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奎鵬
本文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受臺風“海葵”殘余環流、季風和弱冷空氣共同影響,9月7日傍晚到8日,珠三角普降極端特大暴雨,形成的“列車效應”給香港、深圳和廣州這三座明星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珠三角的“暴雨列車”,圖片來源@廣東天氣微博)
三座城市中的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深圳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經濟特區、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之一;廣州是廣東省的省會,也是一個特大型城市。
這三座城市擁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他們在超級暴雨面前都是如何應對的呢?
下面首先說一下香港、深圳和廣州的這次暴雨情況。
香港
據香港天文臺公布,香港這次暴雨空前,香港各區自7日晚起大部分地區記錄了超過70毫米雨量,而九龍、新界東北及港島更是記錄了超過200毫米雨量。
其中,僅僅9月7日23時至24時內,香港的降水量就達到158.1毫米,這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而天文臺總部過去24小時錄逾600毫米雨量,這幾乎等同全年降雨量約1/4。
這種降雨級別在香港的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香港各地降雨量, 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網站)
暴雨天氣下,香港多地出現嚴重水浸的情況,尤以新界北部和香港島東部受災嚴重,不僅眾多車輛被淹,市民被水圍困,個別地鐵站也被雨水涌入,列車無法靠站,公共交通嚴重受阻。
(香港部分街區積水嚴重,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深圳
深圳9月7日晚至8日早晨普降極端特大暴雨,7日17時至8日,深圳出現超歷史記錄的特大暴雨。
這次降雨持續時間超長,1小時雨量超過100毫米的時間達4個小時;3小時雨量超100毫米達8個小時。
并且強降雨范圍超廣,除南山、大鵬、坪山、深汕以外,其他7個區均出現25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
(深圳9月7日19點42分云圖,圖片來源@深圳天氣)
截至8日9時45分,深圳降雨打破了深圳市1952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六項歷史極值,分別為:2小時達到195.8毫米(鹽田正坑);3小時達到246.8毫米(鹽田正坑);6小時達到349.7毫米(羅湖東門);12小時達到465.5毫米(羅湖小梧桐);24小時達到522.8毫米(羅湖小梧桐);48小時達到575.8毫米(羅湖小梧桐)。
(深圳降雨量統計,圖片來源@深圳天氣)
(位于羅湖區的深圳火車站負一樓水浸,圖片來源@澎湃新聞視頻截圖)
廣州
廣州的降水過程從9月7日早晨持續到8日早晨,降水時間超過24小時,時雨量超50毫米的強降水持續6小時(8日0到5時)。暴雨紅色預警持續時間:海珠、天河超過6小時,番禺、南沙區超10小時。
(廣州部分街道出現大量積水,圖片來源@網絡)
這次,廣州的特大暴雨(14.4%)覆蓋約1070平方公里,大暴雨(60.6%)覆蓋約4505平方公里。番禺區多個站打破6小時、12小時、24小時雨量紀錄。
珠三角本次降雨十分廣泛,從上面這三座城市的降雨可以發現,這三座巨大的超級都市都遭受了超強暴雨的襲擊。
(“??睔堄嘁u擊珠三角示意圖,圖片來源@ 網絡)
暴雨中人員傷亡
香港
暴雨期間有1人失蹤,2人死亡,4人傷勢嚴重
深圳
無傷亡信息
廣州
無傷亡信息
信息發布大比拼
其一,雨情及洪澇及時發布
香港特區政府及時發出了黑色暴雨預警,這也是最高級別的暴雨預警。在香港,暴雨警告信號為黑色,表示香港大部分地區已記錄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70毫米的暴雨,且雨勢可能持續。
(香港暴雨圖,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由于香港多山地,大量房屋也建在坡地上,8月7日晚香港天文臺還發出了泥石流等警告。
深圳和廣州也如同內地其他大型城市一樣,氣象臺都及時并滾動發布了有關暴雨的信息。
其二,都及時進行立體式全方位的報道
這三座城市都是中國的標桿城市,媒體經濟發達,在暴雨中,當地的各種媒體也都采取了全方位的立體式報道,既有暴雨及洪澇災害的兇險及破壞,也有當地的應急救援。
也正是信息及時公開,雖然暴雨很大,但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傷亡及對立情緒。
(雨水進入觀塘線黃大仙站月臺,視頻截圖)
其三,香港相關主政者及時發布有關訊息
9月8日凌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對全港多個地區出現嚴重水浸的情況十分關注。
(李家超9月8日凌晨發布訊息,圖片來源@網絡)
另外,香港其他多個部門的首腦也及時發布有關信息,并及時公布應對暴雨和洪災的辦法。
應急救援大比拼
是騾子是馬,關鍵時刻還得拉出來遛遛。城市應急救援也是如此。
我國的珠三角地區是多雨區域,臺風暴雨也如同家常便飯,香港、深圳和廣州都有充分的大暴雨應對經驗,充分發揮專業應急救援力量,這為減少傷亡和財產損失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過,在部分應急的做法方面,這三個城市也有自己的一些特殊做法。
譬如香港,除了專業應急救援相關部門長官身先士卒以外,香港特區政府9月8日已作出“極端情況”公布,香港勞工處提醒雇主,除必要人員外,不應要求雇員返回工作地點上班。
勞工處發言人說,在“極端情況”期間,除與雇主有訂立返回工作地點上班協議的必要人員外,雇員應留在原來的地點或安全地點,不要啟程上班。
其實香港的這種上班機制一到危機時刻就會啟動,這在關鍵時刻能夠解除了一些上班族的擔憂,值得內地其他一些城市學習。
而深圳和廣州除了消防官兵和救治志愿者積極出動,還及時為受困者和受災者提供協助,不少地方的民眾積極自救也是靚麗的風景線。
不過對本次暴雨預計不足,救援措施在關鍵時刻有些緊張,這也讓香港相關政府部門遭受了香港輿論和部分社會人士的批評。
(香港暴雨圖,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消防救援人員在深圳營救轉移被暴雨圍困的民眾,圖片來源@廣東省消防救援總隊)
城市之間有效合作,及時披露有關信息
尤為值得稱贊是的香港特區政府及時站出來,為深圳排洪進行釋疑。
9月8日,渠務署副署長徐仕基在跨部門聯合記者會上表示,香港多區出現水浸和深圳水庫排洪無關。
徐仕基說,渠務署7日23時40分收到警務處通知,深圳將于8日0時0分開始排洪,但是深圳河的水位并沒有因為排洪而導致泛濫情況,香港新界北部部分地點出現水浸,主要是特大暴雨導致。
根據現有機制,深圳會在深圳水庫排洪前向香港發出預警,并且盡可能在3小時前發出通知,不過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也表示,由于這次雨勢來得很急,可預測性相對低,香港警務處是在排洪前45分鐘,才接獲深圳的通知,香港警務處隨即通知有關部門采取適當的戒備及撤離措施。
在災害發生之時,也是謠言容易產生之時,香港特區政府及時公布相關信息,迅速避免了謠言的流傳,這也利于減少深圳和香港兩地居民之間的情緒對立。
總結
1.現在不管是在我國的南方,還是北方,遇到大暴雨就城市看海已經是十分普遍的事情,這既有城市設計、人口擁擠等方面的原因,也有雨量過大的原因。任何一個城市都要有極限思維,做好應對各種極端天氣及其災害的準備。
2.及時科學有效地發布信息、公開信息,進行全方位的報道,也是應對暴雨和洪澇災害的重要手段。
3.在信息發布機制方面,香港比深圳和廣州更為完善,因此有關信息公開更為充分,香港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值得深圳和廣州學習,更值得國內的其他城市借鑒和學習。
4.災害應急方面,香港的有關主政者始終處于一線位置,并主導有關信息發布,更具有責任意識和親民形象,值得其他城市學習。
5.香港、廣州和深圳是我國南方的三座標桿城市,當地暴雨頻繁,其在應對暴雨方面擁有十分豐富的經驗,這樣級別的暴雨要是發生在我國北方,造成的損失和傷亡都要大很多,隨著氣候變暖,北方的暴雨也會越來越多,北方城市應該多向香港、廣州和深圳等這些南方城市學習應對大暴雨和洪澇災害。(文/探客007)
●本文為原創,申請轉載在后臺留言。部分資料圖片來源于網絡,不能識別具體來源,不妥之處請聯系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