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xels
前三篇我們分別介紹了京津冀、浙江和廣東三大經濟發達地區的環保減碳情況。現在,讓我們將目光切換到產業領域,看看“雙碳”政策下,中國的產業都發生了哪些積極變化?《“碳”天說“地”》系列第四期,聊聊最新世界500強榜單背后的新能源產業趨勢。
8月,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正式發布。
中國大陸(含香港)共有135家公司上榜,上榜企業大部分為國有,其中能源領域企業包括了國家電投、華電集團、中核集團、大唐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中國電建、華能集團、中國能建等23家。
來源:由三土城市筆記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跟去年相比,今年上榜的中國能源企業數量略有減少,但也冒出了一些新面孔,比如寧德時代、通威這兩家新能源企業就是首次進入榜單。
前者是上市僅三年,市值就沖破萬億的“全球動力電池之王”,被股民親切地稱為“寧王”“電池茅”;而后者則填補了世界500強中光伏企業的空白,對中國及全球光伏行業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這些新能源企業的上榜,意味著什么?透過這份最新的世界500強榜單,我們又可以解讀出哪些產業新動向?面對新的經濟環境,新能源產業又能否擔起穩增長、保民生、調結構的重任?
新能源板塊異軍突起
世界500強榜單是體現一國經濟產業綜合實力的重要排名。1995年榜單首次發布時,中國大陸僅中國銀行、中國石化和中糧集團3家企業上榜,那時候霸榜的前兩名分別是美國(151家)和日本(149家)。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崛起,上榜的500強企業數量一路上升,如今已是世界第一。
梳理今年這135家上榜企業的地理分布,我們得以大致窺見當下中國的經濟格局。從地域來看,東部沿海省份占了絕對大頭,而廣大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總共才21家企業上榜,占比還不到16%。
其中,京津冀數量最多,有55家企業上榜。不過其中53家位于北京且多為央企,隔壁的天津則顆粒無收。另一方面,長三角(江浙滬皖)、粵港澳雖然各僅有25家企業入圍,但其上榜城市數量明顯多過京津冀,分別達到6個和5個,其中不乏溫州、蕪湖、銅陵等二、三線城市,上榜企業中也有不少民企身影。
來源:新潮商評論
當然,相比地理分布上的多寡,榜單上產業門類上的此消彼長無疑更引人關注。
自從2020年9月,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世界作出實現“雙碳”目標的承諾后,中國企業便開始著手研究和計劃綠色轉型與發展。
從近年榜單的變化趨勢看,越來越多新能源企業上榜。 其中,寧德時代第一次登上榜單就排到292位。而比亞迪的排名則從上一年的436位上升到第212位,成為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國公司。至于同樣是首次上榜的通威集團,盡管排名不及寧德時代那么亮眼,但其42.9%的凈資產收益率卻高居凈資產收益率(ROE)榜第34位。
這種高成長性、高回報率,或許也是資本市場及各地政府都對新興綠色產業,尤其是以光伏、電池、電動車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板塊青睞有加的原因吧。難怪,就連許多傳統行業公司也逐漸加大了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
@Pexels
近年來,不論是電子通信行業、石油化工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甚至金融行業,都不斷有公司將業務延伸至新能源領域。比如世界500強中,位列利潤榜十強的兩家中國公司——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前者成立了100億元的新能源基金,而后者旗下的建信信托則投資了芳源股份等企業。
至于那些傳統的能源領域巨頭,比如國家電網,早在2021年初就公開宣布,未來5年,將年均投入超過700億美元,用以推動電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促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今年,國家電網更是研究制定了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全力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可以預見,未來,電力系統大力發展風光水等零碳能源將是大勢所趨。
這些企業巨頭的擴張與轉型與新能源板塊的“異軍突起”,將對中國的能源轉型、產業升級、生態環境保護產生巨大影響,也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未來產業結構與發展模式是否足夠綠色和可持續。
穩增長保就業的新生力軍
過去三年,新能源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窗口期”。據粗略統計,僅2022年至今,光伏已6次列入國家戰略發展規劃,并多次被寫進地方“穩增長”方案。而新能源汽車更是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被“點名”,有望成為中國的經濟支柱性產業。
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視新能源相關產業,除了雙碳等政策因素的考慮,還因為在當前艱困的經濟大環境下,新能源產業對于中國實現穩增長、保就業的預期目標,正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這點從世界500強上榜企業的相關數據中也有所體現。
先說穩增長。雖然上榜中國企業2022年的營收總額僅較上一年提升了1.7%,低于世界500強總的營收增幅(8.4%),但新能源企業卻是個例外,營收增幅平均都接近或超過100%。
比如通威股份,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1424億元,同比增長119.69%,再創歷史新高。寧德時代不僅全年營收同比增長了152%,凈利潤增長也接近翻了一番,達到307.3億元。而表現更為亮眼的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宣布停止燃油車生產的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其去年凈利潤暴漲了346.48%。
應該說,上述新能源企業的快速發展、持續壯大,是中國新能源產業整體崛起的一個縮影。它對于提振產業信心、推動疫后經濟的綠色復蘇,意義越來越重大。
再說保就業。當前,整體經濟環境和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青年人失業率屢創新高。當很多行業紛紛裁員降薪之際,新能源企業卻逆勢而上,繼續大幅擴招,一些領域和崗位甚至還出現了“用工荒”。
比如比亞迪,2023年校招總人數達到3.18萬人。專業既涵蓋機械、計算機、自動化等工科,也包括工商管理、金融、新聞傳播等人文社科和經濟類,部分崗位甚至不限專業。根據界面新聞報道,多名比亞迪內部員工表示,產品規劃技術中心下屬的幾個部門,今年應屆生人數過半。
事實上,比亞迪的這種瘋狂攬人的行為已持續了好幾年。2021年以來,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加速發展,比亞迪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2022年公司校招人數就已經達到2萬人,今年更是“只要(應屆生)學歷符合硬性要求,就沒有問題。這種情況在非研發崗的應聘者身上更為明顯。”多位接受界面采訪的應屆生都表示,身邊沒有聽說有人被比亞迪拒絕的。
比亞迪的情況并非個案,而這背后,是新能源行業巨大的人才缺口。根據工信部2016年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到202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人才總量預計達到120萬人,但人才缺口預計可達103萬人。其中,新能源汽車維修領域或將面臨80%的人才空白。
@Pexels
央視新聞記者走訪發現,汽修店每十個維修工位中,新能源汽車的維修工位不到兩個。從事新能源汽修的技師,不僅要掌握維修原理,還必須持有汽車維修工證和電工證,因此,目前新能源汽車維修技師較少的傳統燃油車汽修店,基本無法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維修。在目前全國50萬家修理廠中,真正能夠修新能源車的,不超過1萬家。
對于機械技術領域學生來說,新能源汽修行業無疑是一片“藍海”。而從更廣泛的視野來看,就像當年互聯網經濟崛起時一樣,每一條新產業賽道的出現,都將迎來一波用工高潮。這無疑將有助于緩解未來嚴峻的應屆生就業困難情況,引導年輕人切換求學就業賽道,而新型人才的培養和輸送反過來又將助力產業升級和轉型。
綠色新動能發展潛力看地方
如果說500強企業代表的是中國經濟的現狀,那么獨角獸榜業則預示著產業的未來。根據2023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新能源是最火熱賽道,獨角獸增長矚目。
其中,鋰電、新能源車、光伏、風電是相對成熟的賽道。比如主營新能源車的廣汽埃安,目前估值已經達到1000億,是估值最高的新能源獨角獸。而在風電領域,遠景能源以智能風電為切入,為企業、政府、城市提供零碳技術,估值亦高達830億,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則是來自鋰電領域的蜂巢能源。作為鋰離子電池系統提供商,蜂巢能源專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估值600億人民幣。
此外,氫能、儲能、智能駕駛則是新的萬億賽道,獨角獸陸續涌現。例如氫能領域的國氫科技、儲能領域的德蘭明海。
可以說,一個屬于新能源的產業新時代已經到來。而這背后,一個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不斷加大對于這些產業的戰略布局。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這三大區域為例,大部分省市都選擇了綠色低碳產業這一熱門賽道,加碼對于新能源汽車、儲能、新能源等綠色低碳產業的支持。
根據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近日發布的《2021-2023年東部重點省市重大建設項目梳理追蹤:綠色低碳“新動能”競跑加速》簡報,各地在爭相加碼綠色低碳產業時,也會根據地方實際而各有側重。
其中,江蘇對于新能源發展的支持力度明顯高于其他省市,其新能源項目占重大項目清單的數量比重連續三年保持快速增長,并在2023年率先突破10%,其他省市這一占比均維持在4%以下;廣東、浙江、上海這三年重大項目清單中風力發電項目裝機已超過這些省份“十四五”設定的新增裝機目標;而廣東對于儲能產業的投入力度提升幅度最大,其儲能項目占重大項目數量比重三年年均增長率達106.3%,分別是江蘇、浙江的2.58和2.75倍。
另外,廣東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領跑”全國。2022年,該省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及保有量均位居全國第一。事實上,早在2018年,廣東省政府就率先發布了《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引導該省增強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十四五”以來,廣東更是持續加碼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的投入,2021至2023年,廣東重大項目清單中新能源汽車項目數量占比的年均增長率達到44.2%。上述幾個東部發達省市都將新能源汽車產業列為了該省重點發展產業。
總的來看,綠色低碳相關產業和企業造就大企業及獨角獸的能力愈發顯著,不過,這些企業未來能否成長為地方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甚至是支柱,除了企業自身的經營擴張外,還需要政策端的不斷發力以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從消費端來說,在風電、光伏的裝機量已經超預期發展的良好基礎上,政策制定者還應該積極探索建立健全綠色能源電力消費激勵和約束政策,構建“供需協同”的新型電力系統和能源體系;又比如,從投資審查上看,政府需要進一步研究在投資項目審查中研究納入“碳維度”、設立“碳標尺”,推進重大建設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的綜合評價工作,避免重走“棕色增長”的老路。政策制定者應積極研究、建立健全并推廣綠色產業認定規則體系,編制綠色低碳產業目錄,引導將有限的社會資源更多投入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
廣東和江蘇等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積極推動省份,應提前關注和研究新型儲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挑戰,著力解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瓶頸。
相信在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政策與產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不僅將如期完成“雙碳”目標,企業的含“綠”量也將飆升,甚至整個產業結構都可能發生脫胎換骨的蛻變,從而最終順利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
參考資料:
1、綠色和平《“十四五”重大建設項目梳理:東部經濟大省競速綠色低碳“新動能”》
2、綠色和平《低碳轉型誰來領跑: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最新氣候行動成效評估》
3、宋詞《新能源“侵襲”財富500強》,光伏Time 2023年8月3日
4、劉嘉欣《涌入比亞迪的應屆生們》,界面新聞2023年8月7日
5、環球零碳研究中心《人才缺口超百萬!這類新能源技術崗位出現用工荒》,環球零碳2023年8月9日
6、任澤平團隊《中國獨角獸報告2023:新能源、新媒體、大健康是最熱賽道》,澤平宏觀6月9日
多說兩句:
最近,“三土城市筆記”聯合數十位國內資深媒體人、寫作者,發起“為父親寫史”計劃。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記錄每一個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經歷,為家人珍藏回憶,為這個大時代留下見證,為將來的國史編寫收集資料。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傾訴,或者希望將父輩的經歷整理成冊,歡迎私信聯系我們。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