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張地說,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武器裝備,出現在2019年的國慶大閱兵上。
閱兵前,媒體吊足了世人的胃口,瘋傳將有最神秘的裝備亮相,但具體是什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連負責閱兵轉播解說的媒體人,在閱兵村預演當中,也沒看到它的尊容。
這款裝備始終是蒙著蓋頭,從外裝上可以大概猜出這是一款導彈,從它的方隊所在的排序位置上,也可以判斷這是一款彈道導彈,但這是什么導彈,一直到閱兵前一天都沒有以真面目出現。
這個謎一直到10 月1日的上午才揭開。
當一隊隊閱兵方隊通過時,人們才終于看到了那一款神秘的裝備。
這是一款地地彈道導彈,但是它和一般的彈道導彈完全不同,一般彈道導彈的彈頭像一個子彈頭,而這個導彈的彈頭像一個小飛機,導彈的彈體上噴有清晰的型號字樣DF-17,這是最新的高超音速導彈,也世界上出現的第一款實裝的武器裝備。
目前,全球沒有一款反導系統可以對它進行有效攔截,它的亮相直接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宣布了傳統的反導技術和反導系統一夜之間全部作廢了,標志著世界的導彈技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代----高超音速導彈時代。
它的締造者就是破解世界性難題,有“女版錢學森”美譽的我國導彈之母祝學軍,外媒眼中的“比核彈還可怕的女人”。
“不愛紅裝愛武裝”
祝學軍從出生起,就注定與軍事有了不解之緣。
1962年12月,她出生在遼寧沈陽的一個軍人家庭,父親希望她能像軍人一樣報效國家,獻身國防,就給她取名“學軍”。
祝學軍自小就聰明伶俐,表現出了兩個異于常人的特點:勤學善思動手能力強,同時對軍事癡迷。
1969年冬天,她隨父母下鄉,來到遼中大平原。大人在車間工作時,小學軍有時也待在旁邊,有模有樣地學大人干活,這樣養成了她勤思考愛動手的習慣,在此她度過了6年的童年時光。
進入學校讀書后,她不滿足于是什么,喜歡通過動手搞清為什么,所以,她的動手能力表現得非常突出,總能完成一些難度比較大的小實驗,這也加深了她對知識的理解,課余時間,她還特別癡迷于軍事知識,尤其對對武器裝備更是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高考時,她不負眾望,摘得了遼寧省理科狀元的桂冠。當時,老師們都以為她會報考北大清華,可她卻出人意料地填報了有“軍中清華”之稱的國防科技大學,并被自動控制系錄取。
1984年,由于成績優異,畢業后被保送到航天工業部第一研究院(現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1987年畢業,獲得火箭總體設計專業碩士學位,被分配到總體部工作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運載火箭。
回顧往昔,祝學軍曾這樣說道:
她的名字刻著時代的烙印,有著軍人的痕跡,而她的一生,也與軍隊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勇闖“三關” 為國鑄劍
從事國防科研工作,由于保密性要求,注定要長時間地孤獨孤寂,有時還要舍棄親情,甚至長期隱姓埋名,相對于男同志而言,女同志的承受得和付出得更多。
擺在祝學軍面前,就有三大難關:
科研關。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祝學軍,幸運地趕上了中國第一代地對地戰術導彈的研制工作。作為高學歷的“血霸”,她被委以重任,擔任該型號電氣系統的總設計師,負責總體協調和設計工作。
那一年,她才25歲,還是個剛出茅廬的研究生,她能否挑起這個重擔,這對她是個嚴峻的考驗。
雖然祝學軍理論知識掌握得扎實,可是面對這份工作,仍然感到十分吃力。這項工作進度緊、任務重,既要讀懂程序,又要吃透程序,是一份枯燥又壓力極大的工作。
好在那時上級積極推進“老帶新”“傳幫帶”幫助青年一代成長。
在老同志的指導下,她憑著一股不肯服輸的勁,耐下心來啃難懂的匯編語言,不厭其煩地進行復雜的計算,每天幾乎都“釘”在計算機程序前,忙得昏天暗地……
最后拿出了代表總體的方案,通過了專家的論證和實踐的檢驗。
雖然她瘦了一大圈,但卻嘗到了成功的滋味,還幫助其他同事學習和掌握了飛行控制軟件,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失敗關。搞國防科研,每筆投入都是天文數字,而且還關系國家的形象,這對研究人員來說,壓力是巨大的。他們不僅要在室內工作,試驗階段還要“釘”在現場收集第一手資料,忍受風沙的襲擾和烈日的暴烤,這需要常人不具備的承受力。
“誰說女子不如男”。發射塔架通常幾十米高,但為了試驗和飛行的成功,無論男女,無論歲數大小,都毫不含糊地就往上爬,祝學軍也不例外。
九、十月的戈壁灘上,風特別大,人常常會被吹得歪歪扭扭。可即使是這種情況,她也要和其他科研人員照樣穿著大棉衣,站在高高的塔架上面,一干就是一整天。
面對不可避免的生理問題,不管男女,都帶著兩個塑料盆繼續工作,女的用紅色,男的用綠色……
一次,某型號首次飛行試驗出現了異常。得到消息后,祝學軍立即就帶著團隊返回,連晚飯都無法顧及。
一大幫人就擠在一個房間里,緊急進行故障分析和定位。整整一個多月,祝學軍和她的團隊沒日沒夜地查找故障原因。最終,祝學軍和她的團隊的努力得到了回報,第二次飛行試驗圓滿成功。
家庭關。對于女性來說,家庭的羈絆在此刻成了軟肋。
祝學軍與愛人楊建民同歲,兩人畢業于同校、同系,又分配到同一個單位工作。25歲時,祝學軍嫁給了楊建民。
自從祝學軍擔任項目負責人后,愛人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丈夫的支持下,面對國家的需要,她奮不顧身,毅然舍“小家”為“大家”,離開雙親,拋下孩子,告別愛人,用女人的肩膀,撐起這航天事業的半邊天。
祝學軍一直負責“地對地戰術彈道導彈”的技術研究,更是讓她成為我國導彈技術領域的專家。許多熟知祝學軍的人,都親切地稱呼她為“導彈女神”。
事后,她自豪地說:
“我知道選擇堅守航天是值得的,獻身航天、為國鑄劍的決心也更加不可動搖。”
“我要讓美國的反導系統徹底‘失靈’。”
在當時,我國雖然已經擁有了一般洲際導彈和地空導彈。
但是當時全世界一些軍事力量較強的國家已經擁有了反導系統,我們的導彈很難對其造成有效打擊,形成威脅。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錢學森從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提出的“錢學森彈道問題”入手。
根據“錢學森彈道”理論記載,尋常的導彈彈道飛行有一個固定的規律,因此可以計算飛行的規律,可以實現攔截,“錢學森彈道”則是不同,它是在傳統的導彈彈道上再加入滑翔式彈道技術。
這樣做可以使導彈在大氣層之內“打水漂”,通過導彈的不斷變化,可以讓對方無法預測導彈的行動軌跡,如果實現這項技術,對方的反導系統將會徹底失靈。
因為當時技術落后的原因,錢學森一直沒有攻克這個難題。而在世界上,這個問題已經提出超過四五十年了,還是沒有人找出答案,連美國、歐洲的科學家用盡力氣也沒能實現。
1994年祝學軍的命運被改寫。她擔任火箭院總體設計部研究室副主任,被安排到一個特殊的項目組工作,負責研究“錢學森彈道”理論。
祝學軍進入總設計部工作的時候,錢學森正好擔任第五研究院院長兼該院一分院,即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
祝學軍得到這個任務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上面,日以繼夜的研究。祝學軍著魔般的投入,引起了錢學森老人的關注。出于愛惜人才,錢老時不時對祝學軍的研究指點一番,幫助她明確研究方向。
在錢老的指導和祝學軍多年如一日的努力之下,這個技術終于有了一些突破,已經可以實現在大氣層里“打水漂”了。
但是還存在一些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容易被發現和被追蹤。在這個問題上,祝學軍的團隊卡了很長時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祝學軍引領團隊里進行過很多次討論,每當他們為一個問題左右為難時,祝學軍總能引領方向,一語中的。
據與祝學軍共事的同事介紹,祝學軍總是說“干型號工作,不能總跟在別人身后跑”。她是典型的“技術大拿”,敢于創新,不單“以技術服人”,更能“以理服人”。
某次現場協調會上,她的團隊成員出現意見分歧,雙方各執己見,會議陷入僵持。此時祝學軍站在型號全局優化的角度,用探討的語氣向雙方說明了各自的利弊。經過她的點撥,團隊成員統一了意見。此后,團隊成員重新優化分工,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團隊各單位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高效和諧地展開了后續工作。
在無數次的失敗之中,他們在90年代取得了突破。祝學軍將成波體設計成功研發出來,建立了助推滑翔戰術導彈設計理論方法體系,這個體系和“錢學森彈道”兩相結合之下,所有的問題都完美解決了。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告訴記者:
創新是做之前沒人做過的事,這本就是存在風險的,要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積極去應對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
1997年,祝學軍又擔任了東風導彈計劃主任設計師、副總師,拿出了總體設計方案。
理論基礎打好了,接下來就要應用到實踐中。1999年,錢學森老先生力排非議,將37歲的祝學軍推薦為東風導彈的總設計師,負責研發具有高超音速的地對地導彈。
祝學軍帶領數百位專家開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而此時,美國航母仍舊肆無忌憚的在我國周邊海域游蕩,而當時的我們幾乎沒有任何能夠反制的措施。
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東風17高超音速彈道導彈橫空出世。
事后,她表示:
在通往科學的道路上,要敢于直面問題,勇于探索別人未做過的難題;失敗坎坷不可怕,要堅韌不拔,迎難而上。
“比核彈還可怕的女人”
2019年國慶閱兵式上,一款外形古怪的導彈亮相。解說人介紹,這是我國第一款高超音速地對地導彈,它的飛行速度超過10倍音速,既可打擊地面固定目標,也可以打擊海上大型艦船。
消息一出,美國海軍將信將疑,但行為收斂了很多,不敢在我國家門口耀武揚威。后來,我們公布了DF-17的打靶結果,DF-17以10馬赫的速度準確擊中1500公里外的靶船。
美國人徹底傻眼,中國真的實現了彈道導彈打航母。至此,只要中國警告,美國航母都要遠遠避開,最少后撤2000多公里,目的就是逃離DF-17射程。
要知道,光是這項技術,可以說一下讓中國的導彈地位成為了世界第一,直接超過了美國至少30年的時間。
雖然目前俄羅斯也服役了幾款高超音速導彈,但東風17依舊是高超音速導彈中最能打的。其原因是因為俄羅斯的高超音速導彈全是“水漂彈”,而東風17是滑翔彈。
水漂彈是采用桑格爾彈道的導彈,導彈在離開大氣層,再次進入大氣層后,可以利用大氣層物質密度比宇宙真空環境物質密度大的特點,將導彈再次“彈”回太空。這個過程可以有一次,也可以有多次。因為整個過程就像導彈在太空中打水漂,因此采用桑格爾彈道的導彈又被俗稱為水漂彈。
桑格爾彈道最大的劣勢,是它的末端制導可以計算。因為在導彈打水漂結束后,它必然是從外太空俯沖落入目標地點的。被打擊一方如果防空力量較強,完全有能力計算導彈的末端彈道并對其進行攔截。
東風17不一樣,這種發射方式首先會在高超音速助推滑翔飛行器上搭載波體彈頭,然后借助火箭發射至近地空間,接著在重力的作用下返回大氣層。采用錢學森彈道,全程在大氣層內滑翔。
采用桑格爾彈道的導彈的末端制導是從天上落下來,而東風17是從遠處撞過來。在這個過程中,東風17仍舊可以機動。因此東風17末端制導的彈道軌跡完全不可計算,在人類現有的防空體系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防空體系能攔下東風17,就連我們自己都不行。
在老美看來,東風-17擁有10馬赫的恐怖飛行速度,以及2000公里的射程,這將使得美海軍部署在所謂“第一島鏈”的海上力量在一瞬間就會被摧毀,具有相當大的威懾力,并且東風-17的反攔截能力在至少10年內都是無解的。
由此,祝學軍被譽為中國“導彈之母”,而西方媒體則把祝學軍稱為“比核彈還可怕的女人”。
此后,祝學軍又陸續研制了我國第7代地對地戰術導彈,共計研發五個新型號導彈武器,讓中國地對地導彈水平凌駕美國之上。
祝學軍在導彈總體設計理論方法和工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開創性成果,建立了助推滑翔戰術導彈設計理論方法體系,先后擔任中國三代、七型地地戰術導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主持研制五個新型導彈武器,實現了中國地地戰術彈道導彈從威懾到實戰、從火力打擊到偵打一體、從傳統彈道式飛行到助推滑翔式機動飛行的重大技術跨越。
因為她的突出貢獻,她和其他四位同仁獲得2016年年度航天功勛獎,并且是唯一的女科學家,2017年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2019年她因為杰出的貢獻,當選中科院院士,為此,國家還獎勵了她300萬元獎金。
祝學軍作為中國航天的杰出女性,她用自己12年的青春年華,在航天磨煉成長,之后她用自己全部的赤誠鑄就著共和國的輝煌!
大國重器,國之脊梁,致敬中國航天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