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當年錢學森一樣,2011年潘錦功沖破層層阻力,帶著他的“黑科技”神技和34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9項),毅然回到祖國。
潘錦功發明的“玻璃發電”到底有多牛?
基辛格曾經說過:
“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誰控制了貨幣,就控制了全球經濟。”
發電玻璃,就是一種革命性的新能源材料,它能有效地解決人類能源枯竭的問題,直接顛覆能源歷史!
一塊1.92平方米的這種玻璃,每年可以發電260-270度,僅僅四塊發電玻璃就足以滿足一個家庭一整年的電量需求,并且其壽命長達30年,而且不需要過多的維護,生產一塊“發電玻璃”僅需55秒鐘;若是有三四千塊這種玻璃,其產生的電量,相當于一口普通油井一整年產的油所能轉化的電量。
目前,中國共有400億平方米建筑,如果其中的10%用這種“發電玻璃”,那就相當于建設了3個三峽水電站,最為關鍵的是,這可是完全環保的清潔能源,可以至少減排5000萬噸二氧化碳。
發電玻璃也因此被稱為是“掛在墻上的油田”、“掛在墻上的三峽發電站”。
無怪乎美國國會將這項技術視之為“關系到美國未來國家能源安全”,他們曾經不惜花費2000萬美金挽留潘錦功,印度政府則愿意出1億美元買斷這項技術。
然而,潘錦功卻說:“這些技術專利是屬于中國的,它可以為全世界帶來福利,但它必須是從中國走出去的。”
潘錦功祖籍成都,1972年生于杭州一個普通家庭。父母沒有給他富裕的生活,卻給他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從小他就對知識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家里的書籍也成了他的精神食糧,尤其是錢學森、錢三強等愛國科學家的故事深深地感動和吸引了他,久而久之,潘錦功小小年紀就立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人生志向,他希望長大以后能像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一樣報效自己的國家。
1992年一直品學兼優的潘錦功不負厚望,實現了他的科學夢,被成都中國電子科技大學錄取。當時別人都熱衷于報考計算機等熱門專業,他卻選擇了別人望而卻步的化學專業。在他看來,化學世界里變幻莫測,奇妙無比。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四年的大學生活讓他的化學、光電材料、化學材料和化學實驗等方面的知識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大學畢業之后,作為當時化學領域的高才生,他進入了大慶油田工作。石油作為傳統的不可再生能源,總有一天會枯竭,而中國卻是一個極度缺油的國家,于是他萌發了尋找新能源的想法。他決定效仿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出國深造,繼續攀登科學的高峰,等到學成之后再回到祖國報效國家。
1996年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得到了一個前往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的名額。
發電玻璃是美國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潘錦功首次接觸到“發光玻璃概念”是在新澤西州大學期間,當時學校將這個項目劃分為幾個研究組,潘錦功被分配到了薄膜電池的研究組,這個組看起來前景并不光明,但他并沒有抱怨,反而覺得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和第一手數據,他如饑似渴地投入到學習和實驗之中,不分晝夜地地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進行科學試驗,隨著在技術領域的不斷探索,一個又一個新奇的變化出現在他的眼前。
通過實驗,他發現碲化鎘是一種既廉價又環保的材料,盡管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毒性非常低。與單位煤炭產生的鎘排放相比,單位碲化鎘的排放量僅為0.3克,由此第一個提出了碲化鎘薄膜材料新的解析方法,并以此作為發電玻璃材料的理論構想,他將此構想整理成論文發表。雖然業內權威并不認同他的構想,甚至認為他是個傻子,是在瞎折騰,但這一想法還是引起了美國有關方面的注意。
這個想法聽起來很簡單,但實現起來卻非常困難。潘錦功不信邪,他堅信碲化鎘的發展潛力。
于是,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成立了美國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研究中心,他任常務副組長。在他一次次的失敗中,研究逐漸取得了進展。碲化鎘是一種半導體材料,當它被均勻地涂覆在玻璃上時,原本是絕緣體的玻璃就能夠導電了,而且碲化鎘太陽能電池展現了出色的光電轉化效率,可以達到18%的水平。在特定環境下,甚至可以提升至32%的轉化效率。
更令人驚奇的是,這種涂層只會增加玻璃的厚度4微米,并且不會影響玻璃的透光性能。
2006年,為了驗證實際效果,潘錦功在美國的一個小村莊中將自己的發電玻璃進行安裝,最后他發現,得到的電量,可以讓12戶家庭使用。
這意味著潘錦功的堅持和努力開始見到了成果。
才華,是上天賜予的無價之寶,讓他光芒四射,但也讓他陷入了兩難境地。
這時,美國人才深覺潘錦功的不一般,將他的研究成果寫入了美國大學教材。潘錦功團隊的碲化鎘研究也被美國國會確定為國家戰略技術,嚴禁外泄。
美國對他十分“重視”,密切關注他的研究并處處給予方便,就在得知發電玻璃技術即將成熟時,美國公司給他送來了百萬美金年薪,還有一家獨立的實驗室,原以為給潘錦功這些好處,這項先進且重要的技術就是囊中之物。出乎意料,潘錦功說這些他都不要。
2009年,他回成都參加了世界能源大會和新能源展會,作了一場關于碲化鎘技術的學術報告。
會議期間,他深刻認識到祖國在新能源領域的不足之處,也看到了回國創業的廣闊前景。這次大會激發了他回國的想法,他決心將自己在碲化鎘太陽能研究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帶回祖國,為中國的新能源發展盡一份力量。
正如他曾經對別人說的那樣:
我們這一代人,讀書的時候是免費的,工作的時候是包分配的,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是國家給了我們支持。所以特別希望國家強大,希望我們的技術力量,能夠成為國家強大過程中的涓涓細流。
回到美國后,他向美國當局提出申請,要求攜帶自己的專利回國。這一正當要求,卻遭到了美國的全面阻止。甚至在他過海關的時候,還將他攔了下來,理由是他“攜帶有美國機密情報”。
盡管如此,他還是沒有放棄回國的愿望。
一招不成,美國人又打起感情牌,他們請一群他在美國結識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出面做工作,2010年,潘錦功正在美國進行與玻璃發電技術相關的合作研究,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又向他伸出了橄欖枝,提出邀請他加入他們的團隊,并且給予了他驚人的年薪,高達2000萬美金(約相當于1.4億人民幣)。接著,美國人又拋出更大誘餌,他們還承諾為潘錦功和家人辦理綠卡手續,但潘錦功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所有優惠政策,鐵了心要回國。
這下美國人失去了耐心,終于翻臉了,他們咬牙切齒道:“當年我們放走了一個錢學森,絕不能再放走第二個!”
軟的不行來硬的。他們給他安排了保鏢,24小時不離左右,名為保護,實際是監視和軟禁。他所經歷的一切,和錢學森所經歷的極為相似,同樣是百般阻礙,同樣是不為所動,于是有人說,這是又一個“錢學森”,即使自身難保,仍要回國報效。
好在當今的中國今非昔比,在我國有關部門的斡旋下,美國明面上同意他回國。
2011年潘錦功辭去了美國的工作,一如當年的錢學森,再次毅然決定帶著研制的核心技術回國。
就在他準備登機時,他發現有人在跟蹤自己,企圖在機場阻止他回國。他靈機一動,突然大聲說話,制造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場面,吸引了周圍人的注意力。這一舉動使得跟蹤者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無法繼續追蹤,無奈地只能放棄。
回到祖國后,他就扎根城都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做出這樣的選擇,因為這里是他的祖籍,也是母校所在地,他念著這份情,同時,四川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能夠輻到西南五省,市場巨大,覆蓋人群相當于整個歐洲,更重要的是,雅安石棉縣有全國首個獨立的碲礦床,能滿足他的研究和生產所需要的碲資源。
在成都,他創立了自己的太陽能科技公司,并親自擔任董事長兼科研人員,他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塊真正實用的“發電玻璃”。
為了讓這塊神奇的玻璃能真正問世,創業近七年潘錦功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剛回國時,潘錦功的“發電玻璃”技術并不成熟,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科研。前期光是購買科研設備,就幾乎花光了他的所有的積蓄。為了科研能夠繼續下去,他只有融資這一條路可選。由于他的研究項目是新生的高科技項目,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很多人對它并不了解。潘錦功不斷奔波,四處奔走,不厭其煩地介紹這個“黑科技”的無限前景,即使付出了如此努力,他依然遭遇到了多次拒絕。
面對困難和挫折,潘錦功仍然堅持不懈,堅信自己的研究項目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價值。
為了獲得注資,一向滴酒不沾他,在飯桌上端起白酒,一杯杯敬酒。他可以低頭,可以不要尊嚴,因為這顆心里有中華,這點折辱算什么?他多少苦痛都吞的下!
在吃了無數的閉門羹后,好不容易融資成功。然而他還是沒成功,2013年,公司資金鏈徹底斷裂;2014年,團隊分崩離析;2015年,僅剩的幾個人,又被人高價挖墻腳……
“發電玻璃”的研制陷入停滯的困境。
潘錦功這條路之難,聲聲淚水,步步血印,可他無論如何都不能停下。多少個夜里他因壓力想放聲大哭,又在多少個白天他強行喚醒自己:“只要我心中一直有希望,我就相信,在未來一定可以實現發電玻璃的夢想!”
在潘景功事業與科研陷入雙重低谷時,美國很多參議院領袖及一些行業科研人員來到中國,表示歡迎潘錦功重回美國,并承諾在那里會提供給他優渥的生活條件和研究條件,現實的打擊讓潘錦功一度動搖。但他想起了自己最初的夢想,想起曾經斬釘截鐵地選擇和立志報效祖國的信念。為此他再次拒絕了美國拋來的橄欖枝,咬牙堅持繼續留在國內奮斗。
最艱難的時候,國家拉了他一把,四川省的2600多萬資金到了,成都市的2000萬資金到了。
皇天不負有心人,歷經無數個日夜的努力。2017年潘錦功團隊終于突破研究瓶頸,“發電玻璃”這項技術終于成功用于實際。
這一年,天上的云散開了,陽光灑滿了一面“鏡子”:潘錦功和他的團隊,成功生產出了全世界最大單體面積的碲化鎘“發電玻璃”!
與風能、太陽能電板發電,和傳統的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相比,這種“發電玻璃”發電量更強 成本更低,無論晴天雨天都能有效轉化太陽能,擁有不竭動力而且十分堅硬,如果能成功研究出可以量產的“發電玻璃”,對民生、經濟甚至軍事都會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這條消息傳到美國之后,許多美國專家捶胸頓足,悔不當初,早知道如此,當初就不該放走他!
2018年全國雙創活動周開幕式的主會場,在成都菁蓉匯7號樓的右側外立面有一面黑色的玻璃幕墻,面積約有30平米。這并不是普通的玻璃幕墻,而是由約14塊碲化鎘太陽能“發電玻璃”組成的,而這種黑科技的“發電玻璃”,正是誕生于由潘錦功擔任總經理的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
成都中建材總經理助理蔣猛表示,這塊“發電玻璃”通過光電轉化產生電能,有光就能發電。1.92平方米對應的裝機功率是250瓦,弱光下的轉換效率也能達到13%。這個轉化率雖然弱于晶硅太陽能電池,但比世界上其他的“發電玻璃”效果更穩定,尺寸更大轉化效率更高。而生產一塊這樣的單片面積1.92平方米(目前國際上最大的僅有0. 72平方米)、重30公斤的單片玻璃只需要55秒。
據初步估算,如果將全球的建筑物中的玻璃全部改為“發電玻璃”,就能節約全球40%的電量。
目前我國有400億平方米的建筑物,就算只改造其中的十分之一,也相當于建造了3個三峽水電站,每年節約的資源堪稱天文數字。
“發電玻璃”的承載能力也非常強,它甚至還能被鋪在路面上。日后一旦與電動汽車的移動充電技術相接,那么這樣的路面就可以隨時用作移動充電站,甚至還可以將汽車玻璃改造成“發電玻璃”直接為汽車提供能源,這無疑會推動電動汽車的使用,減少燃油汽車的使用。
除了以上這些作用之外,“發電玻璃”還能用于軍事,因為攜帶方便,使用簡單,因此“發電玻璃”非常適合野外用電使用。在野外時只需要帶上一小塊玻璃,就能夠保障軍區通訊基站的用電需求。
蔣猛還表示,這種“發電玻璃”成本低、能耗小、無污染,生命周期30年,是可以替代磚頭普通建筑幕墻等的綠色可回收可發電的建筑材料。這無疑為大規模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樣看來不負自己的潘錦功果然不負多年的努力,真正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創業夢想。不僅為國家提供了長期穩定又可靠的能源供給,甚至還推動了建材行業和玻璃行業的轉型升級。
2018年,在國家支持下,潘錦功團隊建成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上第一條100兆瓦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線,破天荒打破了國外企業在這個領域的10年壟斷!
印度對這個技術垂涎三尺,直接帶著1個億美元跑來說要買,潘錦功搖頭拒絕,不好意思,這東西只能留給中國!
就在2019年,中國的發電玻璃發電能力走上了世界前列。
2019年1月,潘錦功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第二屆“杰出工程師獎”頒獎典禮。
2019年9月,第三屆全國雙創周期間,潘錦功攜世界第一塊大單體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赴京參展,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重大工程包”,專項支持1.59億元。其團隊研制的項目也被納入事關振興國家核心競爭力重大高科技項目行列。
自2011年回國創業,潘錦功帶領團隊先后完成了34項國家專利申請,其中有發明專利19項。
2021年,國家最高領導人,參觀“十三五”科技成果展,高度肯定碲化鎘發電玻璃!
今年4月,以潘錦功博士為領軍人物的成都中建材碲化鎘發電玻璃,獲得了有“中國科技領域奧斯卡獎”之稱的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成為玻璃領域唯一獲獎項目。
他為國家科技裝上騰飛的翅膀,國家為他戴上赫赫發光的勛章!
現如今,我國已鋪開多條發電玻璃生產線,生產的產品不僅承包了福特汽車在全球的159個廠房屋頂和墻壁的改造,還出口到日本、法國、西班牙等發達國家。作為光伏領域異軍突起的“黑科技”,發電玻璃前景無限光明,讓我國在綠色能源技術領域上達到了領先全世界的地步!
據報道,這項技術的成功應用,已經為他所在的企業創造了超過1200億元的利潤,使潘錦功成為中國創新創業領域的標志性人物之一。
潘錦功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承諾。他的身上展現了中國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力量,同時也承載著一位科學家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
潘錦功的傳奇經歷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家的個人事跡,更是中國科技事業中獨特而激勵人心的傳奇故事。
當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也許有不人會選擇保全自己的個人利益。然而總有那么一些人,永遠將國家的至高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正是因為有無數像錢學森、潘錦功這般不慕名利、一心報效祖國的科學家,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的祖國才能越來越繁榮昌盛。
黃河奔騰了5000多年,中華民族也傳承了5000多年,而撐起這5000多年里中國人脊梁的正是這一個個“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勇士,他們是過去的錢學森,也是如今的潘錦,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付出,共同鑄就了中國最為堅挺的脊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