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歸原點:深圳(0,0)
2023年9月末,深圳智商炸裂;
科技之城的周末,科學天才們攜手而至。
從9月22日開始,一系列科學活動在“經濟特區”舉行。
騰訊舉辦了第五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為新科獲獎人頒獎,
開啟了第三屆青年科學家502論壇,超級大腦探尋未來方向。
超過50位兩院院士,超過20位大學校長、副校長,50多位新基石研究員,近200位科學探索獎獲獎人會齊聚深圳。
騰訊辦這些活動的目標是什么呢?
1.倡導回歸科技奇點,建立“科學之根”;
2.純公益行為,強化社會(科學)價值;
3.秉承長期主義,資助基礎科研
讓全社會尊重科學,愛上科學,投身科學。
最終提升每個普通人的科學邏輯素養,引領長遠的科哲智力,建立民族的真正自信。
騰訊對科學的誠摯投入,表面上潤物無聲。
但在科學專業者的眼中,這幾年聲如春雷。
按貝葉斯主義者的經驗,
這好像不是我們眼中的騰訊啊,量子君你眼花了?
不,這是因為流量時代的信息熵傳播中,有太多噪聲,是你眼花了。
騰訊的夢想我不敢妄自揣測,
但以下這組騰訊的專用數是客觀的:
(0,1),45,502,839,(5,300),100億……
數字不說謊,解讀這個數列,就會得出一個結論,看到一個真正的騰訊。
2
100億,為夢想買單
要成為一個強大的科學國度,那就需要一批強大科學家。
要有一批強大的科學家,就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到科學圈。
可造科學夢不是賣茶葉蛋,它是一種長期主義。
需要資助,需要有人為科學理想買單。
明星可能在短時間獲得收益,但科學家基本不可能。
萊布尼茨、笛卡爾、牛頓,這些科學巨匠都是被資助過,才得以完善他們的數學理想國。
今天,科學家更需要夢想,因為人類觸及到的宇宙,
無論廣度和深度,無論宏觀和微觀,都遠超出前人的想象。這些夢想當然需要有人托底,方式不同,方向也不同。
D:dream夢想
積極因素
0—50t:堅持50年
F:finance金融支持
S:social社會
N:nation國家
E:enterprise企業
消極因素
U:utility功利
C:control管制
A:aging老化
這個公式描述了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之間的對抗在時間中會輸出什么樣的結果。
騰訊設立的新基石科學基金會,10年內出資100億元人民幣,通過科學探索獎和新基石研究員兩個項目,長期穩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科研,是目前國內最大公益性科學基金會之一。
它關注從事基礎科研的青年科學家,去發現他們的潛力與抱負,利用社會資金的靈活性,做好科研生態的補充者角色。
西南交通大學鄧自剛教授說:
“這個獎是為所有從事前沿研究的人群量身定制的,我們的研究(真空管道超磁懸浮)特別符合這個獎的宗旨......專家、評委們對未來的、前沿的、顛覆性的科研工作,采用是鼓勵的、客觀的和包容的態度和舉措。”
新基石科學基金會,是中國目前促進科技發展的資助體系有機組成部分,大部分科技發展仍然扎根在上千上萬科研院所中,騰訊是這個生態體系中發現自己特殊生態位的公益物種,猶如市場經濟的主動分工,占據公益生態鏈的一個位置,成為國家科研資助體系的有益補充。
這些年,騰訊一直在為夢想投入經費。
3
≤45歲,生成式未來
大模型生成你的小心思,科學家則生成中國未來。
“科學探索獎”評審委員會將每年遴選年齡不超過45歲科技工作者。
每位獲獎者將連續5年、獲得總計300萬元資金。
為何科學探索獎會如此關注青年科學家群體?
功利角度說,因為基礎新突破大概率來自這個群體,不得不關注;
實事求是說,因為這個群體不僅生活壓力大,還處于處于非常尷尬的科學位置。
這個尷尬就是科學研究的“不可能三角”:
新理論+顛覆性+被驗證
大部分時候,科學研究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很難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
1
如果是“新理論+被驗證”,難有顛覆性。
解析:容易被驗證的理論,往往都是原有科學范式框架內的小修正,這樣的理論沒有顛覆性。
2
如果是“顛覆性+被驗證”,難是新理論。
解析:顛覆性的理論總是要經過不同角度、多次重復的直接驗證才會被接受,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很長的時間,很難是新理論。
3
如果是“新理論+顛覆性”,難被驗證。
解析:顛覆性的新理論超出了原有科學體系,連帶著超出了原有的實驗觀察體系,為了驗證它,還需要實驗科學家設計出新的實驗觀察設備和思路,才有可能驗證。
年青人因為其創新性、開拓力,少受傳統束縛,更容易發現新理論,容易掉進“新理論+顛覆性”,這正好是“不可能三角”中的第③條:難驗證。
等到驗證的那一天,青年科學家已經從青蔥年少變成白發老人,甚至,已經死亡。
那么反推一下,如果自己的基礎創新研究要等到年老和死后才被認可,看著身邊嗷嗷待哺的子女,多少人會去做基礎研究呢?算啦,碎銀幾兩,卻能安慰家庭。
先去做短平快研究,等以后科研基金寬裕后再去實現夢想吧。
如此,要么一直陷在短平快研究上;要么等到功成名就時,資源有了,但創造力卻沒了。
科技創新根本在人才,人才根本在青年科學家群體。
面對這樣的境況,青年科學家更需要獲得社會的支持。而且,如果贊助方率先做出大的改變,也可以從頂層設計上對科學氣氛作出改變。
1.未來
獎項和贊助應該從注重“過去時”改成面向“將來時”,不能只獎勵贊助過去成就,更要激勵未來創造 ;
2.風險
要增加對“不確定性”的支持,要以更前瞻性的眼光去看待新的科學成就;
3.專業
要從慈善公益角度向“科學天使”身份轉變,要自己去了解并研究科學新風向;
4.及時
要從“錦上添花”向“前置激勵”轉變,這樣資金才會更有價值。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王鉆開說過:
“科學探索獎最大的意義是讓科研工作者回歸科研本身,秉承純粹的探索精神,追求科研的真善美,更有定力去嘗試、去鉆研、去攻克。”
科學探索獎定義在≤45歲以下的科技人才,資助五年以后,他們≤50歲,正是科技行業的骨干和棟梁。
4
502,科學的冪指數效應
“502”寓意著“科學探索獎”每年評選出的50位青年科學家,將對未來50年的科學技術突破產生重大影響,502寄托著一種超越平凡的希望。
2020年獲獎者、本屆青年論壇演講者王鉆開教授,他的5年研究題目你可能想都想不到:
利用雨水下落的速度產生的摩擦能量發電,點亮燈泡;一旦此路可通,一切摩擦都可以用來發電驅動。
這對人類節約能量、利用能量會有多大的想象空間?
但是這種研究題目,說實話,申請獲得持續資金,有點困難。畢竟學校科研資金還是盡量穩妥一些好。
在騰訊的公益坐標系中,每年會產生(50,50)的合成效果。
每年科學探索獎≤50人、50≤新基石研究員≤60人,總計100左右。
每年約100名額的機會,對不少人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再者,它會帶動社會其它企業加入這場長期主義公益事業。
最后,如果維持50年,就等于是培育近5000位科學家,總量巨大。
當然,這只是開始。目前我們整個社會更需要資助那些“未來的楊振寧”,一定要讓他們心有所安,多思考基礎問題。
同時502青年科學家論壇,也在營造探索未知的學術氛圍,鼓勵交叉研究合作,成為兼具專業性和權威性的青年科學家學術盛會。
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院長吳華強說:
有幸通過“科學探索獎”平臺結識了許多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對進一步探索跨學科交叉、跨界融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會。
264粒麥子能填滿珠穆朗瑪峰,264次移動直到地老天荒,而把薄薄一張紙對折64次,它的高度會超過珠穆朗瑪峰。
這些天才們的交集,將能證明:502>2500。
5
(0,1),從0到1立足基礎科學
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兩大資助項目科學探索獎、新基石研究員項目,二者定位是什么?
它們是國家支持前沿研究的有益補充,同時聚焦從0到1的原始創新,而根據基礎創新的一般規律,青年科學家創造力最好,圍繞他們造就未來的戰略科學家和學術領軍人才,如此才能實現‘從0到1’的源頭創新。
我們先看看歷史上,改變人類的科學家從0到1的突破?
麥克斯韋的電磁通論是電力行業的從0到1;
香農公式,是信息技術的從0到1;
馮諾依曼結構,是經典計算機制造的從0到1;
圖靈的數理邏輯,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從0到1;
因子分解算法,是科技金融的基石;
二階計算及SOAR等數學理論,是現代芯片技術的從0到1;
所有這種從0到1的科學,很多都是基礎學科,甚至是邊緣小眾學科,很難評估它的價值,它需要科學家花很長時間靜下心來攻堅克難。
如何挑選出潛在的這類科學夢想呢?
科學探索獎和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就是這種挑選機制,但各有側重點,它們就像笛卡爾坐標的橫軸和縱軸:
1.科學探索獎側重有長期具體前沿科研抱負的中青年科學家,幫助他們獲得資金支持。
2.新基石研究員則側重“選人不選項目”,更加下沉到具體中青年科學家身上。
《自然》對大約1.2萬名青年科學家進行調查,探討了這個群體面臨的困境。當青年科學家被問及什么是“最大挑戰”時:
調查對象中有44%選擇“為獲得資助展開競爭”。
因為缺乏資助,很多科學界的天才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做長期的基礎科研,最終選擇急功近利的路。
這并非特例,這是一種世界性的難題,中國青年科學家同樣面臨壓力。
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的資助體系,就是來嘗試這些問題。
北京大學教授周歡萍說:
“得到資助,讓我有底氣把目光從短平快的項目上移開,轉向一些不確定性更高但是意義更為重大的課題。”
無用之學,方為大用。
6
839,致謝
事實證明,這些工作已經產生效果。
騰訊科技公益投入5年以來,共有839篇SCI論文向騰訊基金會或“科學探索獎”致謝,在科學類最頂尖三大刊物CNS,也就是《細胞》、《自然》、《科學》上共發表論文29篇。
這839篇論文,是騰訊熱衷科技公益的輔助作用最豐富的佐證。
這29篇頂尖論文,是騰訊積極支持基礎科研的加速動力最精煉的展示。
這些成就得以產生,騰訊并非一時一地之念,而是秉持企業的社會責任,2021年4月,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SSV)成立,單獨設立事業部,凝聚原先分散的團隊力量,把公益進行到底,其與非直接公益的騰訊科技投入構成了3維閉環:
1.資助騰訊之外的中青年科學家&騰訊自己打造的實驗室
2.資助未來長期愿景的基礎研究&當前急需的技術研究
3.資助理論實驗研究&產業落地研究
一前一后,互相成就了騰訊的彼此。
這些成果得以積累,騰訊也非隨性任意而為,而是積極扮演關鍵角色,其方法論類似化合反應:
1
科技向善
騰訊在科技向善上一直不遺余力,自我要求很高;騰訊自屬的五大實驗室,利用騰訊的科技資源和商業資源,開發社會急缺痛點科技產品,如養老類、醫療類、高危崗位如礦場設備......
2
企業公益
騰訊在企業公益上發源很早,不遺余力;在初創缺乏資金的時期,就開始翻新舊電腦送給山區學生.....
3
科技向善+企業向善→新基石
新基石科學基金會,是騰訊探索之后結合企業公益行為和科技向善理念的共生產物,早已積累成方法論體系,不同科研環節和層面深度交融,未來還會深化發展。
堅持社會價值至上,這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投入,是騰訊社會擔當的賬目表。
7
看不到虛數世界a+b×i
上面這些數字(0,1)、45、502、839,代表著騰訊科學夢的階段。
這是實數世界,大家看得到。
但真實世界是復數,還有虛數和虛空間那一面。
這一面,我們看不到。我們只能通過結果反推它的數學存在。
世界的發展,離不開天量科學資金的投入。
有看得到的回報,也有看不到的回報。
看不到的地方,才是比拼耐心的地方,也是體現軟實力的焦點。
當你擴大了自己的視域,就會知道虛數的價值。
困于實數的坐標,沒有辦法理解它的價值。
這可能是短期內根本看不到的社會價值,但這種價值一定會回報給企業本身。只是它存在于虛數世界。
但如果你的眼光足夠遠大,學識足夠開闊就會發現那是一個更廣的天地。
i2=-1一旦你明白它的意義,原來它是另一個世界。
當你擴大自己的“數學域”時,你會發現它是有意義的!
騰訊對科學的投入,就是如此。
騰訊密鑰:推開科學之門的1/n把鑰匙!
經常在電影里看到,一個精靈念念有詞,然后一扇門打開,全新的世界散發著神圣的光,里面有無數知識或者寶藏。
以上數字就是騰訊的密鑰,只是它希望打開的是一個科學之門。
一開始就說過,數字不說謊。
有些企業,你需要去慢慢讀懂它的數字。
(0,1),是對基礎科學的尊重。
45,是對青年科學家未來的認可。
502,是對中國科學夢想的期許。
100億,是實實在在真金白銀的付出。
839,是對長期主義回饋的真實價值。
這些數字就是騰訊密鑰,代表著一個企業重視科技基礎性力量。這些數字透露出科學“長期主義”,最終會形成對社會最好的曲線回報。
雖然虛數暫時看不見,最終仍然會反應在實數上,
那時候,騰訊夢想的數字,就不只是839了。
當然,打開“科學之門”需要全社會的“合力秘鑰”。
一起才能完全打開這個科學世界,這是一個m/n多重簽名的機制。
科學代表著尊嚴、實力、自信和文明,同時也是對整個世界的貢獻。
這是一個特別大的民族夢想,也需要更多的騰訊,更多的同行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