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慶節,回了趟邯鄲老家。特意慕名去峰峰礦區吃了頓惦記了兩個多月的彭城“三下鍋”。
本來以為就是一趟純粹的美食之旅,畢竟20年前在峰峰讀高中,對彭城彼時的臟亂與蕭條還是有所耳聞目睹,卻沒想到20年后故地重游,彭城用“驚艷”來回應了我的保守與無知,更沒想到此行讓我忽然懂了省委的“兩個指數論”,懂了河北基層干部的不易!
02
彭城別看只是邯鄲峰峰礦區下轄的一個鄉鎮,事實上已有1300多年的建城史,得益于鼓山的特殊原料與滏陽河的河運便利,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宋元時期發展為北方最大民間瓷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最高水平。自古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進斗金”之說。
一開始,我從網上搜到一家“千禧三下鍋”的店鋪評分還挺高,便直接導航過去。剛一下車,便看到街道的兩旁都經過了仿古化處理,東側一排沿街的房子古香古色,門口或植古槐,或養花草,在秋天的夕陽下一派安逸景象。
西側則是直通一條喚作東閣里的特色街區,信步進去,內里別有洞天,經過宏偉的仿古門樓,左手邊就是極富盛名的“中國磁州窯博物館”,院內花樹相間、陳設樸素,一位老師傅正在潛心做著活計,兩旁的陳設架上則擺滿了精美的陶瓷。
站在小院里,遙想當年彭城滏源里家家“善陶缸之屬,舟車絡繹,售于他郡”,滏口陘上車馬不息,一車一車的陶瓷西出陜蒙,遠銷中亞;開河碼頭舟艫交錯,一船一船的陶瓷東由運河,匯入大海,彼時盛景,一時恍如隔世。
再往里走便是濃濃的市井煙火氣,古戲臺上楚漢在棋盤爭霸,小街深處商賈在臨街叫賣,幾戶特色民俗掩映于胡同之內,好一派熱鬧景象。
03
饑腸轆轆之下,一頓色香味俱全的“三下鍋”下肚,徹底把味蕾的每一個細胞都安排的妥帖之極。
席間,聽同店食客提到,彭城還有一個叫作張家樓的景區,近年來名氣很大,也是一個網紅打卡地,景區內建筑風格多為平房,多建于民國年間和解放初期,建筑材料采用燒制陶瓷時廢棄的匣缽(俗稱籠盔)形成一種特有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被稱為“陶瓷壘成的村莊”。
我一個高中同學是峰峰礦區區直單位的工作人員,他們單位當天在張家樓搞活動,據說景區簡直就是人從眾模式,火爆到逆天的程度。
惜乎這次時間有限,不及前往。
04
返程的時候,沿滏陽東路一路東行,刻有“彭城”字樣的牌樓當街而立,在燈光的輝映下金碧輝煌,很是震撼(因駕車,無法拍攝照片,是以網圖代替)。
于是我不禁邊開車邊感嘆,這趟彭城之行真是讓我始料不及。
其一,沒想到闊別廿哉,彭城市容市貌變化如此之大,早已不是當年又臟又亂、灰頭土臉的模樣。
其二,沒想到陶瓷作為當年彭城的支柱產業,經過短暫的沉積和衰落之后,又重新呈現出了勃勃生機。
其三,沒想到當下河北的鄉村振興已經發展到這樣的地步,農旅融合、文旅融合,根本不是我們想當然地以為的“都是花架子”“盡搞些勞民傷財的玩意”,而是實實在在地讓當地的群眾得到了實惠。而彭城無疑就是其中的代表。
05
除了前面“三個沒想到”,此行彭城,我的一個更大的收獲就是突然懂了省委反復強調的“兩個指數論”,即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
我一個朋友就是彭城鎮政府的,此前總是看她的朋友圈里整天忙忙活活,一會兒在村里,一會兒在鎮上,一會兒又在地里,當時只是覺得基層的干部挺不容易的,這次我才有了一個切身的體會。
我知道包括我的朋友在內的這些基層干部很多都是外地干部,一些地方按照規定是不允許“走讀”的,他們幾乎是7*24模式待在基層。
我就在想,如果沒有他們不分白天黑夜的辛苦付出,沒有他們拋家舍業的犧牲奉獻,哪有彭城日新月異的今天?!哪有無數個如彭城一樣的鄉村振興的實現?!
基層干部真的很了不起!
他們既是整個國家機器運轉中最細小的零件,他們又是基層群眾最大的依靠。
他們既是被上面千條線串著的那一枚鋼針,他們又是被下面無數百姓依靠的那棵大樹。
他們就是黨在基層的化身!
在感嘆他們偉大與不易的同時,希望有關部門能夠考慮到他們的切實困難,讓他們拼搏得更加安心、舒心;希望人民群眾能夠更多的理解河支持他們,讓他們付出得更加無怨、無悔。
借此機會,向每一個信任嘍哥的人,推薦兩個用心在做的公眾號。
嘍哥 干部晚讀
我喜歡這樣努力的河北讀懂官場,守護初心
“問政鄉村振興”系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