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兆才已進去180多天了,陳戌源、李鐵更是在里面各久居200多天、300多天,這段日子應該都不好過。
別的不說,起碼杜局逛不了夜場,老陳頭沒有打牌和“七種飲料”過癮,鐵子吹劉海也不會那么爽。
不過總算告一段落,10月7日杜兆才被公布“雙開”,此前陳戌源、李鐵先后被提起公訴。
杜兆才“雙開”公告中有句話:“靠體育吃體育”“靠足球吃足球”,既想當官又想發財。
這話很有代表性,陸續落馬的一眾足壇大佬都有這個“愛好”,算是人以類聚吧,因為“共同的目標”“一致的追求”才走到一起。
到目前這一步,也意味著漫長的調查階段已經過去,該塵埃落定了。
這時候一般人反倒會長舒一口氣,好賴隨它去,該吃吃,該睡睡。
估計杜、陳、李諸位也是如此。
正當此際,足球名帥、里皮老爺子接受外媒采訪時說過的一番話,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這些話很中肯,也很扎心,不知足球界人士怎么想。
“我一直堅信那時的中國足球能夠打進世界杯,那時本土球員有一批好苗子,七八個歸化球員的實力也很不錯,沖出亞洲沒問題。
然而花巨資搞了歸化,卻又不重用他們,這是我看不懂的。除非他們不想進世界杯。
當初我辭職,除了球員沒有拼勁以外,還有就是有很多事情我無法左右,后來我才知道,中國靠足球吃飯的人,比踢球的人還多。
我到中國賺了很多錢沒錯,但我不想這樣搶錢,辭職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里皮是個純爺們,1.8億的團隊高薪不香嗎?但他說不要就不要了。
搞足球就搞足球,那么多“門道”,他這個“戰術大師”腦子再好使,也架不住啊。
有句戲言流傳甚廣,“愛因斯坦來了也得遞煙,霍金來了也得站起來敬酒”,雖然有些夸張,但不得不承認道出了某種現實。
更早一些里皮接受采訪說的一番話,同樣振聾發聵:
“中國足球理念跟歐洲足球是有區別的,歐洲球員踢球,雖然也需要為錢生活,但永遠把追逐夢想放在第一位。
而中國球員,很多沒有榮譽感,也不知道自己踢球為了什么。相反,俱樂部開出巨額獎金,更能激發這些球員的積極性。”
銀狐就是銀狐,點問題一針見血!
考慮利益也正常,但唯利是圖,為了利臉厚得賽城墻,腳卻軟得像稀泥,正常嗎?
這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了,就沒人看到?
問題是看到了又能咋的!即便是響當當的大佬,也無可奈何。
趙本山對足球很狂熱,2005年那陣他正值巔峰,不顧范偉勸阻接手遼寧足球隊,前后投了幾千萬,雄心勃勃準備大干一場。
按他想的,自己投拍影視劇、經營劉老根大舞臺這些事,都搞得紅紅火火,搞足球應該也可以有一番作為吧,誰知從激情到結束總共180天,最終得到一個體驗:“水太深!被忽悠了!”
他接受采訪時說:
“這就是中國足球,一個好看的游戲就這樣被他們玩砸了!
中國足球是盤好菜,但夾菜的筷子都有毒,還傳染給了其他拿著干凈筷子進來夾菜的人,這樣攪在里面就沒意思了。”
趙本山演大忽悠享有盛譽,卻發現自己在中國足球面前,也只有被忽悠的份。
多年后趙本山再次接受采訪,問他“現在還關心足球嗎?” 他說:
“看見足球就要轉臺,它給我帶來了很多不美好的回憶。”
還有王健林,“不管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 ,“富貴險中求,敢闖敢干競風流”,多有魄力的人!三度勇闖足球圈,前后投資超40億,想好好競一競風流。
結果呢,堆了滿肚子的氣:
"你們這么做,就是把我們二十幾個人,變成你們的提款機。我玩不起,永久退出!"
要知道王健林,投資眼光非同一般,縱橫商海所向披靡,但足球能坑得他沒一點脾氣,你看絕不絕?
王健林曾提出聯合幾個俱樂部,送一批優秀孩子去巴西青訓,足協知道后,要求每個孩子繳納50萬元的“學費”。
那些俱樂部老總一臉懵圈,搞不懂自己的球員為啥還要給足協繳學費,當時足協的回復竟然是:
“因為他們學成歸來后,還要在國內踢球,這樣會讓我們培養的球員無球可踢。”
對足壇的“茍茍營”和“馬戶又鳥”,擅長“放炮”的范態毅早就看不下去了,他表示:
“都說中國足球水平低,是因為足球人口少,家長不愿意讓小孩踢球,這是真正的問題嗎?那為什么伊拉克、敘利亞這些戰亂的小國家我們都打不過呢?
足球職業化快30年了吧,現在依舊一地雞毛,俱樂部都是企業隊,沒有職業隊,我們只看到一小撮人在斂財,打著足球的名義貪污受賄。這樣下去怎么可能擁有高水平的職業聯賽,國足的水平何談提高?
作為一個足球人士,有義務盡自己的能力,把中國足球搞上去,而且要熱愛,不要想著怎樣撈錢,那些錢不是我們該掙的!”
范大將軍開起大炮來,就像他開大腳 —— 快準狠。
很長很長時間了,國足表現一直很”穩定“,國足在哪兒,哪兒就是“死亡之組”,亞洲三流球隊都把國足當軟柿子捏。
這次杭州亞運,男足不出意外地止步八強,這可是在家門口主場作戰。
為什么中國足球水平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跛驢追快馬 ——越追越遠呢?
透過杜兆才、陳戌源、李鐵案,許多問題是值得反思的,比如:
一、有些人關心的壓根不是足球,而是利益。
杜兆才喊出“讓足球引領社會風尚,提升社會正能量”,陳戌源豪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李鐵聲稱“當國家隊的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國家隊”,說得漂不漂亮?
實際上呢,喊的是“為足球全力以赴”,干的卻是“為錢袋沖鋒陷陣”。
當然不止他們幾個,是大有人在,簡直像誰不那樣倒成怪物了。
難怪有人調侃,“費勁巴拉拿成績,哪有大把大把拿錢爽!”
二、干不過人家,不是“技戰術”問題,而是“心術”問題。
輸得滿地找牙,僅僅是技戰術問題嗎?
連召誰進國足,誰能上場,誰能當主力,都分遠近親疏,看是不是自己人,看“表示”的分量足不足,看有沒有大佬打招呼……小算盤打得啪啪響。
而有些球員,談榮譽感就是笑話,來國家隊只是為了鍍金,攢攢名氣好拿大合同、接代言,還怕太賣力受傷影響掙大錢。
聯賽中甚至踢假球、賭球,暗暗操控比賽。
像這樣搞,能踢好才是怪事。
三、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缺乏人才涌現的良性土壤。
正如很多人講的,能踢球的孩子,還要托門子找人,要花錢疏通關系,那么球踢得好、家里沒錢的孩子怎么辦?
有人透露,別說進省隊以上,就是進市隊,不敬獻多少W門都沒有;想上場還得另算,看“誠意”能否打動領導和教練。
包括足球管理人才,為啥陳戌源時期,像謝暉、孫繼海這樣真正想干事的足壇名宿得不到重用,即便個別名宿進了足協,也只能當個“打醬油”的角色,反倒劉奕、陳永亮之流卻風光無限,不就是因為所謂“圈子”嗎?
杜兆才被雙開,陳戌源、李鐵被提起公訴,他們把中國足球禍害得夠戧,咎由自取自食其果。
更應“公訴”的,是為什么會出現這類害群之馬,為什么會上演種種亂象,找準并治理根源,才能吃一塹長一智,推動足球事業不斷向前。
足球如此,其它領域也如此。
(圖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