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7;來源:睿見Economy、新浪財經
“第十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頒獎典禮暨中國經濟學家論壇——國企改革專題”于2023年9月17日在北京舉行。第十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獲獎者、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楊瑞龍出席并演講。
據介紹,楊瑞龍研究組從20世紀80年代開展國有企業相關研究,形成了關于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和共同治理的理論框架,系統分析了國有企業走向市場面臨的難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帶來的國有資產流失、國有企業分類改革戰略的選擇、深化分類改革邏輯下的國有企業改革,闡明了利益相關者合作邏輯與最優企業所有權安排,指出了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創新應突破“股東至上”邏輯,強調了國有企業需要重視共同治理和相機治理機制的設計。該項研究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理論研究及實踐產生了一定影響。
楊瑞龍在演講中闡述了自己三十年多來研究國有企業改革路徑的思想歷程。他強調,國有企業改革難度之大,超出想象。他解釋說,傳統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公有制與計劃經濟相兼容,西方主流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市場經濟只能和私有產權相兼容。我們現在想讓國有經濟和市場經濟兼容,理論難度之大,超出我們的想象。“想在國有和市場經濟之間搭上一條橋梁,理論上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要在堅持國有經濟為主導的基礎上,與市場經濟對接,中國的經濟學者做了很多工作”,楊瑞龍表示。
以下為演講實錄:
楊瑞龍:非常激動,我真沒想到能夠獲得這個獎。我當時想嘗試一下,但是后來獲得了,真的是很激動。為什么呢?我此生獲得的獎蠻多的,但是這個獎我是非常看重的,盡管這個獎沒有國徽,但是在我的心目當中,真的是非常重的,這是同行一票一票投出來的,所以我非常感謝各位投票的專家對我過去幾十年研究成果的認可。我也非常榮幸,中國這場偉大的變革賦予了我們這樣的歷史性機遇,無非是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把這樣的認識凝聚成一個理論。
簡單介紹一下我對國企改革的認識。中國開始步入市場化進程之后,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是讓市場起作用,原來以為價格最重要,后來認為市場主體最重要。有市場主體才有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怎么樣培育市場主體呢?中國沿著兩條路,一是發展民營經濟,二是國有企業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難度之大,超出我們的想象。
為什么呢?我們始終是想在堅持公有制為主,國有經濟為主導條件下,把國有企業改造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我們想在國有和市場經濟之間搭上一條橋梁,理論上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傳統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公有制與計劃經濟相兼容;西方主流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市場經濟只能和私有產權相兼容。我們想讓國有經濟和市場經濟兼容,理論難度之大,超出我們的想象。
我們國家過去40年,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做出了艱苦的探索。從放權讓利到二權分離、股份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資產監管模式改革再到分類改革。在此過程中,我的學術生涯有30多年,從一開始就進入了這個領域的研究。
我在南京大學攻讀碩士時,第一次在《經濟研究》發表的文章就涉及到國有企業。當時,華生提出來資產經濟責任制。我在這篇論文當中主要討論的問題是,在承包時資產發生增值怎么辦?1987年,我從南大到了人大免試攻讀博士學位。厲以寧先生提出股份制改造的問題,我也開始發現承包制包盈包虧,轉入對股份制的研究。
在1988年,我在《經濟研究》上發了兩篇論文,構建了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的模型——雙層股份制。我提出來國資委資產經濟公司適合股份公司兩個層面,準股票市場和股票市場構架。大家看過這兩篇論文就知道,所謂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理論構架是差不多的。
在深圳、上海等地全面推行這樣的構架,國資局、資產經營公司、股份公司兩級構架。隨著幾年試點,發現這個模式有缺陷,國有制框架搞股份制改革有兩個問題解決不了:政企分開,所有權可轉讓性。在政企不分和所有權不可轉讓的條件下,對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不僅難以達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而且從理論上證明,肯定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后來不幸言中。
隨著股份制改革試點推行,我們發現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是很難解決的。收權,企業沒活力;放權,資產流失就很嚴重。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在1995年《經濟研究》上發了一篇論文《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的理論思考》。文章探討的是,國有企業整體推行股份制改革很難收到預期效果,改革怎么辦呢?我當時比較早提出了委托-代理框架證明,國有制股份改造為什么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在這個地方,提出分類改革。國有企業不能用同一種模式,要考慮競爭和非競爭性。非競爭性、公共產品、自然壟斷的行業,實行股份制改革,國有資產占主導地位;競爭性領域搞產權改革,中小企業完全分開。我1997年在第一期《管理世界》發表文章,這篇文章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分類改革模式。我又在1997年第三期上明確提出分類改革。后來,在國有企業改革領域,我基本上十多年沒寫新文章,因為我覺得該說都說完了。
到了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文件,已經明確了分類改革的原則,提出來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的改革思路。這個文件和我那幾篇文章比差不多,不過分類標準不太一樣,分公益性和商業性,商業性又分為商業一類和商業二類。當然,國際上通用的概念是競爭和非競爭。我沒有參與文件的起草,但是思路是差不多的。
后來,我做了一個專題報告(楊瑞龍等,《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邏輯、路徑與實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進一步完善了分類改革原則,提出完整的改革思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伴隨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大家討論非常重要的問題是,股份制改革以后,國有企業內部權力結構按照什么原則安排呢?當時比較流行的是張維迎的觀點,堅持資本邏輯,按照資本雇傭勞動邏輯設計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崔之元認為資本邏輯是不對的,他的文章用美國29個州公司法修訂,引入利益相關者保護的原則突破私有制邏輯。周其仁也發表了一篇文章,《市場里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這幾篇文章都發表在在《經濟研究》上,影響很大。
當時,我帶著第一個博士生周業安合作寫了一篇論文,針對以上三篇文章的邏輯提出商榷(楊瑞龍、周業安,《一個關于企業所有權安排的規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論含義》,《經濟研究》,1997年第1期)。我們這篇文章用主流企業理論論證了非主流的觀點,即人力資本分享企業所有權。我們認為人力資本分享企業權是歷史的趨勢,國有企業治理不能在公有制為主邏輯下面堅守資本邏輯。
后來,我們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上的文章,把這樣的思想引入國有企業具體框架的設計,再后來我們又合作寫了《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一書,主編了《國有企業共同治理的經濟學分析》。我還主編了《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創新的經濟學分析》一書。到今天為止,我們形成比較穩定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即以分類改革為主線,實現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國有經濟比例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怎么定義多與少,應該按照分類改革的原則。競爭性行業里面很多國有企業要進行股份制改造,按照什么原則?產權制度改革。具體抓手就是混改、產權多元化。企業內部的權利要以共同治理為主線,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的創新,這是比較完整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
國有企業改革思路是很難的,要在堅持國有經濟為主導下與市場經濟對接。為此,中國的經濟學者做了很多這樣的工作,基于中國的現實進行了理論探索。通過30多年的研究,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點體會:中國經濟學家具有特殊的使命,要關注大問題和真問題,回答改革開放當中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不能僅僅關注象牙塔的問題。好多問題遠離現實,是象牙塔的問題,需要有一批人做象牙塔的問題研究,但還是要鼓勵研究中國改革開放面臨的大量現實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教科書和當代西方經濟學教材中找不到答案的內容,需要對這些重大問題進行回應。
第二點體會:需要對中國實際有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通過理論抽象提出科學問題。我們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固有結論與我們觀察到的新發現之間的沖突。國有企業是典型的問題。我們看到國有企業是真問題,真問題肯定是科學問題,而且它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西方主流經濟學里面找不到答案。因此我們必須對這樣的科學問題給出回應。
第三點體會:對重大現實問題的回應,要在理論說得通,在實踐上行得通。這才叫理論創造和理論創新。回答這些科學問題,不能照辦照抄,需要進行理論創新,需要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第四點體會:要鼓勵專門從事中國經濟學理論構建者的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通過熟練掌握現代經濟學方法來提升中國經濟學的研究水平。我們做的研究,要突破傳統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式。對這些科學問題的回答,需要鼓勵年輕人用科學的方法,不僅包括案例調查,也包括理論模型和計量研究。例如,90年代關于中國的市場化轉型,我當時用昆山案例做了研究,并在1998年提出制度的三階段轉化假說(楊瑞龍,《我國制度變遷方式轉換的三階段論》,《經濟研究》,1998年第1期)。我提出,地方政府在中國市場化進程中的特殊功能,其實就是所謂的地方政府錦標賽競爭。其實我當時有比較完整的理論構架,但囿于我的短板,沒有一個非常好的經驗研究去驗證,沒有占據這個要地。后來,學界熱議的地方政府錦標賽競爭,本質上就是強調地方政府作為市場主體發揮了特殊作用。由于這個原因,雖然早期很多人引用我那篇論文,但后期引用不多,e而是引用人家的經驗研究。
第五點體會:聚焦突破方向,堅持不懈。認清這是一個科學問題之后,要知道這些科學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連續追蹤,最后一定會有所收獲的。我本人體會很深。我在國企改革和制度變遷問題上,連續追蹤30多年,始終沒有改變方向,圍繞這個重點進行研究。雖然研究還很粗淺,但還是有所得。以上這些體會,與從事經濟研究的同行共勉。
這次獲獎很榮幸,超出我的預期。今后繼續努力,向年輕人學習。
附:
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由董輔礽經濟科學發展基金會與武漢大學董輔礽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按參加先后排序)等主辦單位共同發起,其宗旨是推動經濟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在評選方式上,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是我國第一個由經濟學界以學術民主投票并公開計票的方式進行評選的經濟學大獎。經向經濟學界公開征集候選經濟理論,進行兩輪評審專家投票,以透明公開的程序評選出最終獲獎者。
獲獎理論將得到由泰康人壽提供的100萬元獎金,這是目前國內獎勵金額最高的經濟學獎項。自2008年至今已開展十屆評選,歷次獲獎名單如下。
1、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理論——杜潤生;
2、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理論——厲以寧
3、整體改革理論——吳敬璉、周小川、郭樹清等
4、價格雙軌制理論——華生研究組、田源、張維迎;
5、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理論——馬建堂、周叔蓮、江小涓
6、財政信貸綜合平衡理論——黃達
7、過渡經濟學理論——林毅夫研究組、張軍、樊綱
8、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中的收入分配理論——李實、趙人偉、陳宗勝
9、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研究——衛興華、洪銀興、魏杰
10、國企分類改革與共同治理研究——楊瑞龍研究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