟著小說前后推廣。
《長相思》是借用的是上古三皇五帝的神話背景,一方面,是規避架空歷史引發的“歷史虛無爭議”,另一方面,也是響應宏觀文化政策——傳統文化復興大旗。
除了言情小說、影視劇,連不少游戲也大量引入傳統文化概念,這本質上是一種信號——即宏觀政策比較期待有大量融入“舊文化”的“新內容”。
而之前像《長安十二時辰》《兩京十五日》的火爆,也佐證了這一點。
《長相思》雖然還是言情劇的結構,但“三皇五帝”這個概念,就能讓很多觀眾出于“考據的心理”去或主動或被動地了解傳統文化,如此一來,整個文化傳播格局就打開了。
光是上述三點中的任何一點,都足以讓【有心的讀者】研究《長相思》小說,來為今后的創作指導基本思路了。
【2】蒙曼的《蒙曼品最美唐詩》系列
這部分內容原本想做個獨立單篇,連篇名都起好了——
看完這套書,我怕你會瘋狂愛上唐詩宋詞!
不過,考慮到《蒙曼品最美唐詩》系列本就是喜馬拉雅FM開播的同名付費音頻節目的文字升級版,如果說夸贊,也無非是唐詩之美,皆是韻律等溢美之詞。
畢竟受眾設定為大眾,太淺的內容都是耳熟能詳,太深的內容難免枯燥,《蒙曼品最美唐詩》系列只是在雅俗共賞間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
這套書通過精心收錄的幾十首唐詩解讀,將唐詩的精神情感與現代人連接起來,為讀者展現唐詩雖經千年卻永不過時的恒久魅力。
倘若是一般書評,我會沿著這句話的風格鋪陳一番大唐風骨,或是塞外金戈鐵馬的征戰,或是盛世國富民強的風雅,或是男女含情脈脈的愁愛。
只是,將唐詩至于唐史內,又會看到不一樣的色調。
唐宋相似,能舞文弄墨的,幾乎都是不差錢的主兒,風流的基礎,往往都是有俸祿——哪怕是被貶謫他處。
當然,還是從【宏觀文化政策導向】看,讀者抽空讀這樣的書,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肯定要比刷各種短視頻強太多。
重點來了,我在看這套《蒙曼品最美唐詩》之余,還抽空看了由Netflix出品的兩季【人+性大不同】,這是關于情欲文化的“訪談類節目”——有一定尺度但絕不過界。
認真看完這兩季,我更加推薦【有思考的讀者】抽空閱讀以《蒙曼品最美唐詩》為代表一眾普及傳統文化讀物。
第1季【人+性大不同】的主舞臺在日本東京;
第2季【人+性大不同】的主舞臺在中國臺灣。
如果說兩位韓國主持人被日本東京的“世俗文化”(18+影片、情趣玩具產業和牛郎等)震驚,那么,中國臺灣對【人性】的接受程度可能還要讓人瞠目結舌。
順帶一提,秋葉原可見的國產游戲廣告有《原神》和《碧藍航線》——這應該是23年1月拍攝的。
當一種文化上升到【產業】這個維度,總有些東西有跡可循,
比如,產業之中的頂尖者,其成功之道,總有些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比如——
“要做,就要做到無與倫比”。
如果擱在權力角逐層面,那么,無非是“要么不做,做則做絕”。
當然,這些只是表面上的。
深層面一些看,情欲文化肯定要隨著互聯網浸入,而且,時代越平和,這種文化入侵會更快。
人嘛,暖飽思淫欲,總要找一些新東西來打發無聊的時間和精力。
那么,以當前我們所見的互聯網現狀(所折射的當下現實),這種“軟侵襲”又會在新生代中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呢?
這個問題是我在看這部綜藝時會思考的。
我在旁觀(研究)各個大流量平臺時,對層出不窮的各種內容的評論和彈幕,總是在試圖理解【背后的動機】——反正,我自己是沒啥動力去發評論、彈幕。
除非有人付我錢。
當然,其中一個我是琢磨出的——即【情緒】。
也從側面說明至少上億的網絡用戶無法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其喜怒哀樂不現于臉上,那就表現上文字上。
對于“情欲”文化這種基于本能的外來“刺激”,想來也有相當數量會出于“嘗鮮”的想法而沉浸其中,而自制力的缺失也會引發【不能自拔】。
而品鑒唐詩宋詞這種傳統文化,本質上是幫自己提升品位,也是給未來的家庭熏陶一種氛圍——不客氣一些說,個體的文化程度越低,外來情欲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才越大。
對于個體而言,想在蕓蕓眾生里脫穎而出,不是為了考試的【讀書】自然是步入社會后的“殺手锏”。
腹中有書氣自華,倘若筆桿子和嘴皮子可以同時拿捏,自然可以有幸舌燦蓮花、妙手成文,別人只會說一些網絡流行語,而你則能接幾句“唐詩宋詞”,必能讓人刮目相看!
視頻年代,必然讓擅于舞文弄墨者成為稀缺資源,也讓鍵盤碼的遛的,終究不如字跡娟秀或大氣的。
所以,有心的人,真的要環顧四周,琢磨下看哪些書是有助于一時,看哪些書是有助于一世了!
【3】《蒙曼說唐》系列
雖然漢唐打下了中華民族的主基調——如中國的文字叫【漢字】,中國的語言叫【漢語】,最尋常的傳統服飾叫【唐裝】,國外很東方的地方往往叫【唐人街】,但可別忘了,關于漢唐,還有“臟唐臭漢”的說法。
西漢的轉折點自然是漢武帝時期,漢軍北征,何其壯哉!窮兵黷武,最后依舊輪臺罪己。
東漢自“永元之隆”后就開始走下坡路,跌跌爬爬撐到曹丕當權,終于換了王朝。
到了唐,太宗立下了“天可汗”的威名,可之后孱弱的高宗最后讓武則天開立了周;李隆基趕上了好時候,成了開元盛世,也醞釀了安史之亂。
換言之,一旦驕奢淫逸,就難免由盛轉衰。
當然,讀史書還可以看更多層面。
比如,當下由于汽車工業的繁榮與二次元文化的發展,我關注到一些痛車價格不菲,如法拉利、保時捷等,而車主往往年紀輕輕,甚至二十出頭,這就讓人好奇是不是出自商賈之家還是有幸中了頭獎。
不過,如果是出自商賈之家,還如此招搖,當事人可曾為家族有所考慮?
更有趣的是,由于有些娛樂內容牽扯到【換車】,我還關注到某些大公司創始人的車和車庫——車庫自然是大,車自然是貴,掐指一算,至少4輛豪車,落地總價怎么算都超過500萬。
我想到公司股價已經先是暴漲10倍,最近又跌回發行價,公司業績平平,欠缺亮點,明顯缺少戰略規劃,聯系到創始人都如此“紙醉金迷”,公司要是能持續、穩定、向上發展,那才是詭異!
所謂見一葉落而知秋,大概是如此。
《蒙曼說唐》系列中的三位主角——武則天、太平公主和唐玄宗,無一不是在繁華中迷失,在最高處隕落。而且,權力場上的最高處,一旦跌下,那就是落入萬丈深淵。
其實不光是唐史、宋史,二十四史中的內容,皆是國人安身立命的前車之鑒。
本來想聊一些頗為深入的東西,還是算了——好東西可不能隨便免費拿出來分享。
你以為歷史不過是很遙遠的故事,但現實往往是歷史套上了時代的衣裝,讓人一時摸不著頭腦。
這套《蒙曼說唐》系列是【百家講壇】講稿的升級版,本身就是很親民的讀物,有助于幫助讀者深入淺出地梳理初唐歷史以及三位大人物的經歷。
如果讀者有心琢磨商業成敗的道理,這套書有助于打下一定基礎。即使是當做故事書看,也能有一種沉浸感。
最后一提,桐華的長篇小說《長相思》、蒙曼的《蒙曼品最美唐詩》系列和蒙曼的《蒙曼說唐》系列,都是質量相當高的書。
其中,小說《長相思》作為80萬字的言情三部曲,尤其還是單女主的設計,必然有人得有人失,我認為正是因為篇幅過長,結尾部分很讓人“意難平”。
《蒙曼品最美唐詩》系列主要培育讀者的人文情懷,我倒是更建議男生多看看,這年頭沒文化的人忒多,你想撩妹,有時候比競爭對手多一點日積月累的傳統文化,那可就是殺手锏!
《蒙曼說唐》系列,反正我建議當兵書看,聰明一些的讀者應該能從相似的上升路徑中看出【權謀的用法】,這可比關注什么武則天侍寢兩代天子,唐玄宗搶兒子的女人,帶勁兒多了!
以前我會在文末加一句,多看書,多讀好書。
現在覺得挺沒意思——愛看不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