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也叫伍員,是春秋時期楚國大夫伍奢的兒子。伍子胥的祖先叫做伍舉,伍舉為人剛直而且敢于諫諍,所以他在楚莊王時期很受重用,伍家也因此在楚國一直很有名氣。
楚平王時代,伍奢擔任太子建的太傅,而另一個大臣費無忌則擔任少傅。這費無忌是個很擅長鉆營的人,他一心想往上爬。費無忌受命到秦國去為太子建迎娶秦女,結果他瞧見這秦女長得很漂亮,于是他就慫恿楚平王娶了這個未來的兒媳,結果這楚平王也是個奇葩,他真的這么干了。
楚平王娶了秦女以后,很是寵愛她,秦女也給楚平王生了個兒子叫軫。太子建這邊,楚平王則另外給他娶了妻,太子建估計也很是無語。
這費無忌給楚平王出了這個主意以后,他知道自己呆不住了,也就離開了太子建,直接去侍奉楚平王了。然而費無忌終究是做戒心虛,他擔心哪天楚平王掛了,這太子建肯定不會放過他,所以他就開始一門心思要搞太子建。
太子建的母親本來不得楚平王的寵愛,再加上楚平王搶了兒媳婦這事,這父子倆的關系也越來越疏遠,楚平王干脆將太子建發配邊疆,讓他外出駐守城父。
此后,奸臣費無忌就時不時在楚平王耳邊說太子建的壞話,他表示:太子建本來就因為秦女的事有不滿情緒自從被外派到城父后更是積極練兵,對外結交其他諸侯,肯定是要作亂。
讒言說多了也就讓人起疑,更何況楚平王心里有鬼,所以楚平王直接把侍候太子建的太傅伍奢召回來國都審問,伍奢極力解釋,但是楚平王就是不聽,還將伍奢給囚禁了,還讓手下大臣帶兵去除掉太子建。還好太子建提前得到消息,就逃到宋國避難去了。
這費無忌為了斬草除根,就讓楚平王一起除掉伍奢的兩個兒子。于是楚平王命令伍奢召回自己的兩個兒子,都說知子莫若父,伍奢說:“大兒子伍尚為人寬厚仁慈,我叫他,他一定會聽話前來;小兒子伍員為人桀驁不馴,而且會忍辱負重,是個能成就大事的人,他知道來了就是一塊送死,我知道他肯定不會來。”
楚平王根本不信,他還是派人去召回伍子胥兩兄弟,威脅他們說只要他們回去就會放過伍奢,否則就殺了伍奢。伍尚見到使者,就準備跟著回去,伍子胥阻止他:“這是楚平王的計謀,目的是我們父子三人一起送死,我們應該逃到其他諸侯國借兵報仇”
伍尚表示他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父親召他們兄弟二人是以求生的名義,萬一他們兄弟逃跑后,不能報仇將會被后人恥笑。伍尚知道伍子胥肯定會為他們報仇,就表示自己愿意去赴死,讓伍子胥逃走。
于是伍尚自愿被捕,使者還想要抓了伍子胥,滿腔怒火的伍子胥拉滿了弓箭對準使者,然后設法跑了。
伍奢聽說小兒子伍子胥逃跑了,就自言自語到:“楚國日后將要陷于戰火了。”伍尚被帶到楚都后,伍奢父子就一起被處死了。
伍子胥知道太子建在宋國,就一路逃到了宋國。誰知這宋國剛好發生了內亂,于是他就和太子建一起投奔了鄭國。
鄭國君子對太子建一伙人很友善,后來太子建又到晉國想要找幫手,誰知晉國想讓太子建做自己的內應,一起滅掉鄭國,再將鄭國送給太子建。
誰知道這太子建人品也很差勁,他竟然答應了這事,打算恩將仇報!也許是上天都看不下去,于是太子建的一個隨從因為私事得罪了太子建,太子建準備殺了這隨從,這隨從就逃走,并將這個計劃告訴了鄭國國君。于是,鄭定公就和大臣子產殺死了太子建這個白眼狼。
事發后伍子胥害怕被牽連,于是就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趕緊逃亡吳國。他們一路來到了昭關,昭關的官員正在通緝伍子胥,盤查十分嚴格。于是,伍子胥無奈之下,只好和勝各自逃跑。
等伍子胥喬裝過了昭關,因為害怕追兵,他一路奔跑,但是還是被一條大江阻擋了去路。天無絕人之路,剛好江上有一條漁船經過,好心的漁夫將伍子胥渡過江。
伍子胥過江后,十分感動,于是他解下身上的的寶劍說:“這把劍價值百金,送給您,感謝您的救命之恩。”這漁夫拒絕了伍子胥的贈送并說:“按照楚國的通緝令,誰能抓到你,楚國將會賞給糧食五萬石,還給封爵,這些遠遠超過這把寶劍的價值?”
伍子胥于是拜謝了老人家,就繼續趕路。然而一路奔波又擔心受怕,不久伍子胥就生病了。而伍子胥所帶的盤纏已經用完了,他只好拖著病軀,一路沿路乞討。這段時間應該是伍子胥的至暗時刻,但是心中充滿仇恨的伍子胥還是堅持下來,終于還是逃到了吳國。
此時的吳國剛好是吳王僚當權,伍子胥就通過此時擔任將軍的公子光的關系求見吳王。過了很久,楚國和吳國因為邊境的兩個城市因為爭奪桑葉的小事爆發了戰爭。吳王派公子光去攻打楚國,公子光打敗了楚軍,還拿下了鐘離、居巢兩個城市。伍子胥趁機勸說吳王僚繼續進攻楚國,但是公子光卻以伍子胥這是要報私仇為由阻止了吳王僚。
聰明的伍子胥這才發現了公子光野心勃勃,他這是要爭奪吳王這個位置。于是伍子胥給公子光推薦了刺客專諸,自己則帶著公子勝離開了吳國朝廷,躲到鄉下種田了。
五年后,楚平王去世,他和秦女所生的兒子并立為楚王,也就是歷史上的楚昭王。這吳王僚趁著這個機會,便派燭庸、蓋余二公子出兵攻打楚國。結果吳兵被楚國困住了,而公子光趁著國內空虛就成功刺殺了吳王僚,自己上位當了吳王,也就是闔廬。
闔廬當了吳王后,就立即召見了伍子胥,并讓他擔任行人一職,讓他參與軍國大事。
燭庸、蓋余二公子當初聽到吳王僚被殺,就投降了楚國,他們被封在了舒地。闔廬三年,他派兵攻打舒地,攻下了城池并俘虜了兩位公子。此時,闔廬想要趁機進犯楚國國都,但是這個計劃被將軍孫武勸停了,闔廬于是就收兵回國了。
闔廬九年,吳王聯合唐國、蔡國兩個諸侯國共同出兵攻打楚國,在伍子胥和孫武的幫助下,吳國經過五次戰斗成功拿下了楚國國都郢都,楚昭王出逃。
多年來復仇心切的伍子胥終于等到了機會,于是憤怒的他派人挖掘了楚平王的墓,然后將他的尸體拖出來,并鞭打了三百下才停手,總算是消了心頭之恨。可憐,一代楚王死后就落得這樣悲慘的待遇,只能怪他生前太荒唐太無情了。
司馬遷這樣評價伍子胥:怨恨的毒害對于人來說真是太可怕了!身為一國之君尚且不能和自己手下的臣子結下仇恨,更何況那些彼此地位相同的人呢!假如當年伍子胥追和父親伍奢一起赴死,那他和螻蟻又有什么區別呢。伍子胥能夠放棄小義,最終洗雪伍家重大的恥辱,讓自己的名聲流傳后世。伍子胥逃亡路上,當他被困江邊窘迫危急的時候,身無分文而沿途乞討的時候,他難道曾經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嗎?所以,能夠克制忍耐而最終成就功名的,不是剛正有氣性的男子,那還有誰能達到這種地步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