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始,不知道能不能算是一個故事,因為收到的信件讓收信人感覺受到了威脅,這個威脅導致的直接后果便是: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再一次侵蝕自己的人生。而這一切,就是《殘虐記》開頭的故事。
第一眼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覺得和《人間椅子》感覺挺像的,一瞬間我以為自己是不是在重新閱讀《人間椅子》,但是隨著故事的深入,隨著我對這本書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完全是兩個故事,只不過開頭的部分有一點重疊了。
《殘虐記》向我們展示了收件人自爆的童年故事,那是黑暗的一年,也是收件人被綁架之后限制了人生自由的一年。這一年的時間里,她獨自面對著一個精神分裂的男人——白天是正兒八經的大人,到了晚上則變成了童年時期收件人的同齡人。而收件人被綁架的這一年,也是她自己心態改變的一年。
一年的自由被剝奪,一年的黑暗侵蝕人生,這一年,我相信改變了很多人。
一個十歲的女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被人擄走了,這條新聞震驚全國。直到今天,就算這個女孩已經被找到,我們也依然無法知道當年的她為何在回家的時間沒有回家,而是去了家對面的區域。
從小女孩成年后的敘述里可以看出的是,女孩一直對母親不滿,所以她才想在回家的那段時間內,通過去往不同的生活區域來滿足自己的叛逆心理。但是從整個的故事的文字里,我們看到的卻是:父親和母親早已經不親密,并且父親在此時此刻已經擁有了外遇,因為小女孩見過那個外遇的女人,也知道父親和外遇總是相處的地方在哪里,所以母親才會對女孩說“如果可以,放學回家的時候把父親也一起帶回來。”
家庭不和睦,往往都是家庭悲劇的開始,從《殘虐記》這本書上來看,也是如此。雖然整個的故事都圍繞著成年的失蹤女孩來講述,但是從她的種種回憶里,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看上去完整但實際上已經支離破碎的家庭。
多少家庭,為了維護表面上人人可以看到的美好,又在暗地里滋生了多少的黑暗,這些黑暗不僅會吞噬父母的和睦情感,也會吞噬家庭里任何一個成員的人生過往。
被囚禁的女生叫做北村景子,再被囚禁的日子里,她了解到在這個囚禁的小屋的旁邊,還居住著其他人,所以她從未停止過求救的想法。但是所有的求救信息最終都石沉大海,不明所以北村景子最后才從那個囚禁她的男人口中得知,旁邊居住的是一位聾人。
從希望到絕望,北村景子的心態就是在這樣的黑暗中改變的。從煎熬到期待,被解救之后的北村景子發現,現實世界中每一個看似關心自己的人,只是為了滿足他們自己內心的窺視欲望——北村景子被囚禁的這一年發生了什么事情,是怎么樣發生的,好好奇啊,好想知道啊。在這樣的情景之下,北村景子忽然發現,那個看上去精神分裂的囚禁者,居然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懂她的人。
回歸家庭后為了不讓別人窺探自己這一份黑暗的過去,北村景子改了名字,和離婚后的母親一起搬家,開始了新生活。她拒不承認自己擁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但是她展現給我們的一切都準確的表達了她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她開始依戀那個男人,但是她又痛恨那個男人。
無數個漆黑的夜晚,北村景子的思緒開始無限制的發散,她透過自己的思緒去窺視那個囚禁她的人的生活,她發現自己好像更懂他了,而我們作為圍觀并且窺視他人隱私的人,卻在這其中看到了一個更加黑暗的存在。
每個人出生都如同一張白紙,那么加害人又為何會成為加害人?《殘虐記》的故事,將所有的一切都呈現在了我們的面前——那個看上去精神分裂的男人,擁有著一個殘缺的童年,而被拋棄的他,最終成為了他人的囚禁者。
他依賴那個看上去給他帶來了溫暖的人,可是在獲得了短暫的溫暖之后,卻又被遺棄。為了重新獲得溫暖,為了重新得到那個男人的寵愛,精神分裂的男人開始了屬于自己的囚禁游戲——他綁架了一個成年女人,而在那個成年女人死去之后,又綁架了一個10歲的孩子。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就一定需要有溫暖包圍嗎?也許是的吧,畢竟至少擁有溫暖的時刻,不會擔心自己會被凍死。可是這個世界,溫暖不會永遠存在,我們又怎么能夠永遠的保留住身邊的溫暖呢?對北村景子來說,那個黑暗的一年,是否已經奪去了她家庭給予的溫暖呢?又或許正是因為從囚禁者處獲得了不一樣的關注,所以她才會在黑暗里開始用自己的思緒窺視他人的人生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